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2期

文摘   时事   2023-09-01 13:16   上海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2期


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

忠诚与爱国(回归):21世纪日本的教育与新保守主义

Christian Galan, Yves Cadot, Aline Henninger 

 Loyauté et patriotisme (le retour) : Éducation et néo-conservatisme dans le Japon du XXIe sièc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23

      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哪个国家,政府破坏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世俗主义原则,并确认需要“从头开始重建国家”?是否是埃尔多安的土耳其?安倍晋三治下的日本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在哪个国家,其领导人以教育为工具,来重新获得对其人民的意识形态控制,认为“学校、学院、高中和大学必须尽快摆脱‘文化马克思主义’” ?否是博索纳罗的巴西?次优的答案或许还有安倍晋三和他所属的强大的“日本会议”。

      在哪个国家,政府对其学校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强加其国家观念和自身的历史版本?是否是卡钦斯基的波兰?是的,但或许还有安倍晋三领导下的日本。

      那么,又是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学校课程中重新引入了爱国主义课程,在教科书中强调了历史上伟大人物的“非凡精神成就”,甚至将道德课程列为必修课?是否是匈牙利的欧尔班?确实如此,但日本的安倍晋三亦然。

      日本自21世纪初以来进行的大部分教育改革都出于意识形态原因。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最近几届日本政府所奉行的政策首次不再旨在改善教育体系,而是试图深刻改变其性质和目的。其既定目标是重建培养“优秀而真正的日本人”的学校。安倍晋三于2022年7月8日被暗杀并不会对这种情况产生任何影响,正如他的继任者如今在所有这些问题上所清楚表明的那样,他们渴望追随他的脚步。

      本书注重让日本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深入探讨了这些对整个日本社会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改革。

      三位作者中,克里斯蒂安·加兰(Christian Galan)是图卢兹让·若尔斯大学(l'université Toulouse-Jean Jaurès)的日语和日本文明教授,也是法国东亚研究中心(IFRAE)的研究员。他曾出版关于日本教育和青年研究的多本著作,最近出版的著作是与安娜·戈农(Anne Gonon)合著的《占领东京:被遗忘的自由民主主义学生紧急行动(SEALDs)》(Occupy Tôkyô, SEALDs, le mouvement oublié, 2021)。

      伊夫·卡多(Yves Cadot)是图卢兹让·若尔斯大学的日语和日本文明副教授,也是法国东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精于对武道以及体育教育的研究。

      阿琳·亨宁格(Aline Henninger)是奥尔良大学(l'université Orléans)的日语和日本文明副教授、雷梅利切(Rémélice)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法国东亚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员。她是日本性别研究的专家,关注当代女性主义的形式,以及学校环境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教育推广。

      全书共10章、376页。

(编译:姜静宜)



历史学/医学

体液攸关:身体史中的流动与转型

Natalie Köhle and Shigehisa Kuriyama eds.

Fluid Matter(s): Flow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ANU Press, 2020

     曾几何时,欧亚大陆各地的医生对人类的想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极其陌生和异类的。 两千多年来,他们对现代医生几乎已不再关心的体液(如汗、痰和气)忧心忡忡,对一些细节(如人的毛孔是张开的还是闭合的)念兹在兹,而这些细节的意义和重要性现在已基本上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通过对来自欧洲、印度、中国、蒙古和日本的一系列案例研究,本书提出的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怪异且业已模糊的过去,并敦促我们反思体液和流动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本书还呼吁我们重新思考该如何叙述历史。书中收录的皆是短文,尚不成熟。全书采取在线阅读的方式(https://press-files.anu.edu.au/downloads/press/n7034/html/00-title/index.html)。作为探索性的试验,这一创举足以证明,在某些方面数字文本可以大大超越印刷品。其测试所得的视觉效果在纸质页面上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电子屏幕上却轻而易举。这一研究叙述的是身体的过去,采取的却是体现叙事未来的新形式,在类似的作品可谓开了先河。

     两位编者中,娜塔莉·科勒(Natalie Köhle)任教于悉尼大学理学院。她于201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宗教和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作为一名中医史学家,她对体液的跨文化历史和中药史深感兴趣,并涉足盖伦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藏医学的历史比较。

     栗山茂久是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文化史教授、埃德温·赖肖尔日本研究所所长。他于1986年在哈佛大学科学史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意在通过比较医学史(日本、中国和欧洲)的特定主题的视角,探讨了更为广泛的哲学问题(如存在与时间、表征与现实、认知与感受)。曾出版《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Zone, 1999;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等作品。

      全书共分为3部分、11章。

(编译:贺平)



文学/历史学

江户志异:近世日本对中国小说的改写

William D. Fleming

Strange Tales from Edo: Rewriting Chinese Fict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描绘了近世(1600-1868)日本与中国小说接触的一副全景图。对于相关历史记录和书目记录,本书提供了全面的大规模分析,这尚属首次。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小说的批量进口、进口书籍和国内重印版的市场状况,以及在印刷文化业已出现的情况下手抄本对于中国文本在日本读者和作家内部流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作者将这一宏大图景娓娓道来,还追溯了日本近世文学研究中很少被提及的一个文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其经历的历程。尽管在中国甫一问世便洛阳纸贵,但直到近代《聊斋》在日本几乎无人所知。进口的副本屈指可数,而且该系列从未在日本国内被翻印过。乍看之下这一冷遇显而易见,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文本接触与重写的历史,涉及手抄、注释、批评、翻译和改编等,这为研究中国志异故事和日本志异故事开辟了新的视角。

     作者威廉·弗莱明(William D. Fleming)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语言和文化研究副教授。他于201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日本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近世日本文学,特别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小说、通俗戏剧、图书史、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等。曾合著《武士与日本大和平文化》(Samurai and the Culture of Japan’s Great Peac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2015)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312页。

(编译:贺平)



文学/历史学 

书写暴力:近世日本文学中的形式政治

David C. Atherton

Writing Violence: The Politics of Form in Early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3

     日本的江户时代可谓商业文学的黄金时代。一系列新的叙事体裁纷纷将目光投向社会景观,探索历史、开启想象,为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但如何理解这一文学体系背后的政治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原因是对近世小说的诸多定义性特征——例如程式化写作、重复叙事、固定人物、语言和互文游戏,以及大量文学用典等——似乎与社会和政治现实略显格格不入。

     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以助于我们理解近世日本通俗文学富有挑战性的形式特征与其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全书专注于对暴力的描绘——对于一个由武士统治的和平政体来说,暴力无疑是最令人担忧的话题之一——从而将不同美学和社会领域的各种形式和形式化的概念联系起来。作者展示了近世文学的形式特征如何得以改变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如何使社会和经济力量清晰可见,如何使传统习俗变得相对陌生,如何为社会边缘群体发声,又如何重塑社群的轮廓。通过深入阅读浅井了意、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上田秋成和山东京传等大家的作品,作者揭示了文学形式在构建世界以及重新看待世界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大卫·阿瑟顿(David C. Atherton)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助理教授。他于20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日本文学博士学位,精于近世日本文学和文化,特别关注商业文学和流行戏剧在塑造和调解身份、社群、情感和道德话语方面的作用。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312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化研究

日本流行文化史:17世纪至今(第二版)

E. Taylor Atkins

A History of Popular Culture in Japan: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econd Edition

Bloomsbury, 2022

     “酷日本”现象是千禧年以来全球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书首次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日本流行文化史实的分析性概览,涵盖的时段从17世纪其迸发萌芽开始,直至当下。在此基础上,本书讨论了一系列更为宽泛的主题,如日本历史中的冲突、权力、身份与意义。

     书中展示了日本如何跻身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流行消费场所之一。在当时,大量生产、市场导向的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中产和劳工阶层的消费者手中。日本最著名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能剧、单色水墨画、宫廷文学、诗歌和本土音乐——属于一个与城市平民不同的世界,而城市平民则形成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为今天的“国家酷总值”(gross national cool)奠定了基础。流行文化对日本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兴起和战后的民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一主题的史学和分析框架,综合了各个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对于有志于日本文化史,希望更深入了解其对全球文化遗产贡献的读者而言,本书可谓重要的资源。

     本书初版于2017年,第二版经过全面修订:新增了关于江户时代流行文化的一章;增加了一节对德川幕府建立前日本文化的拓展内容;更多对当代流行文化现象的讨论,如电视节目、游戏、选秀、卡哇伊现象和日本流行音乐;新增十幅照片;全新的带汉字对照的术语表。

     作者E·泰勒·阿特金斯(E. Taylor Atkins)是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杰出教学教授。他于199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专攻近代日韩文化史、民族音乐与爵士乐研究、跨国流行文化、公共记忆、殖民主义与巴哈伊教史。此前著有《原始的自我:日据时期日本眼中的朝鲜人(1910-1945)》(Primitive Selves: Koreana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Gaze, 1910-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和《蓝调日本:品鉴日本爵士乐》(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等作品。

     全书共10章、408页。

(编译:陈锦萱)



历史学/国际关系

锚定全球档案:山城丸号的移民史

Martin Dusinberre

Mooring the Global Archive: A Japanese Ship and its Migrant Hist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跟随山城丸号轮船一路穿越亚洲和太平洋的水域,讲述了19 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崭新历史。在当时,数千名男女移民离开日本,前往夏威夷、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谋生,书中的细致分析令人叹服地重建了他们中一些人的人生轨迹。这些故事以全新的方式将跨太平洋定居者殖民主义史、劳工史和资源开采史合而为一。作者利用了大量不同寻常但十分深入的物质档案,从墓碑到政府文档,从绘画到歌曲,从数字化记录到土地本身,处理了全球史写作中关于方法和作者立场的诸多关键问题。这一研究深入触及了阅档实践,不禁使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全球档案,我们应在何处对其引用,这里的“我们”又是何人? 

     作者马丁·杜辛贝尔(Martin Dusinberre)是苏黎世大学全球史教授。他于2008年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现当代日本的社会史、航行和海洋旅行史等。曾出版《故乡的艰难时世:近现代日本的社区生存史》(Hard Times in the Hometown: A History of Community Survival 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等作品。

     全书共6章、30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传记

帝国逃亡者:鲍斯、日本与印度独立斗争

Joseph McQuade

Fugitive of Empire: Rash Behari Bose, Japan and the Indian Independence Struggle

Hurst Publishers, 2023

     1912年,拉什·贝哈里·鲍斯(Rash Behari Bose)在德里的公众游行期间策划了针对英国总督的炸弹袭击,戏剧性地加入了印度的反殖民自由运动。之后,鲍斯被迫逃离祖国,定居日本,成为东京最具影响力的印度人,并在日本年轻人、军人和右翼极端民族主义者中赢得了“先生”的尊称。

     鲍斯建立并维护了一个由反殖民主义者、激进分子、走私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全球网络,为此,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鲍斯一直是大英帝国的眼中钉、肉中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鲍斯站在日本帝国一边,对抗英国,之后于1945年去世,此时离印度最终赢得独立尚余不过两年。鲍斯是一个异常复杂、充满争议且不无矛盾的人物,他被描述为各种形象:坚定的民主主义者、独裁者、宗教和谐的倡导者、印度教沙文主义者、反共主义者、政治实用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对日媾和者、反种族主义者、文化保守派、泛亚主义者、印度民族主义者,不一而足。

     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传记广泛借鉴了印度、日本和英国的档案研究,生动地讲述了一位20世纪亚洲最勇敢的革命者的故事,而这一故事或许一度已被人遗忘。

     作者约瑟夫·麦奎德(Joseph McQuade)是多伦多大学比尔·格雷厄姆当代国际史研究中心(Bill Gra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History)的高级研究员。他于2017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恐怖主义”作为政治和法律范畴的批判主义谱系、政治暴力的全球历史、叛乱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曾出版《恐怖主义的谱系:殖民法与思想的起源》(A Genealogy of Terrorism: Colonial Law and the Origins of an Ide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等作品。

     全书共7章、336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日本与孟加拉的相交和相遇(1893-1938)

Pratyay Banerjee

Japan and Bengal Exchange and Encounter, 1893-1938

Trans Pacific Press, 2023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英属印度的各个省份中,孟加拉对日本的物质进步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尤其表现出持续的兴趣。例如,众所周知,出身于孟加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曾多次访问日本。本书试图探讨,在这一时期,来自这一英属印度地区的孟加拉作家、游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文化爱好者试图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日本的政治和文化。

     作者巴提耶·班纳吉(Pratyay Banerjee)现为英语教师。他在印度贾达夫布尔大学(Jadavpur University)比较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聚焦殖民时期印度的文化史和政治史。曾合编《泰戈尔与日本:对话、交流与邂逅》(Tagore and Japan: Dialogue, Exchange and Encounter, Synergy Books India, 2016 )等作品。

     全书共3章、25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帝国门户:日据台湾与日本在华南和东南亚的扩张(1895-1945)

Seiji Shirane

Imperial Gateway: Colonial Taiwan and Japan’s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1895年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帝国向南扩张过程中,其台湾殖民地所蕴含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传统对帝国的理解往往关注中心与殖民地边缘之间的双边关系,本书对此提出了挑战,揭示了近半个世纪内日本、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和各西方地区大国之间的动态关系。日本在台湾的官员并不完全对东京的命令言听计从;相反,他们经常在华南和东南亚追求自己的扩张主义野心。当无法实现彻底征服时,他们便转而推行替代战略,包括将当地的中国住民归化为海外台湾臣民、扩大殖民警察网络以及征调数万名台湾人参加战争。不少台湾人——商人、黑帮、警察、翻译、护士、士兵——也都纷纷抓住了谋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会,而这些机会并不总是与日本的帝国利益并行不悖。本书利用多国的多语档案,展示出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中,日本官员和台湾民众如何将台湾转变为一个日本帝国扩张的地区门户。

     作者白根晴治是纽约城市学院(CUNY)的历史系助理教授。他于2004年和2014年分别在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关系、帝国、战争、移民、族群和民族等主题,主要关注日本帝国、日据时期的台湾、中日关系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8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层累之城:殖民时代的首尔城市史

Se-Mi Oh

City of Sediments: A History of Seoul in the Age of Colonial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作为五百年朝鲜王朝(1392-1897)和大韩帝国(1897-1910)的首都,首尔在20世纪初的日据时期受制于旧都错综复杂的建筑环境,在城市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殖民当局试图采用一种“抹除”战略,例如将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式建筑叠加到原有的宫殿结构之上,以此向被殖民的朝鲜民众表明朝鲜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彰显殖民规则的举国通行乃历史大势所趋。

     本书从建筑、摄影、纸质媒体和录音等多种史料中提取素材展开分析,展现了随着历史的进步,首尔如何表达出“现代性”这一新的时代模式,而在其底层,那些充满街谈巷议的幽暗潜处又如何挑战着这些权力的视觉语言。为此,作者搭建了一个新颖的历史模型,在其中,历史的离散事件并非前后接续发生,而是像沉积物一样层层叠加,最终构成了殖民时期首尔的新地图。在这张新的地图上,城市的物质遗痕四处交叠,在现代性和殖民统治所强加的种种痕迹中,生机旺盛的早期残留物亦清晰可见。

     作者吴世美(Se-Mi Oh)是密歇根大学现代韩国史助理教授。她于200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攻现当代韩国文化史、韩国电影、韩国城市史、后殖民研究和韩国视觉文化。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80页。

(编译:陈锦萱)



历史学/政治学 

包容:夏威夷如何保护日裔美国人免遭大规模拘禁,又如何自我转型并改变美国

Tom Coffman

Inclusion: How Hawai‘i Protected Japanese Americans From Mass Internment, Transformed Itself, And Changed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1

     1941年12月7日之后,美国政府拘留了12万名日裔美国人,他们被驱逐出分布在西海岸各州的定居地,但为什么夏威夷战区的日裔美国人虽然数量更多,却没有受到同样的监禁?

     这个故事背后的根源在于一个包容的社群,它竭尽全力保护其受困之众。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公众感到震惊,但与日本的战争在夏威夷却姗姗来迟。针对冲突在即的种种迹象,当地的种族融合理事会(the Council for Interracial Unity)制定了两个目标: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拘留、最大限度地实现包容。该理事会的这一抱负体现在一个广为流传的口号中:“我们在战争期间如何相处将决定战争结束后我们如何相处。”经多位一手证人确认,夏威夷的陆军指挥部也相信“信任会接续相传”。

     尽管大多数历史分析免除了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Franklin D. Roosevelt)与美国本土拘留行动相关的直接责任,但他确实曾坚持要求对夏威夷开展大规模遣送——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这无疑揭示了他作为主谋和执行者的角色。本书揭示了美国心存“破坏妄想”的漫长历史,解释了夏威夷岛和美国本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也剖析了为什么许多居住在大陆的美国人依然坚信正是因为日本破坏者暗中作梗,日本才会在珍珠港事件中大获成功。这种解释认为恰恰是歇斯底里的心理状态才导致了对日裔美国人的拘禁行为,与此解释有所不同,本书则记录了事实上早在1941年12月7日之前美国政府高层就曾提出过一个针对夏威夷的大规模遣送计划,尽管这一计划随后遭到拒绝。

     作者汤姆·科夫曼 (Tom Coffman)是一名独立研究者、作家和制片人。他毕业于堪萨斯大学。曾出版《国家内部:美国占领夏威夷的历史》(Nation With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Hawai’i,  Epicenter, 1998)、《美国的岛屿边缘:夏威夷的政治史》(The Island Edge of Americ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我谨表示反对:爱德华·中村传记》(I Respectfully Dissent: A Biography of Edward H. Nakamur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等作品。

     全书共5章、384页。

(编译:姜静宜)



人类学/历史学/文化研究

寂静:广岛核爆韩裔受害者的音乐人类学研究

Joshua D. Pilzer

Quietude: A Musical Anthropology of “Korea’s Hiroshi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核爆体验,更不用说七万名出身朝鲜半岛的核爆受害者及其生活艺术与生存状况。本书让我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在东亚现代性的边缘生存和死去、饱受忽视和虐待。本书是对日本核爆第一代和第二代朝鲜半岛受害者的民族志研究,重点关注受害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艺术,使生命得以延续并充满意义。

     由于大量韩裔核爆幸存者来自韩国陕川郡,当地被称为“朝鲜半岛的广岛”。作者讲述了这些幸存者及其子女的故事和歌曲,将他们从长期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境地中解放出来。作者本人被其寂静特质所震撼,揭示出这一特质的诸多来源:日本人社会对于言语温和的观念;核辐射导致的人声残疾;对往昔经历的安静沉思;随着年龄增长人心的变化;对于战争、社会边缘化、创伤体验以及各种社会运动话语的切身经历等。书中展示,在争取国家和全球认可的斗争中,在应对创伤经历的不懈付出中,在当下维系和巩固自我和人际关系的努力中,这些受害者如何使用他们的声音、言语、歌曲和动作。

     作者约书亚·皮尔泽(Joshua D. Pilzer)是多伦多大学民族音乐学副教授。他于200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攻现当代韩国和日本的音乐人类学;女性的音乐世界;音乐、生存、记忆、创伤经历、边缘化、残疾、公共文化、大众媒体、社会实践和身份之间的关系。此前著有《松之心:三名日军“慰安妇”朝鲜受害者人生中的歌曲》(Hearts of Pine: Songs in the Lives of Three Korean Survivors of the Japanese “Comfort Wom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等作品。

     全书共7章、216页。

(编译:陈锦萱)



历史学/媒体研究

余波:广岛核爆掩盖事件与其揭露者

Lesley Blume

Fallout: The Hiroshima Cover-up and the Reporter Who Revealed It to the World

Scribe Publications, 2020

     广岛和长崎核爆后未几日,日本便宣告无条件投降。但即便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了秘密宣传攻势,将这些核武器标榜为最终的和平卫士,以此掩盖其破坏的真实范围和性质。这一辐射影响可怕而持久,将在爆炸后的几个月内继续至数千人于死地。美国人禁止盟军记者进入遭到核爆的城市,防止这一信息泄露,致使掩盖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在近一年的时间中,这一掩盖不可谓没有成效,直到《纽约客》记者约翰·赫西(John Hersey)进入广岛并向全世界报道了真相。

     赫西与其编辑在撰稿时,对揭露之事守口如瓶,甚至其《纽约客》的大多数同事也并不知晓。该杂志于1946年8月发表《广岛》一文,立即引起了全球轰动,并激起了人们对这一以美国的名义秘密使用的武器所产生的普遍恐惧。自1945年以来,核武器还从未在战争中被再次使用过,部分原因或许正是由于赫西警示全世界注意到了核武器真正的破坏性影响。自二战结束以来,这些知识仍然是使用核武器的最大障碍之一。

     本书在广岛核爆75周年之际问世,既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也是一段重要的隐秘历史,展示了一个英雄式的独家新闻如何拯救了世界,也证明了类似的创举在今后或许仍能拯救我们的世界。

     作者莱斯利·布鲁姆(Lesley Blume)是一位驻洛杉矶的记者、作家和传记作家。她在威廉姆斯学院和剑桥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广泛出现在《名利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巴黎评论》等出版物上。本书之前,其上一部非小说类专著是《每个人都表现得很糟糕》(Everybody Behaves Badly: The True Story Behind Hemingway’s Masterpiece The Sun Also Rises, Eamon Dolan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中译版题为《整个巴黎属于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全书共7章、28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环境学

育林:亚洲历史中的人和林

Ian M. Miller, Bradley Camp Davis, Brian Lander, and John S. Lee eds.

The Cultivated Forest: People and Woodlands in Asi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2

     森林有自己的、值得被讲述的历史。本书是对东亚和东南亚木材和林地的考察,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苏门答腊岛的诸多案例研究,以探讨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森林管理历史上的连续性,以及人类与森林之间关系的独特性质。通过对东亚和东南亚森林史的总体介绍以及多学科的作者资源,本书旨在超越殖民或国家历史强加的框架,构建起一个关于森林知识的替代谱系。正如在欧洲和美洲一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森林是被剥削、被争夺和举行仪式的场所。在本书中,对亚洲森林的研究与全球森林史进行了对话。

     四位编者中,孟一衡(Ian M. Miller)是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历史学助理教授。他于2015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东亚语言与历史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在于不断变化的思想、制度和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聚焦中国南方和中部地区,以及利用数字文本和工具探索书写历史的新方法。曾出版《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Fir and Emp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中译本:光启书局,2022年)等作品。

     布拉德利·坎普·戴维斯(Bradley Camp Davis)是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历史学副教授。他于2008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东南亚的环境史、人类学史、动物史等。曾出版《帝国强盗:中越边境的亡命之徒与叛军》(Imperial Bandits: Outlaws and Rebels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等作品。

     布莱恩·兰德(Brian Lander)是布朗大学历史、环境与社会系助理教授。他于20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中国环境史,尤其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生态系统的长期转变。曾出版《国王的收获:从第一批农民到第一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The King’s Harvest: 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1)等作品。

     约翰·S·李(John S. Lee)是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史助理教授。他于201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东亚语言与历史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近代早期东亚的环境史,特别关注朝鲜半岛。

     全书共9章、274页。

(编译:姜静宜)


文化研究/历史学/文学

俄式黑泽明:跨国电影与异见之术

Olga V. Solovieva

The Russian Kurosawa: Transnational Cinema, or the Art of Speaking Different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为理解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作品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它揭示了黑泽明如何受到日俄民主异见思想传统的影响,这从格里高利·柯静采夫(Grigory Kozintsev)、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等俄罗斯导演对黑泽明世界观的偏爱即可见一斑。通过对黑泽明电影中俄罗斯潜文本的详细讨论(最明显地体现在他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阿尔谢尼耶夫等人创作的电影中),本书表明,黑泽明如何利用俄罗斯互文来处理战后日本最为政治敏感的话题。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黑泽明是一个与政治无涉的艺术导演,抑或一个在各种意识形态联盟中随波逐流的电影制作人。该书将黑泽明置于深受俄罗斯影响的日本无政府主义文化传统中,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黑泽明在参与战后文化和政治重建的辩论中在哲学观点上首尾一致的形象。

     作者奥尔加·索洛维耶娃(Olga V. Solovieva)是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她在本科、硕士和博士期间分别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耶鲁大学,于2006年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修辞史、表演、传播、跨学科叙事学和媒体研究,尤其是其物质和有形层面,注重从文学、电影、宗教研究、艺术史、哲学和法律等多个学科纳入对话文本和概念。曾独著《基督的颠覆性身体:文化和政治中宗教修辞的实践》(Christ’s Subversive Body: Practices of Religious Rhetoric in Culture and Politic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8)、合编《日本的俄罗斯:挑战东西方范式》(Japan’s Russia: Challenging the East-West Paradigm, Cambria Press, 2021)等作品。

     全书共6章、368页。

(编译:贺平)



媒体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

各美其美:全球框架下的日本电影理论与现实主义

Naoki Yamamoto

Dialectics without Synthesis: Japanese Film Theory and Realism in a Global Fram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0

     本书探讨了日本如何积极参与20世纪上半叶电影理论的全球流通,但一作用此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作者审视了在电影、文学、前卫艺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领域工作的各类日本理论家,提出了一种考察电影现实主义的新路径,在文化上,这一现实主义反映了电影与现代性体验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知识生产和消费的地缘政治的彻底重构,这一研究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尤其是西方和非西方之间长期存在的对立提出了挑战。

     作者山本直树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影与媒体研究助理教授。他于2012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电影理论、日本电影、马克思主义批评、纪录片、前卫艺术、后殖民研究、日本文化史等。曾合编《转型期的媒体学:20世纪50年代日本艺术与媒体的重组》(『転形期のメディオロジー── 一九五〇年代日本の芸術とメディアの再編成』、森話社、2019年)等作品。

     全书共5章、248页。

(编译:贺平)



文学

日本文学研究新方法

Pau Pitarch Fernandez ed.

Nuevas Aproximaciones A La Literatura Japonesa

Bellaterra, 2020

     本书包括一系列论文,其共同点是寻找新的方法以研究日本文学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扩大该学科在方法上和研究对象范围上的边界,本书收集的作品涵盖了从日本文学诞生之初至今的各种流派和各个历史时期。书中涉及的主题诸多,包括汉字世界中的文学创作起源;古代日本中日记和和诗歌写作的社会维度;阿伊努族的文学经历;日本现代主义中的实验性写作;科幻作品中的模仿潜力;以及女性现代文学中对身体的体现等。本书亦有其他贡献,例如跨学科交流——将松尾芭蕉的俳句诗与20世纪日本哲学进行对话;通过小说家大江健三郎对墨西哥的描写,探讨日本文学与拉丁美洲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将“不同寻常”(inusual)视为奇幻体裁的一种方式。

     编者保罗·皮塔克·费尔南德斯(Pau Pitarch Fernández)是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的副教授。他于20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大众文化、比较文学、媒体学、近代日本文学,关注比较视野下的现当代日本文学和文化,尤其是其作者、翻译和科学史。曾参与编写和合著多部作品。

     全书共276页。

(编译:姜静宜)



媒体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

欢笑时刻:日本的喜剧与媒体文化

David Humphrey

The Time of Laughter: Comedy and the Media Cultures of Jap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3

     从广播到社交媒体,喜剧在日本的文化景观和政治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探讨了喜剧如何从电视出现后的早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过去半个世纪塑造日本媒体的核心力量。 作者认为,喜剧及其影响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日本媒体中建立起某种“欢笑时刻”。 通过对日本电视档案和媒体话语的精湛考察,作者证明,这一“欢笑时刻”的独特时间性在近年来日本的文化氛围中发挥了深远的作用。欢声笑语既中和了日本电视中出现的深刻的紧张与矛盾,也对其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或正或否,或愉悦或喧嚣,笑声既将不同的观众区分开来,又将他们聚在一起。通过探索喜剧的影响和笑声文化,本书为日本当代媒体史的研究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视角。

     作者大卫·汉弗莱(David Humphrey)是密歇根州立大学日本和全球研究助理教授。他于201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现代日本文学与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现当代日本的媒体和文化;日本和东亚背景下的科学技术研究。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30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人类学

角色扮演:虚拟的存在方式

Frenchy Lunning

Cosplay: The Fictional Mode of Exist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22

     今天,角色扮演(cosplay)的蓬勃发展远远超出了其发源地日本,而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每年都有狂热的粉丝齐聚各类大型的全球性集会。在本书中,作者呈现了一次亲密而激动人心的旅程,带领读者了解角色扮演的过去和现在,领略它的全球魅力。

     基于多年对角色扮演的个人研究,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料、会议演讲和对角色扮演者的访谈,本书对于当前各种理论中关于身份、表演、游戏、御宅族粉丝和文化等概念做出了独特而必要的检视。书中讨论了制作、漫展、基于表演的社群等内容,将角色扮演呈现为一种动态发展且不断演进的全球实践。为了理解角色扮演的全球扩张,作者将角色扮演者所表达的迷人观点与对角色扮演历史和实践的深入观察式研究相结合,并深刻探讨了涉及虚拟存在模式的批判理论。

     全书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辅以大量精美的照片,探索了一段颇为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并思考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角色扮演如何使参与者创造和构建其意义和身份。

     作者弗朗西·伦宁(Frenchy Lunning)是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Minneapol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设计和文化研究专业名誉教授。她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设计、流行文化和文化理论等。曾出版《亚文化时尚:恋物风格》(Subcultural Fashion: Fetish Style, Bloomsbury, 2013)等作品。

     全书共5章、22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体育学/社会学

不仅仅是为了奖牌:战后日本残奥会和残疾人体育史

Dennis J. Frost

More Than Medals: A History of the Paralympics and Disability Sports in Postwar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0

     为何日本南部的一个小小县厅城市自1981年以来一直成为世界著名的轮椅马拉松比赛举办地,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前往参赛?

     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并探讨了个人、机构和赛事的历史如何在日本的残疾人体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赛事包括1964年残奥会、远东和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FEPIC Games)、大分国际轮椅马拉松、长野冬季残奥会以及2021年东京夏季奥运会等。作者指出,战后的体育赛事多次成为日本回应残疾人关切的一席论坛。对于残疾在文化和历史上的本质意义,本书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展示了体育赛事在挑战与残疾相关的一些污名的同时,又如何强化甚或创造了一些新的污名。

     作者分析了来自不同机构的大量材料,细致阅读了媒体报道、传记资料以及对日本运动员的访谈,突出了体育运动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战后日本看待和解决残疾问题的方式,尽管这一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这一创新的研究路径彰显了残奥会以及残疾人运动对日本社会的重要影响。

     作者丹尼斯·弗罗斯特(Dennis J. Frost)是卡拉马祖学院(Kalamazoo College)历史系讲席教授。他于200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现代史,关注体育、残疾、军事化和城市发展等主题。曾出版《观星:近现代日本的体育名人、身份与身体文化》(Seeing Stars: Sports Celebrity, Identity, and Body Culture in Modern Japa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等作品。

     全书共5章、336页。

(编译:贺平)



国际关系/政治学

日本的悄然领导力:重塑印太

Mireya Solís

Japan’s Quiet Leadership: Reshaping the Indo-Pacifi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23

     为什么日本在走出“失去的二十年”的过程中未受民粹主义浪潮的波及,甚至进而成为印太地缘政治中一个更加举足轻重的参与者?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书全面审视了日本的国内政治经济演变、其经济治国手段,以及引发该国安全状况发生逐步但实质性转变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挑战。对日本过去三十年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突显了日本在民主韧性、社会稳定和积极外交方面的隐藏优势;但同时,不得不考虑到该国面临的深刻挑战:人口减少、不平等加剧、选民疏离以及亚洲长期和平所面临的威胁。本书追溯了诸多重要问题,例如日本政体及其外部环境中深刻的变革潮流;在应对增长放缓、人口结构恶化、经济全球化的调整、面对强大而自信的中国的崛起等诸多方面,日本的经验如何对其他国家更具借鉴意义。

     这一阐释事关日本如何重塑为网络强国,以克服其相对能力下降的严酷现实。在重塑印太地区的过程中,东京在贸易一体化和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实施了强有力的经济战略;开展了积极主动的安全外交,与域内和域外行为体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深化与美国的同盟。然而,严重的地缘政治裂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闭关锁国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安全化也正在考验日本互联互通的治国之道。国内的任务同样紧迫:实现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和人力资本转型;避免国家掌舵者重新回到逡巡不前的政治老路上去;培育民主活力。当我们跨过安倍时代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后,本书阐明了日本的政体走势、经济前景和民心所向。

     作者米雷亚·索利斯(Mireya Solís)是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菲利普·奈特日本研究主席。她于199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包括日本对外经济政策、东亚区域一体化和美国在亚洲的经济战略等。曾出版《贸易国家的困境:亚太秩序演进中的日本与美国》(Dilemmas of a Trading Natio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volving Asia-Pacific Ord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7)、《跨国公司的银行业务:公共信贷与日本夕阳产业的出口》(Banking on Multinationals: Public Credit and the Export of Japanese Sunset Industr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等专著,以及《跨区域贸易协定:理解不断渗透的东亚地区主义》(Cross-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Understanding Permeated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Springer, 2008)、《竞争性地区主义:自由贸易协定在环太平洋地区的扩散》(Competitive Regionalism: FTA Diffusion in the Pacific Rim, Palgrave Macmillan, 2009)等合著。

     全书共12章、260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数字化转型与日本的政治经济

Ulrike Schaede and Kay Shimizu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Japan’s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数字化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通常被视为两个相互独立但同样具有威胁的事件,预示着就业替代、产业衰退和社会分裂。作为一个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的社会,日本可谓世界人口变化的领跑者,因此同时面临着这两种破坏。但这恰恰创造了一个“幸运时刻”,因为其中一种破坏正好成为应对另一种破坏所产生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日本的传统部门正在被各种数字化系统所取代,后者的用工需求更少,又同时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新兴技术也为日本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一双重破坏也正在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产生颠覆性影响。随着各个公司重新制定其业务战略,随着其员工重新学习技能以追求个人职业生涯的新发展,日本这个国家也正在发生重组,从而在数字经济不断提出的各种需求中探寻出一个左右逢源的新角色。

     两位作者中,乌尔里克·沙德(Ulrike Schaede)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教授、日本创新与技术论坛主任,她于1989年在德国马尔堡大学获得日本研究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商业组织、战略和管理,主要兴趣在于探索日本的商业体系和政治经济,分析不同的资本主义体系和商业组织方式,并确定这些差异对社会和经济效率的影响。此前曾出版《重振旗鼓的日本商业:新在何处,缘何重要?》(The Business Reinvention of Japan: How to Make Sense of the New Japan and Why It Matte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参见书讯第2期)、《选择和聚焦:21 世纪的日本商业战略》(Choose and Focus: Japanese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等多部作品。

     清水薫(Kay Shimizu)是匹兹堡大学政治学系的助理研究教授。她于200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别关注公共金融和金融机构。曾合著和合编《日本的政治变革:选举行为、政党重组与小泉改革》(Political Change in Japan: Electoral Behavior, Party Realignment, and the Koizumi Reforms, The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2009)、《融合主义: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的政治》(Syncretism: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ystem Reform in Japan,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2014)等作品。

     全书共7章、75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

寄望于农户:日本农业的制度变迁

Patricia L. Maclachlan and Kay Shimizu

Betting on the Far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社网络,日本农业协同组合(JA,简称为农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通过调整合作社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激励措施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一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社对于这一压力适应得相对更为成功。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将这些差异归因于三组地方性变量:资源禀赋和特定产品的市场条件、合作社的领导力以及新合作社策略背后的农户成员组织。

     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描述,本书还探讨了诸多重要问题,例如战后日本农业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的演变;农协对选举的影响力;经济自由化和人口压力(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继任者严重短缺)对农业部门内部变革倾向的交互影响;日本传统农户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对农民与农协关系的影响。

     两位作者中,帕特里夏·麦克拉克伦(Patricia L. Maclachlan)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与亚洲研究教授、三菱重工日本研究讲席教授。她于19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和日本研究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比较政治制度、东亚的政治和政治经济,聚焦日本。曾出版《人民邮局:日本邮政系统的历史与政治(1871-2010)》( The People’s Post Office: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the Japanese Postal System: 1871-2010,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战后日本的消费者政治:公民倡导的制度边界》(Consumer Politics in Postwar Japan: The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of Citizen Advocac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等专著,并主编和合著大量其他作品。

     清水熏的简介参见上书。

     全书共7章、258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

危机叙事、制度变迁与日本的国家转型

Sebastian Maslow and Christian Wirth eds.

Crisis Narrative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Japanese State

SUNY Press, 202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深陷重重国家危机,不得不应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口迅速下降;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发生的地震、海啸、福岛核泄漏三重灾难;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经济崛起;来自朝鲜的威胁;巨额公共债务等。对于当代日本的衰落和危机,官方的言论和政策实践与他人的实际看法之间往往存在错位。在本书中,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采取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协调社会学、公共政策、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视角的观点,对于这一错位所产生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书中的每一章都侧重于一个不同的政策领域,分析危机是如何被叙事的,又如何被利用来证明政策干预的合理性,以此评判这些政治反应的有效性和影响。这些论文超越了不同的问题领域以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藩篱,对于日本各个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不无争议且不断变化的真实状况,描绘了一幅动态图景,而正是这些机构构成了转型之中的日本这一国家。

     两位主编中,塞巴斯蒂安·马斯洛(Sebastian Maslow)是仙台白百合女子大学人间学部全球研究专业的专任讲师。他于2015年在东北大学法学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当代日本政治和东亚安全事务。曾合著《风险状态:不确定时代的日本外交政策》(Risk State: Japan’s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Routledge, 2015)等作品。克里斯蒂安·沃斯(Christian Wirth)是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 (GIGA)的研究员和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他于2011年在早稻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东亚和印太的防卫政策、海洋安全、地区和国家间冲突等。曾出版《东亚海洋政治的危险、发展与合法性:海洋的安全化与国家的安全化》(Danger, Development, and Legitimacy in East Asian Maritime Politics: Securing the Seas, Securing the State, Routledge, 2011)等作品。

     全书共10章、34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媒体研究/文学

爱丽丝梦游日本仙境:翻译、改编与调和

Amanda Kennell

Alice in Japanese Wonderlands: Translation, Adaptation, Medi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3

     自1899年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首次传入日本以来,爱丽丝几乎走进了日本人生活和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被翻译成日语500余次,其日语版本的数量是除英语以外各个语种中最多的。爱丽丝故事的节选出现在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儿童的英文教科书中。将爱丽丝与法国洛可可风融为一体,便是举世闻名的日式时尚风格“洛丽塔”。在日本,爱丽丝无处不在:在漫画、文学、美术、真人电影和电视节目、动漫、电子游戏、服装、餐厅以及适合各种年龄层和性别的家居用品中,都有爱丽丝的身影。在本书中,作者全面考察了日本媒体环境中的爱丽丝:从1899年爱丽丝初来日本,到60年代的迷幻艺术和70年代的思想风潮,直至今日。借此,作者展示了这套19世纪的英国儿童读本如何成为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

     通过研究日本无数的爱丽丝改编作品,作者揭示了爱丽丝如何将不同领域的文化生产联系起来,并将原本互不相关的媒体、艺术家和消费者凝聚在一起。她首次对日本的各种《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作品进行了持续性考察,探讨了其被改编后的意义所在。在日本,这部作品的改编者甚至包括“日本短篇小说之父”芥川龙之介、著名流行艺术家草间弥生以及畅销漫画团体CLAMP。虽然有人可能会嘲笑改编活动无非是抄袭,但爱丽丝在当今日本的存在形式显然反映了日本自身的思考和创造力,而非意在效仿。通过与改编研究、文学研究、电影研究、媒体和流行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对话和互动,利用日本层出不穷的爱丽丝形象,本书作者同时探讨了爱丽丝系列作品与日本的媒体环境这两大主题。

     作者阿曼达•肯内尔(Amanda Kennell)是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东亚与文化助理教授。她于2017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专攻东亚媒体研究。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38页。

(编译:俞佳儒)


往期书讯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1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0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9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8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7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6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5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4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3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2期

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期


Ending

编辑:张馨月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各类讲座活动信息以及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