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8期

文摘   2024-05-15 10:23   上海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8期


历史学/国际关系

无冕之王:大内氏统治佚史(1350-1569)

Thomas D. Conlan

Kings in All but Name: The Lost History of Ouchi Rule in Japan, 1350-156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16世纪,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内氏的家族成员都可谓无冕之王。他们富甲天下,控制着山口和一路延伸至朝鲜和中国的海上航线。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港口,山口的人口日增月益,寺庙和神社众多。大内氏声称拥有朝鲜国王的血统,颇为与众不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种说法在当时的朝鲜和日本都得到了承认。凭借他们的地位,以及对战略性港口和矿山的掌控,大内氏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他们还在传播儒家经典、佛经、水墨画和陶器,以及融合中日朝三国信仰、物品和习俗由此创造独特的混合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本书展示了从14世纪到16世纪日本如何表现为一个种族多元化的国家,通过贸易联系与朝鲜和中国紧密相连。书中揭示了新的考古和文本证据,证明东亚早在欧洲探险家到来之前就已经整合了贸易网络,通过对矿石和矿渣的分析,也显示了采矿技术如何促进和推动了东亚贸易。大内氏统治者的故事充分证明,其时,日本存在着一种分裂的政体,一个中心位于京都,另一个则位于大内氏治下的山口。此前有观点认为,日本曾陷入数百年的动荡,与之相反,本书则证明,彼时的日本不失为一个稳定而繁荣的贸易国家,各种礼仪、政策、政治和经济相互交织,而非定于一尊。

      作者托马斯·康兰(Thomas D. Conlan)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与历史学教授。他于 199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涉及11世纪至16世纪日本的政治、社会和知识变迁。曾出版《武士:器与术》(Samurai Weapons & Fighting Techniques, Amber Books, 2022)(参见书讯第17期)、《武士与日本武士文化资料汇编(471-1877)》(Samurai and the Warrior Culture of Japan, 471-1877: A Sourcebook,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22)(参见书讯第17期)、《从主权到象征:14世纪日本的礼仪决定论时代》(From Sovereign to Symbol: An Age of Ritual Determinism in Fourteenth-Century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战争状态:14世纪日本的暴力秩序》(State of War: The Violent Order of Fourteenth-Century Jap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2003)、《毋庸神助:竹崎季长的蒙古袭来绘词》(In Little Need of Divine Intervention: Takezaki Suenaga’s Scrolls of the Mongol Invasions of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2001)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10章、472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化研究

兰亭雅集的意象:德川文化网络的可视化

Kazuko Kameda-Madar

Imagery of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Visualizing Tokugawa Cultural Networks

Brill, 2022

      本书考察了形形色色的对兰亭雅集的视觉表现形式,其中大部分源自日本,以此探讨了江户时期(1603-1868)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文化网络。兰亭雅集是东亚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无专门针对这一主题的英文专著问世。本书介绍了大量表现这一聚会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图像,其中一些图像乃首次付梓。

      作者龟田和子(Kazuko Kameda-Madar)是夏威夷大学西欧胡岛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West Oahu)讲师。她于2011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近世绘画史、视觉文化史等。曾合编《模仿的力量:创造与继承的交错》(『写しの力: 創造と継承のマトリクス』、思文閣出版、2014年)等作品。

      全书共8章、307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学/文化研究

寓教于乐:17世纪日本的通俗散文

Laura Moretti

Pleasure in Profit: Popular Prose in Seventeenth-Century Jap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17世纪,随着一波又一波新识字的日本读者接触到印刷文字,通俗散文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满足读者对书籍的渴望,商业出版商纷纷出版了大量书籍,为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知识。然而,对这一时期文学史的传统研究往往将井原西鹤的作品置于舞台的中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通俗散文的丰富多样性。

      本书开创性地对日本商业出版的起步做了全面研究,考察了充满活力的白话通俗文学世界。针对17世纪出版行业的庞大规模,作者系统梳理了新的数据,突出地显示了出版类型的多样性和覆盖面。书中阐释了对于具有不同识字水平的读者,各大书商如何激发其兴趣,也展示他们如何利用重要的道德、宗教、社会和人际知识来吸引消费者。在本书作者看来,书籍是创造知识的工具,通俗散文在认知、审美和情感等各个方面吸引读者,以满足他们对世界不断增长的好奇心。作者表示,最为重要的是,读者在说教中体验到了愉悦,通过与变革性文学的互动,在获取知识中享受了乐趣。本书利用了丰富多样的档案材料,生动地描绘了17世纪日本出版业的景象。不仅于此,通过强调一种从多元视角看待通俗散文的新观点,本书还在更宽泛意义上引发了有关文学范畴的对话。

      作者劳拉·莫雷蒂(Laura Moretti)时任剑桥大学高级讲师、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现为亚洲和中东研究系教授。她于2003年在威尼斯大学(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近世日本文学和文化。曾出版《重塑过去:近世儿童的“伊势物语”》(Recasting the Past: An Early Modern “Tales of Ise” for Children, Brill, 2016)等作品。

      全书共7章、432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化研究

明治歌舞伎:外国人眼中的日本戏剧

Samuel L. Leiter

Meiji Kabuki: Japanese Theatre through Foreign Eyes

Lexington Books, 2022

      本书是一部英文文献集,收集了1853年日本向西方开放后半个世纪内外国人对日本歌舞伎的各种记述,附有注释。通过回忆录、游记、日记、信件、参考书等各类资料,本书收录了明治时期(1868-1912)外国人(无论是常驻日本还是匆匆过境)关于歌舞伎的几乎所有重要记录,这些记录都远远早于关于该主题的第一部非日语专著的出版。书中的各个章节按时间为序,配以细致的导读。全书包括多篇经过精心编辑的文章,来自27位原作者,另外还补充了对35位其他作者作品的详细摘要。通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形形色色的西方访客——无论是传教士、学者、外交官,还是军官、冒险家、环球旅行者,甚至还有一位少年老成的豆蔻少女——对这一世界级戏剧的反应。除了极少数明治之前的邂逅之外,两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歌舞伎并不为外人所知。全书既揭示了当时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也展示了这一戏剧的伟大力量,它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尽管众人的语言各异,其艺术传统和看戏习惯也千差万别。从关于九代目市川团十郎的篇章可以看出,他被诸多外国的有识之士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作者塞缪尔·莱特(Samuel L. Leiter)是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杰出荣休教授。他曾撰写或主编30余部作品,涉及莎士比亚、著名舞台导演、纽约剧院、日本戏剧等主题,特别是对于歌舞伎的研究造诣深厚。近年来出版《歌舞伎读本:历史与表演》(A Kabuki Reader: History and Performance, Routledge, 2015)、《日本传统戏剧史辞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Secon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处于十字路口的歌舞伎:危机岁月(1952-1965)》(Kabuki at the Crossroads: Years of Crisis, 1952-1965, Global Oriental, 2013)、《凝固的时刻:歌舞伎研究集(1966–2001)》(Frozen Moments: Writings on Kabuki, 1966–200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 2010)等。

      全书共40章、438页。

(编译:贺平)



文学/历史学/文化研究

美的问题:近代日本的文学与美学(1890-1930)

Anri Yasuda

Beauty Matters: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the Question of Aesthetics, 1890–193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4

      从本质上而言,美的概念难以捉摸:审美判断既见仁见智,又被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本书证明,明治晚期(1868-1912)和大正时期(1912-1926)的主要作家探寻了各种时常相互冲突但又强劲有力的审美情感,从而阐明了一系列在现代日本社会同样广泛引起共鸣的主题和观点。在传统叙述中,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转向之前的日本文学往往被视为一味地关注主观表现和自传现实主义,本书则在此之外另立新说。

       书中审视了夏目漱石、森鸥外、武者小路实笃与其《白桦》杂志的同道中人以及芥川龙之介如何通过与视觉艺术的比较以努力识别文学所具有的美学属性。日本文化情感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帝国世界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对此,这些作家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知识条件风云变幻背景他们以画家和绘画为主题的故事充分考虑了再现任何事物所面临的根本挑战,而关于跨文化邂逅的故事则展示了世界主义前景所呈现的希望及其背后的混沌和晦涩本书揭示出,对美和艺术的思考如何使这些作家超越纯粹的“文学”关注。通过追踪审美影响在文学思想中的广泛意义,本书动摇了关于文学疆界种种既定概念,证实了在日本及其他地区文学在介入文化话语中所具有的持续潜力。

       作者安田あんり(音,Anri Yasuda是弗吉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文化系的日本文学助理教授。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近现代特别是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学。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30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文学/历史学

城市行星与东京的现代性:流动的栖居

Christophe Thouny

The Urban Planetary and Tokyo Modernity: Dwelling in Passing

Lexington Books, 2023

      本书分析的是20世纪头二十年东京的日常体验。基于后殖民主义的“行星”理论,书中展示了城市文学和城市民族志如何试图与新兴的行星状态(planetary situation)相适应,这一行星状态受到持续的变迁和不断强化的当地体验的深刻影响。本书认为,对于现代城市的体验首先不是异化、消费主义或国民生活的问题,而在于居住问题,特别是“流动的栖居”(a dwelling in passing)。书中研究了日本城市民族志学家今和次郎的作品与20世纪早期日本文学作品中对东京的描绘,如森鸥外1912年的小说《青年》(青年)和田山花袋1916 年的《东京近郊一日游》(東京近郊一日の行楽)。作者提出,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文本:对于持续变化的行星状态,存在着各种本地化的回应,而上述文本可视为对这些回应的一种试探性的谱系学分析。

    作者克里斯托夫·图尼(Christophe Thouny)是立命馆大学全球教养学部副教授。他于2011年在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获得近代日本文学、媒体研究和思想史方向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研究、近代日本的视觉文化和文学、生态批评理论、批判理论等。曾合编《福岛事故后的行星状态与城市生活》(Planetary Atmospheres and Urban Life After Fukushima,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2016)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8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帝国治下的人道国际主义:日本红十字运动的全球演变(1877-1945)

Michiko Suzuki

Humanitarian Internationalism under Empire: The Global Evolution of the Japanese Red Cross Movement, 1877–1945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4

      本书回顾了日本红十字会(JRCS)的发展历史,由此对现代日本的人道主义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描述。作者认为,与人们对它的刻板描述相反,日本红十字会并不完全对政府和皇室俯首称臣,也不全然是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衍生品。相反,日本红十字会的运作基于一种跨国性的话语,既促进了和平时期和战时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也从后者得到了极大的借鉴。

      本书的研究取材广泛,基于大量日本红十字会档案和日本境外档案,从而探讨了西方和日本的人道主义传统和组织形式如何彼此融合。书中探究了草根努力在日本红十字会稳步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展示了该协会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成为在日本的最大的国际组织,以及它在红十字救灾中所扮演的先锋作用。作者追溯了非西方的各国红十字会被纳入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历程,以及日本红十字会如何从一个国内组织演变为跨国组织,在日本的海外帝国以及亚太地区和美洲设有分支机构。本书可谓日本红十字会的综合编年史,对于二战前与日本现代化和国际主义有关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本书也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作者铃木路子是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特任研究员。她于2019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近现代史。本书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352页。

(编译:贺平)



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

战前与战时日本的韧性和自主:产业的内部治理(1925-1945)

Hiromi Murakami

Resilience and Autonomy in Prewar and Wartime Japan: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Industries (1925-1945)

Lexington Books, 2023

      本书阐明了日本产业生产组织通过怎样的过程开展集体行动,各个产业又在什么条件下、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并对政府干预做出反应。在战前,日本私营部门与政府当局之间斗争的基本特征事实上与当下大同小异,这或许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在当时,对于政府出台的不切实际的国家政策,私营部门亦不胜其扰,不得不做出积极反应,因为这与其生死攸关。本书特别深入地探讨了制造业的情况,考察了各个产业团体在何种程度上能够齐心协力应对危机情况并与当局开展互动。全书突显了产业部门在自我治理和对当局宣示权力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韧性、领导力和主动性,即便此时政府的控制在名义上仍行之有效。

      作者村上博美是天普大学日本校区公共政策分析兼职教授、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GLD特別讲师、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创新政策、国际健康和医疗政策、健康安全等。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33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无罪之述:日本侵略者及其责任问题

Frank Jacob

Narratives Without Guilt: Japanese Perpetrators and the Question of Responsibility

De Gruyter Oldenbourg, 20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士兵犯下了绑架、强奸、虐待战俘等种种战争罪行。由于1945年之后的战争罪审判,这些侵略者接受了盟国的审问,得以反思他们在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本书主要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在施暴指控中所扮演的角色。全书仔细审视了日军战犯的自我认知和道歉叙述,从而解释普通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为其反人道主义罪行做出辩解。

      作者弗兰克·雅各布(Frank Jacob)是挪威诺德大学(Nord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全球历史系教授。他于2012年在纽伦堡大学获得日本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革命理论、比较革命史以及跨国无政府主义,同时关注现代日本史、流行文化、符号学以及战争和暴力等问题。曾出版《革命与现代化的全球斗争,第一卷:大西洋革命》(Revolution and the Global Struggle for Modernity, vol. 1: The Atlantic Revolutions, Anthem Press, 2024)、《耶稣会士与近世宗教跨文化管理》(The Jesuits and Early Modern Religious Intercultural Management, Vernon Press, 2024)、《欧洲犹太人在美国大都市的激进化进程:20世纪之交纽约市的跨大西洋犹太无政府主义》(The Radicalization of European Jews in the US Metropolis: Transatlantic Jewish Anarchism in New York City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De Gruyter, 2024)、《沃尔特·罗德尼:黑人权力与革命》(Walter Rodney: Black Power and Revolution, Büchner, 2024)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29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政治学

在日犹太人的存在与认知:反犹主义、亲犹主义与国际关系

Silvia Pin

 Jews in Japan: Presence and Perception: Antisemitism, Philosemit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 Gruyter Oldenbourg, 2024

      本书是对在日犹太人真实历史和想象历史的研究,讨论了犹太人与日本之间鲜为人知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联系,并追踪了过去一个半世纪内日本对犹太人刻板印象的演变历程。

      全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人甫至日本时的情形及其形象,此时已播下了日后刻板印象的种子。随后,书中重点讨论了战时的日本,深入剖析了日本帝国对犹太人的错综复杂的态度。在战后的日本,一定程度上接受大屠杀的立场与更早时期的反犹主义和亲犹主义表征交错在一起,导致了对犹太人既怀恨在心又不无钦佩的各种事例。最后,在日本与以色列关系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本书探讨了近年来对日本与犹太人交往历史的某种重构。

      这一研究揭示了犹太人与日本之间未曾得到充分探究的种种关系,为下述重要问题提供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反犹主义和亲犹主义如何实现共存?犹太人历史在政治和外交上能起到哪些作用?在一个并无犹太人口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为何久久长存?

      作者西尔维娅·平(Silvia Pin)来自威尼斯大学亚洲和北非研究系。

      全书共5章、19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

伊藤道郎的幻想

Tara Rodman

Fantasies of Ito Michi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4

      舞蹈家兼编舞伊藤道郎(1893-1961)出生于日本,在德国接受训练,在伦敦崭露头角,随后于1916年移居美国,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藤在日裔拘留营度过了两年,后来被遣返至日本,为东京的占领国盟军创作宣传性质的表演、上演轻歌舞剧,从而为帝国战争贡献一己之力。自始至终,伊藤都在不断地编造着各种故事:云游天下、与各路艺术家广为结交、亲临观看各种演出、积极投身政治活动——这些故事后来都被证实不过是虚妄之词。

      本书指出,对于伊藤的职业生涯而言,这些编造的故事、夭折的项目和可疑的政治联系事实上与他的“真实”活动一样重要,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如何在种族化、帝国主义、战争和拘留的种种经历中维系生计。对于伊藤的一生,本书揭示出一种别样的叙事,将那些捏造和遗漏之事置于聚光灯下,以此突出他与山田耕笮和石井漠等日本艺术家以及全球现代主义运动的关系。作者提出的“幻想”一词,既是理解伊藤这样的个体在动荡时事中求得自保的一个题眼,也不失为我们探究过去的一种学术方法。

      作者塔拉·罗德曼(Tara Rodman)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戏剧学助理教授。她于2017年在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20世纪上半叶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表演者和表演形式如何流通。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320页。

(编译:贺平)



哲学/文化研究

日式美学与美式实用主义中的物哀与性别情感

Johnathan Flowers

Mono no Aware and Gender as Affect in Japanese Aesthetics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Lexington Books, 2023

      本书将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自然实用主义(naturalistic pragmatism)与本居宣长提出的日式美学体验理论“物哀”相结合,对性别作了探讨,将其视为一种可意识的感觉体验抑或人的情感特质。

      通过将性别视作一种情感特质,作者认为,性别化和被性别化的体验,是对身体组织依照文化美学进行情感感知的结果。这种文化美学体现在杜威的习惯(habit)概念或日式“形”的概念中,在广义上它们可以被理解为以文化作为媒介与世界交往的方式。

      根据这一观点,个体对身份的认同感与社会的情感组织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决定了个体之间可能的社会交往本质。借此,本书从情感特征的角度介入了广义上的人格问题,特别是身份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本书揭示出人格和身份问题本身事实上是一种情感判断。通过将性别以及其他个体身份视作一种感知,本书主张,应培养感知人们情感组织的新方式,从而增进我们对如何存在于世界的认知。

    作者乔纳森·弗劳尔斯(Johnathan Flowers)是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哲学助理教授。他于2018年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非裔美国人思想史、日式美学、美式实用主义、残疾哲学和技术哲学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12章、422页。

(编译:王鑫)



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

跨越太平洋的少数族裔:美日韩小说之间的三角关系

David S. Roh

Minor Transpacific: Triangulating American, Japanese, and Korean Fic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人们往往认为韩裔美国人文学——或者往大了说,亚裔美国人文学——是一个只涉及美国和韩国两个空间的研究领域,同样的判断也被套用在对韩裔日本人(在日朝鲜韩国人)文学的亚洲研究上,认为其只涉及日本和韩国。本书指出,这两个文学领域都必须考虑三个空间:韩裔美国人文学必须充分顾及日本帝国主义在美国的遗产,而在日朝鲜韩国人文学则必须考虑美国对日本的种种干预。通过比较姜龙讫(Younghill Kang)、李昌来(Chang-rae Lee)、金兰英(Ronyoung Kim)和李敏金(Min Jin Lee)等韩裔美国人作家与金城一纪(Kaneshiro Kazuki)、李良枝(Yi Yang-ji)、金真须美(Kim Masumi)等在日朝鲜韩国人作家,本书挖掘了他们之间隐藏的对话和帝国一致性,从而揭示了两类作品的发展轨迹及其各自的影响。

      本书在亚洲研究与亚裔美国人研究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揭开了在日朝鲜韩国人文学与韩裔美国人文学之间的崭新联系。作者从事日语和英语研究,对于第三国空间中少数族裔文学之间的接触时刻建构起一个阐释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种对亚裔美国人文学进行概念化的新方法。

      2023年度,本书入围由“亚裔美国人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所设立的“文学研究类最佳著作奖”评选,荣获提名奖。

      作者戴维·卢(音,David S. Roh)时任犹他大学英语专业副教授,现为正教授。他于2008年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数字人文、法律与文学、跨国研究等领域。曾出版《非法文学:迈向颠覆性创造力》(Illegal Literature: Toward a Disruptive Creativ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5),并参与主编《技术东方主义:在小说、历史和媒体中想象亚洲》(Techno-Orientalism: Imagining Asia in Speculative Fiction, History, and Medi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

      全书共5章、232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

熔毁:福岛核危机的内幕

Yoichi Funabashi 

Meltdown: Inside the Fukushima Nuclear Crisi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21

      福岛核灾难是一场人间悲剧,教训深远。

      2011年3月的福岛核灾难,即使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世界最先进、组织力最强的国家而言,也是一场莫大的挑战。从政府部门到私营部门,各个层面都以失误告终,加剧了这场灾难的人身和经济影响,并使其后果注定延续久远。

      在灾后数年内,本书作者对300多名政府官员、核电站运营员工、军方人士作了访谈,从而细致地讲述和分析了福岛核灾难背后一个个个体的故事。

      当一线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核电站现场奋力应对危机时,位于东京的最高层政府内部却陷入了混乱,而负责核电站运营的公用事业公司似乎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与政府的权力斗争上,而不是应对危机。作为日本最著名的记者之一,本书作者对于灾难发生后两周内人们为遏制人为技术的种种努力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历时性描述:在大自然面前,人为技术显得如何羸弱无力。

      在大海啸后,福岛核反应堆发生熔毁,这一失败出人意料,而日本的决策进程亦复如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以福岛事故为鉴,在领导力、治理、灾害韧性、危机管理等方面总结出诸多教训。在当今日益依赖技术和联系愈发紧密的全球社会,这些教训极具普适性和相关性。

      作者船桥洋一是日本著名记者、评论家,曾担任一般财团法人亚太倡议(Asia Pacific Initiative)的联合创始人和理事长。他于1992年在庆应义塾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长期致力于外交事务、美日同盟及亚太经济和历史问题的研究。曾出版大量作品,其中,英文著作包括《管理美元》(Managing the Dollar: From the Plaza to the Louvr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亚太融合:日本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Asia Pacific Fusion: Japan’s Role in APE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5)、《同盟漂流》(Alliance Adrif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半岛问题:第二次朝核危机纪事》(The Peninsula Question: A Chronicle of the Second Korean Nuclear Crisi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等。

      全书共18章、622页。

(编译:王鑫)



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

危险的赌注:21世纪东京的赌博、尊严与日工

Klaus K. Y. Hammering

Perilous Wagers: Gambling, Dignity, and Day Laborers in Twenty-First-Century Tokyo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4

      书中描绘的男性群体生活在破败的、东京传统计日散工的聚集区——山谷地区,在那里,他们靠着零星的建筑劳动和福利救济勉强维持生计,永远地离开了家乡,栖身于大都市东京。尽管山谷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消失,但其作为黑市的意义仍未褪去,那些最无人问津的工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男性临时工,而不必顾及他们的健康或安全。在此背景下,本书验证了劳动、交换、价值、荣誉、耻辱、暂时性、欲望、性别、人格等一系列经典的民族志主题。书中探讨了这群临时工如何表现出一种离经畔道的男子汉气概,后者又与受人尊敬的旧时黑帮价值观紧密交织在一起,他们又如何在穷困潦倒的生活条件下创造出自己的尊严和社会性。在建筑工地、非营利组织、医院、工棚和非法赌博窝点等场所,本书作者密切追踪这些弱势群体的价值取向,为一个遭受污名、已被遗忘的社会性世界重新赋予了富有想象力的生命。

      作者克劳斯·哈默林(Klaus K. Y. Hammering)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独立学者,关注当今日本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法西斯主义、劳工和违法等问题。

      全书共288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

(无)性的日本:对亲密关系中无性状态的社会学分析

Alice Pacher

(No) Sex in Japan: A Sociology of Sexlessnes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pringer, 2022

      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当代日本亲密关系中的(无)性现象。在流行文化中,亲密关系中的无性状态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对于这一在日本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迄今为止来自学术研究的审视却相对寥寥无几。对于关注亲密关系中无性状态的流行文化,本书对其学术话语和公共话语中的社会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原创性的访谈研究,本书作者深入探究了相关个体的个人经历,并考察了性不活跃、性行为与日本夫妇在夫妻关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书中讨论了工作环境、分娩、不孕不育治疗、过去的性经历、婚外情以及未婚和已婚夫妻关系如何影响个人的性行为和性意识。通过与德国和奥地利有关性行为的话语和访谈结果进行文化比较,本书还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对性行为的含义作了探讨。基于此,本书提醒大家思考:无性是否是日本特有的现象,西方社会又是否存在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本书汇集了关于无性伴侣的各种学术话语和公共话语,重新思考了在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性行为、爱情、亲密和个人关系的意义所在。

      本书亦有日文版《不是不想,实在麻烦:日本无性现象的社会学分析》(『したいけど、めんどくさい:日本のセックスレス現象を社会学する』、晃洋書房、2022年)。

      作者艾丽丝·帕彻(Alice Pacher)时任明治大学社会学助教。后任武藏大学和明治大学非常勤讲师。她于2020年在明治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夫妻关系、性行为、亲密性以及国际比较和质性调查等研究方法。本书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8章、209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

超越多样性:当代日本的酷儿政治、行动主义与代表性

Kazuyoshi Kawasaka and Stefan Würrer eds.

Beyond Diversity: Queer Politics, Activ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Düsseldorf University Press, 2024

      日本为酷儿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背景。与欧洲、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因为缺乏基督教的道德基础,日本被认为较少有恐同现象。此外,LGBTQ+群体的处境在过去十年中日新月异,东京奥运会也为讨论性少数群体的权利提供了另一种推动力。因此,最近的调查显示,在日本对同性婚姻的接受度急剧增加。

      然而,日本是七国集团(G7)中唯一一个不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国家,法律上对性少数群体遭受的歧视也未给予充分保护。这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和深受宗教影响的家庭价值观所造成的,战后日本极度保守的政治体制不仅代表了这一传统和价值观,而且使其不断延续。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LGBTQ+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关于其在2000年之后的发展,英文学界的学术研究却为数寥寥,以合集形式出现的集体研究就更是如此。本书有望弥合这一差距,揭示2000年后日本性少数群体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代表性,从而为日本和东亚地区的LGBTQ+问题提供全新视角的英文研究。

      全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汇集了关于日本 LGBTQ+问题的10篇前沿论文;第二,高度关注教育、跨性别移民和电子游戏中酷儿身份的表现等问题;第三,对于相关英文教学资料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两位主编中,川坂和义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讲师。他于2016年在萨塞克斯大学获得性别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酷儿理论、批判理论、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关注全球 LGBT政治背景下当代日本的 LGBT政策及其多元价值观、日本的经济需求、族群和日本民族主义等议题。曾参与合著《“当事者宣言”的社会学:言语与范畴》(『〈当事者宣言〉の社会学 : 言葉とカテゴリー』、東信堂、2021年)等作品。

      斯特凡·维尔勒(Stefan Würrer)是武藏大学人文学部欧洲文化学科讲师。他在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比较文学、文化研究、日本文学、女性主义和酷儿批评、性别研究与性研究等。

      全书共9章、190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历史学/国际关系

透过核镜头:法国、日本与从广岛到福岛的电影

Hannah Holtzman

Through a Nuclear Lens: France, Japan, and Cinema from Hiroshima to Fukushima

SUNY Press, 2024

      对于全球艺术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而言,法日合拍片《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年)都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审视了这部影片与其引发的跨境回环,以及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后该电影所留下的遗产。这一研究包括形式分析和理论分析、档案解读、访谈等诸多内容,展示了一类新型核电影的出现,这一类型的电影关注核灾难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及对我们时空体验所造成的冲击。战后法日电影交流的焦点呈现出一种转移:从传统日本风潮(Japonisme)中主要关注审美,日渐转向以技术和环境问题为中心。本书展示了自《广岛之恋》以来,法国的电影制片人如何将目光投向日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理解法国自身的核不确定性。

      作者汉娜·霍尔茨曼(Hannah Holtzman)是上智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国际教养学科助教。她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全球电影、跨国电影、法国电影、纪录片、法日交流、核文化、技术研究、环境人文等诸多主题。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88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人类学

漫画中毒:法国青少年及其漫画阅读

Christine Détrez and Olivier Vanhée

Mangaddicts: French Teenagers and Manga Reading

Brill, 2023

      每每谈及“漫画”一词,其所表现出来的媒介接受形象就不免大相径庭:要么是沉浸在日式虚构世界中的无动于衷的青少年,要么则是异常活跃的狂热粉丝。本书作者对法国中学生读者开展了实证研究,以了解是哪些因素促使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阅读漫画。本书认为,漫画事实上是包括音乐和数字技术在内的各种兴趣集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是分析挪用、道德挪用或具象挪用的一个对象。因此,阅读成为因应过去经历、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习如何表达自我情感以及主张(抑或质疑)年龄规范和性别规范的一种方式。

       两位作者中,克里斯汀·德特雷兹(Christine Détrez)是里昂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的社会学教授和负责学术研究的副校长。她于1998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主题包括性别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认知和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等。曾出版《女性能否成为伟人?》(Les femmes peuvent-elles être de grands hommes? Belin, 2016)、《另一种?》(Quel genre? Thierry Magnier, 2015)、《文化社会学》( Sociologie de la culture, Armand Colin, 2014)等,编著大量作品,并撰写多部小说。

      奥利维尔·万赫(Olivier Vanhée)是里昂第二大学(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II)马克斯·韦伯中心研究人员。他于2019年在该校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院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即为法国的漫画阅读。

       全书共4章、29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社会学

怪物小孩:宝可梦如何教会一代人“把它们全收服”

Daniel Dockery 

Monster Kids: How Pokemon Taught a Generation to Catch Them All

Running Press, 2022

     这是一部剖析经典游戏幕后发展历程的佳作,探讨了《宝可梦》如何从一款日本电子游戏风靡全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并分析了其粉丝群体“把它们全收服”的心态如何塑造了流行文化,时至今日亦是如此。

      本书不仅仅是对《宝可梦》历史的简单回顾,还深入探讨了该系列游戏的多方面影响。基于大量一手访谈,本书追溯了这款日本电子游戏的起源,它原本是游戏制作人为了重温儿时昆虫收集的爱好而创作的。作者进一步探究了最终引领这款游戏称霸全球的关键决策和各种条件。随着游戏系列电视节目和衍生的电子游戏、热门电影、集换式卡牌和玩具的流行,《宝可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在问世25周年之后仍持续成功吸引着众多狂热粉丝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新推出的动画节目,如《数码宝贝》(Digimon)、《魔卡少女樱》(Cardcaptors)、《游戏王》(Yu-Gi-Oh!)等,还是宠物捕捉类游戏和集换式卡牌游戏的兴起,抑或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文化之王——皮卡丘,都为那些希望在美国吸引宝可梦忠实粉丝的人提供了契机。在本书中,作者以充满感情和幽默的笔触,将那些帮助《宝可梦》走向全球舞台的人们的个人故事娓娓道来,使这本书成为了解《宝可梦》如何先后在日本和北美兴起的最佳作品。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一代少年因“把它们全收服”的热情而创造出的独特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至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

      作者丹尼尔·道克瑞(Daniel Dockery)是一位作家和杂志编辑,关注流行文化,主要涉及电影史、电视和动漫。他于2011年在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获得电子媒体与广播学士学位。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12章、224页。

(编译:王鑫)





往期书讯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7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6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5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4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3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2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1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0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9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8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7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6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5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4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3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2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期




Ending

编辑:张馨月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各类讲座活动信息以及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