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5期
历史学
古代的意义:前现代日本的神话解读
Matthieu Felt
Meanings of Antiquity: Myth Interpretation in Premodern Jap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日本最古老的神话记录于8世纪的文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中,这些神话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公元800年至1800年之间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本书对此问题做出了回答,在英语学界中,可谓第一部相关研究。通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及其创世神话,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学者和学子试图探寻:身为日本人的意义何在,日本在世界秩序中又处在何种位置。
这些神话所试图解释的世界,其形态和规模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神话自身也随之演变。在本研究所涵盖的这一千年中,日本从一个倨傲的帝国中心转变为佛教世界边缘的一个蕞尔小国,从辉煌的中国周朝的最后遗迹转变为浩瀚地球上的一个群岛。通过分析史料、诗歌、小说、宗教著作、军事史诗、政治条约和文本评论,作者试图确认,是哪些地理学、宇宙论、认识论和符号学的变化导致了日本神话的不断演变。全书证明,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日本的古代及其最古老文本所蕴含的意义都可谓一部与时俱进的作品,都是过去1300 年来无数作家和思想家集体努力的结晶。
作者马修·费尔特(Matthieu Felt)是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他于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日本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日本前现代文学、历史和宗教;日本神话及其受容;日本文学的经典化;日本、韩国、越南的古典文学;8世纪日本诗歌和散文;叙事和叙事学等诸多领域。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376页。
(编译:贺平)
语言学/历史学
上代东国方言:比较语法与重构
John Kupchik
Azuma Old Japanese: A Comparative Grammar and Reconstruction
De Gruyter Mouton, 2023
上代东国方言指8世纪日本东国地区的两种主要方言:真上代东国语与上代远江骏河日语。本书基于《万叶集》诗选(公元759年)中包含的语言学数据,提供了详尽的比较参考语法。全书的各个章节涉及不同的词汇分类、词汇学、音韵学和历史发展等内容。
本书填补了英语学界关于前现代日语方言语法的最后一个空白,并为理解日语中最早得到证实的这一方言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还包含对上古日语的全面重构。
作者约翰·库普奇克(John Kupchik)曾任奥克兰大学研究员。他于2011年在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精于对前近代日语、琉球语言学和文学等专题的研究。曾合著《亚洲历史语言学、语文学及其他》(Studies in Asia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hilology and Beyond, Brill, 2021)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10章、522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历史学
晚期葛饰北斋:社会、思想、技术与遗产
Timothy Clark ed.
Late Hokusai: Society, Thought, Technique, Legacy
The British Museum, 2023
本书脱胎于2017年5月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研讨会“晚期葛饰北斋:思想、技术、社会”上提出的诸多观点。之所以举办该研讨会,是为了让研究近世日本的来自各个学科的专家能够有机会参观《葛饰北斋:超越巨浪》(Hokusai: Beyond the Great Wave)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展览当时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且广受好评。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葛饰北斋(1760−1849)利用各种载体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彩色木版画、木版印刷图册、纸质或丝质毛笔画以及毛笔素描等——这些作品创作在他61岁之后、90岁去世之前的时间段内。
根据展览的主题,来自英国、欧洲大陆、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晚期葛饰北斋做了研究,涉及其生平和作品由内到外的诸多侧面。这些论文被归为四大部分。第一部“社会”涉及宽泛意义上的文化互动和资助。第二部分“思想”聚焦葛饰北斋的思想关切以及他如何通过艺术将这些思想关切变为现实。第三部分“技术”探究在商业化的艺术市场中,葛饰北斋作为艺术家,如何在几乎所有的载体上均做到出类拔萃。在这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葛饰北斋与与他同为艺术家的女儿葛饰荣(号应为,约1800年 −1857年之后?)之间的合作关系。关于“遗产”的第四部分探讨了关于葛饰北斋的种种传说在多大程度上源自其自身作品,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后世130年的学术研究所缔造的。值得探讨的是,那些伪造的绘画和印刷品在一方面有损这些传说的同时,事实上在另一方面又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书的创新研究方法为我们如何看待这一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对葛饰北斋的研究开辟了诸多新路。
主编蒂莫西·克拉克(Timothy Clark)于1988-2019年担任大英博物馆日本馆藏的策展人,曾担任大英博物馆亚洲部日本分部主任。他的研究兴趣聚焦江户时代(1600-1868)和明治时代(1868-1912)的日本绘画和版画。因其在英国大力推广日本文化,于2020年被授予旭日小绶章。曾编辑出版《葛饰北斋:万物绘本大全图》(Hokusai: The Great Picture Book of Everything, The British Museum, 2021)、《春画:日本艺术中的性与愉》(Shunga: Sex and Pleasure in Japanese Art, The British Museum, 2013)、《初期浮世绘》(The Dawn of the Floating World, Royal Academy Publications, 2022)、《画鬼:河锅晓斋的艺术》(Demon of Painting: The Art of Kawanabe Kyosai, The British Museum, 1999)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20章、32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学
数梦:尊皇派野村望东尼的生平与著作
Roger K. Thomas
Counting Dreams: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the Loyalist Nun Nomura Bōtō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本书讲述了比丘尼、作家、诗人和活动家野村望东尼的故事,她一度投身反对德川幕府和尊皇攘夷的运动。因其政治活动,她被流放和囚禁在一个偏远的小岛上,直到其战友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越狱行动中将她从枪林弹雨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解救出来。书中审视了野村望东尼的生平、著作与遗产,提供了其两篇文学日记的译注,揭示了动荡的日本幕末时期的生活和社会,也对人们对这一时期女性角色的先入之见提出了挑战。
作者将对野村望东尼诗歌和日记的分析与她的生平和活动史交织在一起,审视两者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她如何将诗歌的世界与政治的世界合而为一。全书展现了野村望东尼在尊皇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描绘了明治维新初期一位身世复杂的日本女性其历经艰险的一生。
作者罗杰·托马斯(Roger K. Thomas)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语言、文学和文化系教授。他于1990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获得日本文学博士。曾出版《敷岛之道:近世日本的和歌理论与实践》(The Way of Shikishima: Waka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arly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7)等,并翻译了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7章、35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人类学/历史学
日本等地的民谣与歌曲:纪念大卫·休斯民族音乐学论文集
Matt Gillan, Kiku Day and Patrick Huang eds.
Folk and Songs in Japan and Beyond: Ethnomusicological Essays in Honour of David W. Hughe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2
本论文集谨献给大卫·休斯(David W. Hughes),以纪念他多年来对日本和东南亚等国的音乐研究、教学和传播所做出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休斯的学术成果涵盖了日本传统音乐创作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在民谣领域,他至今为止仍是日本以外的重要学者。他的开创性工作还包括音乐语法理论、跨文化视角的口语记谱系统,以及多篇关于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协会的论文。本书的撰稿人包括多位休斯曾经的高足,及多年来与其合作过的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学者。这些论文反映了休斯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也印证了他对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学家所产生的持续影响。
大卫·休斯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87年开始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执教,直至2008年退休。曾出版《现代日本的传统民歌:资源、情感与社会》(Traditional Folk Song in Modern Japan: Sources, Sentiment, and Society, Global Oriental, 2008)、合编《阿什盖特日本音乐研究指南》(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Japanese Music, Routledge, 2008)等大量作品。
三位主编中,马特·吉兰(Matt Gillan)是国际基督教大学音乐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包括冲绳音乐、日本音乐中的声音理论、尺八以及音乐在日本宗教中的运用等。戴菊(Kiku Day)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家、尺八演奏家,也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客座研究员。帕特里克·黄(Patrick Huang)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目前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西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全书共10章、310页。
(编译:贺平)
人类学/历史学/国际关系
影迹:摄影档案中的日本、日裔和阿伊努女性
Elena Tajima Creef
Shadow Traces: Seeing Japanese/American and Ainu Women in Photographic Archiv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22
在本书中,透过一系列日本女性和日裔美国女性的影像,我们得以感知,当个体现身于历史的特定时刻,其意义何在。作者采用亚裔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视角,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审视这些历史影像:参加1904 年路易斯安那世界博览会的日本本土阿伊努妇女;20世纪初移民的日本“照片新娘”;二战拘押营中关押的日裔二世女性;20世纪50年代移民到美国的日本“战争新娘”。作者阐释了对这些图像和其他档案材料的反常规观察如何为我们提供了文本痕迹,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些女性和其他独特历史群体的视觉历史。正如本书作者所展示的,通过将诸多档案馆藏作为分析的视角和框架,有助于我们发现种族、阶级、性别、历史和与摄影之间的崭新交集。
本书匠心独运、细致入微,阐明了摄影如何塑造了边缘化人群的历史,也勾勒出在跨学科研究中运用此类材料的基本方法。
作者埃琳娜·田岛·克里夫(Elena Tajima Creef)是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副教授。她于1993年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电影中的亚裔和美国女性、科技东方主义、多元文化的美国西部、猫王和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等,尤其关注从默片时代到当代流行文化现象中亚裔美国女性的表征。曾出版《日裔美国人的影像:公民、国家与身体的视觉建构》(Imagining Japanese America: 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hip, Nation, and the Bod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合编《走自己的路:米内·大久保》(Following Her Own Road: Miné Okub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等作品。
全书共4章、18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拟古与现实:日本与全球法西斯主义幻想
Harry Harootunian
Archaism and Actuality: Japan and the Global Fascist Imagina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3
在本书中,作者考察了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日本的形成,并将其视作资本主义不均衡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作者运用其“包摄理论”(subsumption),探讨了资本主义整合和重新引导既有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惯例以指导当下发展的方式。这种包摄导致了一种全球性的状况:所有国家和社会都处于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形式之中。借鉴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户坂润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被动革命概念,作者展示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及其致力于将国家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计划如何体现了一条通往资本主义的独特道路。19世纪和20世纪日本的资本主义扩张,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强国的崛起,以及随后向法西斯主义的转变,都标志着一条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轨迹。在这条轨迹中看不到任何所谓纯粹性或普遍性资本主义发展的理念。
本书在理论和历史两方面有所贡献:一方面,本书对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重新理论化;另一方面,本书为日本近现代史中的时代划分提供了重新诠释。
作者哈里·哈鲁图尼恩(Harry Harootunian)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纽约大学东亚研究荣誉教授、芝加哥大学麦克斯·派里斯维基历史学荣誉教授。他于195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专攻日本思想史、史学理论、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曾出版专著《走向维新:德川日本政治意识的生长》(Toward Restoration: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okugawa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所见与未见:德川国学的话语与意识形态》(Things Seen and Unseen: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okugawa Nativ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历史的忧虑:现代性、文化惯例与日常生活的问题》(History’s Disquiet: Modernity,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近代超克:战间期日本的历史、文化与共同体》(Overcome by Modernity: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Interwar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帝国的新衣:范式的失落与复得》(The Empire’s New Clothes: Paradigm Lost, and Regained, Prickly Paradigm Press, 2004)、《马克思后的马克思:资本主义扩张中的历史与时间》(Marx after Marx: History and Time in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另主编、合著作品多部。
全书共5章、304页。
(编译:俞佳儒)
历史学/国际关系
全球东方:记忆、想象与流动
Jie-Hyun Lim
Global Easts: Remembering, Imagining, Mobilizi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本书的作者韩国历史学家林志弦(Jie-Hyun Lim)成长于反共产主义的独裁统治时期,后转向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解释韩国的发展,即便此时他已开始反对欧洲中心论。作为一名在波兰后共产主义时代工作的跨国学者,林志弦认识到韩国和波兰在历史和政治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个突出的例证在于:韩国和波兰——既是对亚洲而言的“西方”,又位于“东部的”欧洲——都被赋予了“东方”的角色。
本书探讨了纠缠不清的诸多“东方”概念,从而从边缘地带重新思考全球历史。作者通过审视历史和记忆的政治性,揭示了连接东欧与东亚的亲缘关系。书中总结了这两个地区在现代性经验、从独裁到民主的转型、集体记忆的塑造等方面的共性。从波兰、德国、以色列到日本和韩国,全书追溯了受害者概念如何成为民族主义核心的全球史。书中批判了“全球东方”的左翼和右翼大众独裁,并分析了纳粹法学家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的“主权独裁”和“决断论民主”等概念。作者认为,民族主义本质上是跨国的,批判了全球东方的民族主义想象如何形成其跨国影响。
林志弦现任韩国西江大学跨国史教授,兼任批判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9年在西江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全球史、记忆研究、东亚研究和民族主义。曾出版《日常法西斯主义》(우리 안의 파시즘, 도서출판 삼인,2000)、《受害者民族主义》(희생자의식 민족주의: 고통을 경쟁하는 지구적 기억 전쟁,휴머니스트,2021)等著作,并合著、合编《记忆的团结:全球干预》(Mnemonic Solidarity: Global Interven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2021)、《性别政治与大众独裁:全球视角》(Gender Politics and Mass Dictatorship: Global Perspectiv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1)等作品。
全书共11章、344页。
(编译:王鑫)
人类学/历史学/国际关系
亲密的陌生人:“新一世”女性与当代日裔美国人社群(1980-2020)
Tritia Toyota
Intimate Strangers: Shin Issei Women and Contemporary Japanese American Community, 1980-2020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23
20世纪末,许多二十来岁的日本女性移民到南加州等地,她们身无一技之长,也谈不上有何人力资本。作为所谓“新一世”社群的一分子,这些女性试图在异国他乡找到曾几何时在母国难以获得的经济机会。在本书中,这些“新一世”的女性讲述了不稳定、不平等和不断被边缘化的双重故事,这一故事首先发生在日本,性别化的社会结构对其施加了重重限制,其后又发生在美国,由于获取公民身份等问题,她们的经历变得更加复杂。
本书描绘了“新一世”的种种生活经历:在移民之前她们在日本过着怎样的生活、出于怎样的动机希望移居美国、如何在美国安顿下来、又如何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作者记录了这些坚韧的年轻女性如何成为规避社会限制、塑造有意义的新生活的积极推动者。日裔社群(即那些出生在美国的日裔美国人)因“新一世”的加入而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一群体内部,对于种族、身份和潜在的共同归属等问题,不同个体的交往之间不免存在紧张,本书对其作了细致的描述。
整体而言,本书对源自文化差异和文化过程的移民和社群融合做出了敏锐的研究。
作者特里蒂亚·丰田(Tritia Toyota)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兼职副教授、亚裔美国人研究中心研究员。她于200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新闻主播。曾出版《憧憬美国:新的华裔美国人与归属政治》(Envisioning America: New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等作品。
全书共6章、244页。
(编译:贺平)
文学
石黑一雄剑桥读本
Andrew Bennett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zuo Ishigur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介绍了黑石一雄的非凡作品,深入浅出又切中肯綮。书中探讨了石黑一雄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有关人性与个体责任的基本问题;美学价值与政治价值;记忆与历史记录的变迁;家庭、家园与无家可归问题等。通过当代小说中那些最令人难忘的人物的个人经历,石黑一雄的作品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社群的诸多关键问题——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种族与族裔、移民、战争、文化记忆、社会正义等。书中的各个章节既讨论了黑石一雄那些极具可读性的小说,同时也涉及他的其他创作成果。全书汇集了来自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和东亚的多位知名学者和新锐学者,对其重要著作和关键主题做了全面考察,同时以崭新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对其的批判性讨论。
全书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对于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提供了一个可靠、权威、通俗易懂且文字清晰的阅读指南。第二,涵盖石黑一雄的主要作品和关键主题,全面介绍了其本人及作品。第三,收录了研究石黑一雄的诸多杰出学者和新锐专家的最新篇章和创新成果,尤其是反映了对石黑一雄的评论所关注的当下热点,并以崭新和富有创意的方式推动了这一批判性讨论。
主编安德鲁·贝内特(Andrew Bennett)是布里斯托大学英语教授。他于1989年在东英吉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20世纪和当代的英语写作等。曾出版《无知:文学与神学》(Ignorance: Literature and Agniolog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9)、《浪漫诗人与文化后世》(Romantic Poets & Culture Poste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济慈、叙事与观众:写作的后世》(Keats, Narrative and Audience: The Posthumous Life of Writ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等,并编著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16章、293页。
(编译:贺平)
文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
日本文化中的英国儿童文学:仙境与透镜
Catherine Butler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Japanese Culture: Wonderlands and Looking-Glasses
Bloomsbury Academic, 2023
无论是观看吉卜力工作室改编的英国儿童读物,还是在英国参观《哈利·波特》相关景点,抑或是在东京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餐厅就餐,日本人与英国儿童文学有着密切而多样的联系。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探索这种文化接触的综合性研究,书中考察了这一接触在印刷品、屏幕、旅游景点乃至整个日本流行文化中的多种表现形式。这一引人入胜的梳理盘点了《格列佛游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彼得兔的故事》、《汤姆的午夜花园》、《哈利·波特》系列等诸多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结合文学批评、翻译研究、电影研究和旅游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探索了英国儿童读物以怎样的方式被选择、翻译、理解、改编和改造后融入日本的商业文化、旅游文化和创意文化之中。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本书利用了丰富的案例研究,涉及了以下诸多方面的内容:单一文本及其背后更为宽泛的文化背景;翻译与改编(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等对英国儿童书籍的大量改编);魔法学校等特殊主题如何在日本的儿童文学和流行文化中传播;英国儿童读物及其背景如何成为日本人了解英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凯瑟琳·巴特勒(Catherine Butler)是英国卡迪夫大学英语系讲师。她于1989年在约克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儿童文学,亦涉及其他英语体裁。曾出版《解构文学研究:一场争论》(Literary Studies Deconstructed: A Polemic, Palgrave Macmillan, 2018)、《四位英国儿童幻想作家笔下的场所与文化:佩内洛普·莱弗利、艾伦·加纳、苏珊·库珀和戴安娜·韦恩·琼斯》(Four British Fantasists: Place and Culture in the Children’s Fantasies of Penelope Lively, AlanGarner, Susan Cooper, and Diana Wynne Jones, Scarecrow Press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2006)等多部作品。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她本人亦为儿童文学作家,已出版了六部小说以及其他短篇作品。
全书共5章、226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国际关系
电影的影响力:法国与日本电影界的互动与交流
Peter C. Pugsley and Ben McCann
The Cinematic Influenc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the Cinemas of France and Japan
Bloomsbury Academic, 2023
本书探索了法国和日本电影之间在审美上和文化上的诸多联系,充满了生动例证以及对黑泽明、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是枝裕和、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河濑直美、米歇尔·贡德里(Michel Gondry)等导演的案例研究。全书展示了法国与日本电影之间的广泛联系,这一联系充分显示了两国电影制作人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敬重的悠久历史。
法国和日本的电影业如何抵制好莱坞的影响,维持和加强自身的文化实践?两国的电影又如何履行传播和启迪的任务,向其他文化展示何为法国、何为日本?本书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提供了新的见解,也加深了我们对电影在各国作为可行的文化和经济参与者所起作用的理解。重要的是,读者将从书中看到,电影如何作为法国和日本之间,以及更宽泛意义上欧洲和亚洲之间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追踪日法电影共同的叙事和风格技巧,全书探究了两个不同国家电影业之间的互动交叉,可谓这一领域研究中首部重要作品。
两位合著者中,彼得·帕格斯利(Peter Pugsley)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媒体系副教授,他于2002年在墨尔本大学英语系和亚洲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亚洲电影和其他流行媒体。此前曾出版《日本的高中电影:象征、怀旧与规训》(Japanese High School Films: Iconography, Nostalgia and Disciplin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1)(参见书讯第4期)、《跨越边界:探索亚洲电影中的道德与性》(Exploring Morality and Sexuality in Asian Cinema: Crossing Boundaries, Routledge, 2015)、《当代亚洲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与美学》(Tradition, Culture and Aesthetics in Contemporary Asian Cinema, Routledge, 2013)等。
本·麦肯(Ben McCann)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他于2003年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法国电影。曾出版《朱利安·杜维威尔》(Julien Duvivi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撕开布景:法国电影设计(1930-1939)》(Ripping Open The Set: French Film Design 1930-1939, Peter Lang, 2013)、《天色破晓》(Le Jour se lève, I.B. Tauris, 2013)等作品。
全书共9章、264页。
(编译:贺平)
国际关系
自由国际主义的危机:日本与世界秩序
Yoichi Funabashi and G. John Ikenberry eds.
The Crisis of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Japan and the World Ord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20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日本面临着诸多挑战,也不乏种种机遇。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几年前曾写道,七十年来,日本一直是“亚洲稳定和全球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支柱。”然而,日本只是在美国主导的在二战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自由国际秩序中扮演着这一稳定锚角色。当下,整个秩序自身正受到围攻,这不仅源于一些非自由主义力量,更受到其内部的影响。正如本书所探究的,自由国际秩序已受到明显破坏,其可能的崩溃给日本带来了特别的挑战。
在本书中,众多知名专家考察了日本在国内外所处的困境。“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削弱威胁着日本以贸易为基础的繁荣,而美国保护的不可靠性使得日本变得更加脆弱,且持续处在朝鲜核威胁的高风险状态中。但修宪争议及其历史的黑暗面仍是日本与邻国紧张关系的根源,这使得日本在应对上述挑战时更加举步维艰。
极端民粹主义势力的缺失为日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以推行其国际议程。然而,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代际不平等加剧以及公共债务水平居高不下,日本稳定性的根基——福利国家体系和移民政策——正变得愈加难以维系。
本书的各章节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并汲取了对40多位日本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的访谈和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全书概述了当今自由国际秩序所面临的挑战,指出日本在维护、改革和塑造这一秩序中的作用,并审视了日本寻求在亚太地区扮演积极的稳定锚角色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本书的两位主编分别为船桥洋一和G.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其中,船桥洋一是日本著名记者、评论家,担任亚太倡议(Asia Pacific Initiative)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他于1992年在庆应义塾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外交事务、美日联盟及亚太地区经济和历史问题的研究。曾出版《管理美元》(Managing the Dollar: From the Plaza to the Louvr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18年)、《同盟漂离》(Alliance Adrif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亚太地区的和解》(Reconcili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2003)、《半岛问题:第二次朝核危机纪事》(The Peninsula Question: A Chronicle of the Second Korean Nuclear Crisi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等大量作品。
G.约翰·伊肯伯里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和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阿尔伯特-米尔班克(Albert G. Milbank)政治与国际事务讲席教授,并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于1985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聚焦美国大战略、国际秩序、国际关系理论等。主要作品包括《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自由主义利维坦》(Liberal Leviathan: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Syst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世界政治中的权力、秩序和变革》(Power,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2014)、《一个民主的安全世界:自由国际主义与全球秩序的危机》(A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Crises of Global Or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等,并合著合编《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State Power and World Markets, W. W. Norton, 2002;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韩国领导力的崛起:新兴大国与自由国际秩序》(The Rise of Korean Leadership: Emerging Powers and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Palgrave, 2013)、《国际关系导论:持久问题与当代视角》(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during Questions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12章、415页。
(编译:王鑫)
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
迈向美日技术同盟:新领域的竞争与创新
Michael J. Green, Nicholas Szechenyi and Hannah Fodale eds.
Toward a U.S.-Japan Technology Alliance: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in New Domains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22
随着经济战略与国家安全日益交织,日本和美国一致认为保护关键和新兴技术以应对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至关重要。两国关于技术政策的辩论进展迅速,在增强竞争力以及与其他区域盟友和伙伴加强协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双边合作潜力。本书是日美两国学者所撰写的九篇论文的合集,旨在研究当下的技术政策态势,并为今后的双边合作提出建议。书中涉及的主题包括美日技术战略、经济安全以及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等。结论部分综合了各章作者的政策建议,提出了建立美日技术同盟的议程,希望以此管理新领域的竞争,并为数字经济中的经济安全制定规范。
三位主编中,迈克尔·格林(Michael Jonathan Green)是美国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亚洲研究项目主任兼现当代日本政治与外交政策系主任、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非常驻高级顾问。他于199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攻日本政治、美日同盟、东亚安全、美国外交史研究。著有《优势线:安倍时代的日本大战略》(Line of Advantage: Japan’s Grand Strategy in the Era of Abe Shinzō,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参见书讯第1期)、《自天祐之:1783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大战略及影响力》(By More Than Providence: Grand Strategy and American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Since 1783,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和《不情愿的现实主义:权力不确定性时代日本的对外政策挑战》(Japan’s Reluctant Realism: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 in an Era of Uncertain Power, Palgrave, 2001)等大量作品。
尼古拉斯·塞切尼(Nicholas Szechenyi)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主任兼亚洲研究副主任。他于2000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方向的硕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日本政治与外交政策、美日关系以及美国的印太战略,曾参与合编、合著多部作品。
汉娜·福代尔(Hannah Fodale)是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日本项目主任,曾任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她于2020年在乔治城大学获得安全研究项目的硕士学位。
全书共9章、248页。
(编译:姜静宜)
政治学
首相的领导力:英国与日本的比较研究
Tina Burrett
Contemporary Prime Ministerial Leadership in Britain and Japan
Springer, 2023
本书分析了1980年以来英国和日本首相的领导力。英国和日本的各任领导人,其权力大小和能动性高低各异,书中探讨了在解释这些差异时,个人技能、机制资源与情境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在各个自由民主国家中,有效领导力所必需的各种技能、策略和环境是否正在殊途同归?关于领导力的这些趋势往往遭到忽视,通过对英国和日本的比较,本书则将其揭示出来。
无论是对于心怀抱负的政治家,还是对于学者而言,本书所探讨的几个问题都至关重要:为何大部分日本首相的任期均较短?通过与日本的比较,是否有助于解释2016年以来英国首相快速更替的原因?在日本,党内各个派别对首相权力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英国各个政党之间的派系之争是否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为严重?媒体技术的变化又如何影响了领导人所面临的机会和所遭受的掣肘?
作为一名政治研究者,本书作者在英国和日本议会拥有长期的研究经验,并对两国的40多名政治家和政治记者作了采访,本书亦得益与此。
作者蒂娜·伯勒特(Tina Burrett)是上智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国际教养学科的副教授。她于200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社会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媒体与政治、宣传与舆论、政治领导力、政治转型、民主化、英国政治、日本政治、全球政治经济学等。曾出版《普京治下俄罗斯的电视与总统权力》(Television and Presidential Power in Putin’s Russia, Routledge, 2010)等,并合著和编著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8章、397页。
(编译:贺平)
经济学/历史学
深度担当的企业:价值驱动型领导力的全球史
Geoffrey Jones
Deeply Responsible Business: A Global History of Values-Driven Leadership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企业社会责任已蔚然成风,但如何才能经营一家成功的目标驱动型企业呢?本书考察了那些将价值与利润一视同仁的领导者,展示了所谓“深度担当的企业”(deeply responsible business)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具备的优势。
几十年来,各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被一再告知,实现盈利是他们唯一的责任。但现如今,公司及其领导者必须密切接触其社会和环境背景,这已近乎成为共识。本书作者将“深度担当”与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区分开来,前者有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生态反响,而后者通常只不过是粉饰门面而已。
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将其一路追溯到乔治·吉百利(George Cadbury)的贵格会资本主义和爱德华·菲林(Edward Filene)的工人团结。全书包括对商界领袖及其公司的一系列深入描述,从印度到日本,从19世纪的动荡到当前影响力投资和共益企业(B-corps)的最新发展,可谓包罗万象。书中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领袖,他们将追求利润与社会目标和合而为一,在应对限制性法律和独裁政权的同时,积极对抗发展不平等、城市衰败、生态退化等各种问题。涩泽荣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书中发现,这些领导者受到基本价值观的激励,有时甚至受到信仰的驱动,尽管未必始终如此。他们选择在那些有益于社会的领域开展业务,谦逊地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保持互动,并感到有责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支持。虽然这些领导者远非完美——一些做法尽管理想远大,但问题重重——但至少每一个案例都充分表明,追求利润与社会目标并非无法兼容。其中的不少企业都非常成功——尽管财务上的成功并不是衡量他们成就与否的唯一标准。
当前,不少公司都在努力吸引那些具有敏感道德意识的消费者。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棘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受到这些充满热情而又脚踏实地的商业领袖的启发,本书为我们设想了一个新的未来,在其中,公司和企业家有望在治愈社区、保护自然世界等诸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杰弗里·琼斯(Geoffrey Jones)是哈佛商学院商业史伊西多·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讲座教授、赖肖尔日本研究所成员。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全球化企业的历史与影响。曾出版《绿色产业的多样性:行业、国家与时间》(Varieties of Green Business: Industries, Nations and Tim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8)、《利润与可持续性:绿色创业史》(Profits and Sustainability: A History of Green Entrepreneurshi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创业与跨国公司:全球商业与现代世界的形成》(Entrepreneurship and Multinationals: Global Busines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3)、《美丽战争:化妆品巨头全球争霸史》(Beauty Imagined: A History of the Global Beauty Indu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10章、44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回忆录
日本研究中的女性:拓疆一代的回忆录
Alisa Freedman ed.
Women in Japanese Studies: Memoirs from a Trailblazing Generatio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23
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位女性学者,她们在日本研究中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书中回顾了她们各自的职业生涯,也为学界同仁指点迷津。
与大多数书籍介绍研究与教学法不同,本书分享的则是一段段人生经历——这些个人故事讲述了女性学者如何获得研究生学位,如何在20世纪50年代至1980年期间开始学术历程,在日本与北美之间建立起桥梁,又如何在职业责任与个人责任之间取得平衡。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研究是由二战后从美军退伍归来或来自日本传教士家庭的男性建立的,本书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不过是故事的一个侧面而已——这一领域同样也是由女性一手创建的,她们利用战后的学习机会涉足日本研究。在第一批使用日文资料出版英文研究的学者中,在第一批留学日本各所大学的外国人中,均有这一代女性的身影。她们的职业生涯受益于各类奖学金、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将女性研究和亚洲研究纳入大学课程的运动,也得益于反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举措。当然,由于性别原因,她们也面临其他境况:工资相对较低;在争取终身教职上困难重重;在会议上被拒之门外或遭受怠慢轻视。
本书开创了学术回忆录的一种新类型,将湮灭于机构历史中的个人心路历程和思想体验娓娓道来。这些故事跃然纸上、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带给读者以勇气和力量。在更宽泛意义上的学术世界和日美教育交流中,这些故事也促发了关于性别和包容性的更大对话。
主编艾丽莎·弗里德曼(Alisa Freedman)是俄勒冈大学的日本文学、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教授,也是《美日妇女杂志》(U.S.–Japan Women’s Journal)的主编。她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涉及现代日本文学、流行文化、青年文化、视觉媒体、数字文化、城市研究和性别研究等,曾出版《美国电视中的日本形象:咆哮武士、动漫俱乐部与失落之地》(Japan on American TV: Screaming Samurai Join Anime Clubs in the Land of the Lost,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21)(参见书讯第4期)、《路上东京:铁路和公路中的日本文化》(Tokyo in Transit: Japanese Culture on the Rails and Roa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等著作,并编著和合著大量作品。
全书共32章、618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
感受媒介:艺术的潜力与来世
Miryam Sas
Feeling Media: Potentiality and the Afterlife of Art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2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日本媒介理论和媒介艺术的潜力与局限性。她将媒介研究和情感理论进一步拓展,使其与欧美以外的作品和理论家进行更为深入的接触,由此提供了一个她称之为“情感尺度”的分析框架——即,在个人层面与更宏大的全球和历史变革之间,艺术家与理论家所施展手脚的空间。借助电影制片人松本俊夫、摄影师中平卓马、漫画三人会(久里洋二、真锅博、柳原良平)、文艺评论家花田清辉、“风景论”理论家松田政男等艺术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作者审视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产业中的互动媒介、实验动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她还概述了21世纪的日本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有感于福岛灾难的艺术家——如何借用和改造这些早期的成果,从而在介于个人与系统之间的空间中,重新构建关于集体性、社群和连接性的理念。
本书入围媒介生态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颁发的2023年度“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生态杰出图书奖”(Marshall McLuh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Book in the Field of Media Ecology)最终评奖名单。
作者米里亚姆·萨斯(Miryam Sas)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影与媒介和比较文学教授。她于199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比较文学与东亚语言和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日本未来主义、跨媒介艺术、实验动画、粉色电影、跨文化表演、舞踏等。曾出版《战后日本的实验艺术:相遇、参与和想象回归的时刻》(Experimental Arts in Postwar Japan: Moments of Encounter, Engagement, and Imagined Retur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断层线:文化记忆与日本超现实主义》(Fault Lines: Cultural Memory and Japanese Surreal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等,并合著和编著其他作品。
全书共6章、320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文学/社会学
漫画、谋杀与谜事:日本失落一代的少年侦探
Mimi Okabe
Manga, Murder and Mystery: The Boy Detectives of Japan’s Lost Generation
Bloomsbury, 2023
尽管日本侦探小说中的少年侦探广受欢迎,但人们对其却知之甚少:他究竟是谁?关于日本社会对年轻人的文化理解,他又揭示了哪些奥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考察了《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死亡笔记》《忧国的莫里亚蒂》等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系列漫画中的少年侦探形象。这些人气作品背后是日本“失去的十年”和平成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青年文化所面临的危机。这些侦探漫画成型于一个深陷危机的国家,在其中,少年侦探以不同的主题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国家创伤的场所,以解决其认知中的青年问题。
作者冈部丽魅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日本文化研究助理教学教授。她于2019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专攻日本近现代侦探小说、媒体和文化,同时从事日裔社会活动。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16页。
(编译:俞佳儒)
文化研究
迈向游戏的世界:参与日本电子游戏的新规则
Ben Whaley
Toward a Gameic World: New Rules of Engagement from Japanese Video Gam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3
本书鼓励就日本的电子游戏与其社会问题开展积极对话,由此在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与游戏研究之间搭建起桥梁。全书考察了四款当下流行的日本电子游戏,探讨其如何处理若干当今日本最重大的社会和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源自自然的灾害创伤(《绝体绝命都市》,Disaster Report)、出生率下降与人口老龄化(《凯瑟琳》,Catherine)、核扩散(《合金装备5:幻痛》,Metal Gear Solid V)以及年轻人社交退缩(《美妙世界》,The World Ends with You)。书中探讨了,在电子游戏中合理应对创伤场景,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积极的收益,游戏又如何通过新型的互动叙事方式向我们传授关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的知识——游戏的这种互动叙事方式显然与文学和电影不尽相同。为了有效地利用当代日本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游戏化三者交界处所出现的张力,本书提出了四种参与电子游戏的新策略:有限型(limited)参与、疏离型(distanced)参与、外部型(external)参与、连接型(connective)参与。
作者本·威利(Ben Whaley)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语言、语言学、文学和文化学院的日语专业副教授。他于2016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当代日本文学和流行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当代日本文学和流行文化中关于族群认同和国家创伤的话语构建,重点关注漫画和电子游戏。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4章、186页。
(编译:姜静宜)
往期书讯
Ending
编辑: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