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7期
历史学
武士:器与术
Thomas D. Conlan
Samurai Weapons & Fighting Techniques
Amber Books, 2022
日本的武士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士兵类型之一,配有精致的盔甲、长弓和独特的武士刀,军纪严明。但在现代,武士战争及其军事文化却被很多人误解。本书中追溯了七个世纪以来武士战争的历史及其演变,介绍了诸多内容:首先是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骑马、持弓的武士,进而是使用薙刀的足轻(步卒)和长矛阵型,最后则是革命性地引入火器和大炮。作者分析了若干武士朝代所取得的成功,例如足利氏、上杉氏和德川氏等家族,并考察了多场关键战役,如川中岛之战(1561)、长篠之战(1575)、大坂之役(1615)等,及其伟大的战场指挥官所起的作用,如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等。
全书配有300多幅细致的素描和彩色图片,展示了武士的武器、装备、技术、战术等各方面内容。其中,对于盔甲的类型(如大铠、腹卷和纸铠)和各类武器(如太刀、胁差和长矛)都有详尽的描述。
本书阐释专业、插图精美,无论是对于军事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不失为明晰易懂的武士战争概览。
本书初版于2008年,此为修订版。原著被翻译成日语(『図説 戦国時代 武器・防具・戦術百科』、原書房、2013年)、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俄语、葡萄牙语等多个译本。
作者托马斯·康兰(Thomas D. Conlan)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与历史学教授。他于 199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涉及11世纪至16世纪日本的政治、社会和知识变迁。曾出版《武士与日本武士文化资料汇编(471-1877)》(Samurai and the Warrior Culture of Japan, 471-1877: A Sourcebook,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22)、《从主权到象征:14世纪日本的礼仪决定论时代》(From Sovereign to Symbol: An Age of Ritual Determinism in Fourteenth-Century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战争状态:14世纪日本的暴力秩序》(State of War: The Violent Order of Fourteenth-Century Jap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2003)、《毋庸神助:竹崎季长的蒙古袭来绘词》(In Little Need of Divine Intervention: Takezaki Suenaga’s Scrolls of the Mongol Invasions of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2001)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8个部分、22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武士与日本武士文化资料汇编(471-1877)
Thomas Donald Conlan
Samurai and the Warrior Culture of Japan, 471–1877: A Sourcebook
Hackett Publishing, 2022
本书提供了关于日本武士史经典军记的多份摘录,除此之外,还广泛引用了各种鲜为人知但颇具有参考意义的资料,包括刀剑铭文、法令、命令、请愿书和信件等,从而大大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武士的理解。上述资料的时间起自武士阶层最早出现的5世纪,终自该阶层被废除的19世纪。今天,武士已成为一段让人唏嘘的过往历史,但结合本书作者的背景性介绍和注释,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武士的人生经历、理想典范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本书附有术语表、大量插图和规模庞大的参考书目,因此对于学生、学者和任何有兴趣了解武士的普通读者而言,均更显价值非凡。
作者简介参见上书。
全书共分为12个部分、38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蒙古袭来的历史书写
Judith Vitale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the Mongol Invasions in Jap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日本在20世纪太平洋战争中的必胜信念与其历史上的一则神话息息相关,后者认为所谓的“神风”保佑日本成功抵御了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袭来。但人们不禁要问,在日本,这一段曾经的历史是如何被反复再现的?在超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作为一出文化认同的保留剧目(repertoire),它又发挥过怎样的作用?
本书涉及诸多丰富的内容:对于日本和蒙古而言,与蒙古来袭相关的各种荣名;对于战场和祖先的纪念;17和18世纪小范围内的古物交流等。在德川时期的表象文化中,历史书写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流派起到了巩固地位身份的作用。在19世纪的前三分之二时间里,人们借用13世纪武士的丰功伟绩在日本城市鼓吹实施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各个保守主义的团体则将抵御蒙古来袭挪用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本书亦勾勒出1868年明治维新后在民族文化出现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种种连续性与断裂性。
作者朱迪思·维塔莱(Judith Vitale)是苏黎世大学历史系讲师。她于2007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habilitation),其研究兴趣涉及史学史、日本鸦片制剂史、东亚近代战争史、东亚植物传入欧洲园林的历史等。曾出版《统治者、农民与书面文字的使用:阿氐河庄(1004-1304)》(Rulers, Peasants and the Use of the Written Word: Ategawa no shō, 1004–1304, Peter Lang, 2007),合著《毒品及其在日本的消费政治》(Drugs and the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in Japan, Brill, 2023)等作品。
全书共320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历史学
现代性的辉煌:明治时期的日本艺术
Rosina Buckland
The Splendour of Modernity: Japanese Arts of the Meiji Era
Reaktion Books, 2024
本书全面概述了1865年至1915年的日本艺术,涉及绘画、书法、雕塑、版画、陶瓷、漆器、纺织品、编织物、金属制品和珐琅制品等。传统的错误观念认为,在这一时期,外来的影响削弱了日本自身艺术的原汁原味。本书对其提出了挑战。作者强调,恰恰是为了应对来自海外的各种新的刺激,具有日本特色的艺术实践才不断发展。通过对1865年至1885年的考查,本书还推翻了所谓明治初期日本艺术衰落的论断。
明治时期的日本显著地表现出融入全球和艺术演变的特征。本书引人入胜,研究细致、示图精美,充分展示了在这一变革时期日本艺术的韧性、创新与经世之美。
作者罗西娜·巴克兰(Rosina Buckland)是大英博物馆日本藏品的策展人。她曾在剑桥大学从事日本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于2008年在纽约大学美术学院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19世纪的绘画艺术,重点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文化。曾出版《春画:日本的情色艺术》(Shunga: Erotic Art in Japan,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0)和《为国绘景:滝和亭及明治日本对中式文化的挑战》(Painting Nature for the Nation: Taki Katei and the Challenges to Sinophile Culture in Meiji Japan, Brill Academic, 2012),并合著《日本的群兽:河锅晓斋的动物绘画》(A Japanese Menagerie: Animal Pictures by Kawanabe Kyosai,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6)等作品。
全书共5章、30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文化研究
衣橱里的戏剧性:维多利亚英国与明治日本之间的时尚、表演和主体性
Michelle Liu Carriger
Theatricality of the Closet: Fashion, Performance, and Subjectivity between Victorian Britain and Meiji Japa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23
时尚能起到构建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的作用,但有时亦可能引发争议。本书对时尚的这一能力做了丰富细致的探索。
人靠衣装马靠鞍。这个朴素的名言既是常识,有时也不免言过其实。正是从这点出发,本书阐释了日常着装行为所创造的性别、性意识、阶级和种族等各要素之间如何彼此交错。作者审视了19世纪围绕时尚和服装的诸多争议,利用表演理论揭示出,着装这一看似肤浅或轻浮的事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身份的创造。
书中审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与明治时代的日本,这对例子来自同一时期,但相距甚远、看似大相径庭。通过这一对比,作者阐明了在1850年日英两国之间开始通商后,小型的、地方性的、日常的实践如何融入文化和物质外观的全球性结构之中。本书插图丰富,呈现了诸多媒介材料,从保守派大报到街头小报,从浮世绘到早期摄影,形形色色。作者将服装定位为个人与社会交织而成的场所,无论是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还是在21世纪,概莫能外。
作者米歇尔·刘·卡里格(Michelle Liu Carriger)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与表演研究副教授。她于2013年在布朗大学获得戏剧和表演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戏剧、表演和日常生活史学。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6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重新思考日本的现代性:故事与翻译
M. William Steele
Rethinking Japan’s Modernity: Stories and Trans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所谓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故事,而是由很多故事组成。本书中,作者从1853年美国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准将抵达日本开始,重新审视了日本参与现代性的各类人物、地点和事件。这一新的视角主要取材于各类视觉资源,如流行大报、讽刺漫画、浮世绘和其他木版画、明信片和照片等。书中阐述了亲历现代日本发展的人们所怀揣的种种认知,这些认知纷繁复杂,有时甚至彼此不无矛盾。
全书既关注“在当时”亲身参与事件的人们的经历,也聚焦其他人在回顾过去之时做所的反思。书中还包括三段译文,其中两段由日本西化先驱——福泽谕吉所撰写,另一段则是万亭应贺对于福泽倡导西学的名著的有意戏仿。这些故事共同揭示出日本人对于现代性的观点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本书的每一章都附有一段序言,简要介绍本章所涉及的主题和所采用的史学方法,从而使各个章节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全书的总体目标——增进和挑战我们对日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
作者马里恩·威廉·斯蒂尔(Marion William Steele)是国际基督教大学日本史名誉教授。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幕末和明治时期的日本地方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曾出版《日本近代史的另类叙事》(Alternative Narratives in Modern Japanese History, Routledge, 2003;日译本『明治維新と近代日本の新しい見方』、東京堂出版、2019年)、《另一个近代:幕末明治侧面观》(『もう一つの近代: 側面からみた幕末明治』、ぺりかん社、1998年)等,并合著和合编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352页。
(编译:贺平)
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
划界中国东北:跨境边疆与东亚文学
Miya Qiong Xie
Territorializing Manchuria: The Transnational Frontier and Literatures of East As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萧红、廉想涉、安部公房和钟理和,这些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标志性文学家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满洲”。该地区即如今的中国东北,但在20世纪上半叶却是一个各方争夺的边疆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属性也激励着东亚各地区的作家们将其纳入笔下,采用新颖的主题和形式来书写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帝国。其中许多作品都被奉为民族文学或民族主义文学的典范,尽管它们也在本质上质疑了“想象的边界性”与国家和民族文学的“同质性”等问题。
通过“文学划界”的理论视角,本书将近现代中国东北地区重新概念化,将其作为东亚民族文学构建和解构的关键场所。通过对中日韩三种不同语言所书写的东亚文学的比较,并分析它们在跨境边疆中的紧密联系,作者深入探讨了一个此前尚未涉足的研究领域。书中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作家如何在以国家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加入跨境元素,从而发掘出文学在分裂之地的共生历史,并为该地区的未来和解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
作者谢琼(Miya Qiong Xie)现任达特茅斯学院亚洲文化、社会和语言项目的副教授,她于201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韩国文学、东亚比较文学、边疆与边界、后殖民研究、创伤研究、性别与性意识等主题。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400页。
(编译:王鑫)
历史学
欧洲之后的亚洲:在漫长的20世纪想象亚细亚
Sugata Bose
Asia after Europe: Imagining a Continent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20世纪以来,全球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亚洲在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崛起。本书对这一时期的诠释大胆而富有新意,重点关注亚洲人构想自身纽带及其世界角色的种种路径,这些路径彼此重叠甚至相互冲突。作者追踪了各种思想和各类人士如何跨越殖民地和国家的边界实现流通,探索了亚细亚思想、艺术和政治的发展,后者挑战了欧美模式,并将“亚洲性”(Asianness)定义为其所有民众团结一致的核心。
本书涉及的范围令人叹为观止,但全书又由一个个个体的故事层层推进,这些个体魅力非凡、影响深远。全书考察了多项重要内容: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之前关于亚洲团结和亚洲普遍主义(Asian universalism)的早期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各种革命协作,在当时,与威尔逊国际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一道,亚洲普遍主义逐渐成形;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观念的影响;在战后,亚洲普遍主义的各种形式仍然存续,尽管此时亚洲的各个后殖民民族国家按照欧洲模式逐渐巩固。
在整个20世纪,在贫困和繁荣的兴衰起伏之中,在社会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形形色色的各种亚洲普遍主义聚合成形,又分崩离析。各国之间的民族主义竞争经年持久,且往往与宗教排斥和暴力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在结语部分做了反思:除了欧洲对理性、民族和认同的定义,其他类型的政治思想又将具有怎样的持续影响?
作者苏加塔·博斯(Sugata Bose)是哈佛大学海洋史和海洋事务加德纳(Gardiner)讲席教授。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近现代南亚史和印度海洋史。曾出版《作为母亲的国家与对国家的其他想象》(The Nation As Mother And Other Visions of Nationhood, Penguin Books India, 2017)、《国王陛下的对手:苏巴斯·钱德拉·博斯与印度的反帝斗争》(His Majesty’s Opponent: Subhas Chandra Bose and India’s Struggle against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一百个地平线:全球帝国时代的印度洋》(A Hundred Horizons: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Age of Global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7章、28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等待冷月:日本帝国中心的反帝斗争
Wendy Matsumura
Waiting for the Cool Moon: Anti-imperialist Struggles in the Heart of Japan’s Empi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4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殖民暴力处于日本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位置,并不应该将其移除淡忘。她批评指出,既有的日本研究对于这种抹消负有责任。为此,她主张日本研究必须与反黑人和反原住民的历史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其他塑造民族意识的各种力量。
部分黑人激进思想家曾对现代性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交叠做过理论普世化的尝试,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人们淡忘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中间航道”提出批评。本书作者借鉴了这一思想,追溯了日本帝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将臣民归类为“人”和“非人”的后果,回顾了遭受种族化和殖民化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暴力的种种斗争。在日本帝国内部,一些遭受种族化和殖民化的妇女保留下若干史料,为了隐藏某些故事也付出了相应的努力,本书作者将这些均视为其反抗斗争所留下的痕迹。全书证明,追踪殖民情感和反殖民斗争,对于我们理解其延续至今的深远后果至关重要。
作者温迪·松村(Wendy Matsumura)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她于2007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现当代日本史、冲绳历史等。曾出版《冲绳的极限:日式资本主义、活劳动与社群的理论化》(The Limits of Okinawa: Japanese Capitalism, Living Labor, and Theorizations of Commun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作品。
全书共7章、28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
煽风点火:现代日本的政治宣传
Kaoru Ueda ed.
Fanning the Flames: Propaganda in Modern Japan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2021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对西方严格的闭关锁国之后,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开启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努力,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扩张主义的帝国。在这一改变的过程之中,无论是国家主导的政治宣传还是民间商业性质的政治宣传都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影响。
本书全面审视了日本如何利用大众艺术进行政治宣传,从而掀起帝国主义的热潮。书中包含专家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以及100 多幅来自胡佛研究所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精美彩色插图,包括木刻版画、照片、海报,以及之前很少得到研究的“纸画剧”(紙芝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量“纸画剧”已遭毁坏或遗失。
这些重要的文档横跨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时期,用视觉方式描绘了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崛起过程,展现了扩张主义政策如何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塑造了现代日本,从而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之间以及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本书编者上田薰(Kaoru “Kay” Ueda)是胡佛研究所图书馆和档案馆(Hoover Institution Library & Archives)的研究员、日本侨民藏品的策展人。她于2015年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东南亚饮食文化和海外日本侨民。她是“日本侨民倡议”(Japanese Diaspora Initiative)项目的管理者,该项目致力于推动对帝国时期日本海外侨民的研究。她还参与创建了日英双语版的“邦字新闻数字馆藏”,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日语报纸的公开数字馆藏。曾主编《走向冲突之旅:19世纪日本移民的开端》(On a Collision Course: The Dawn of Japanese Migr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2020)等作品。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论文,共9章,第二部分为藏品精华简介。全书共188页。
(编译:丁礼涵)
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
照片新娘,战争新娘:婚姻在塑造日裔美国人中的作用
Sonia C. Gomez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The Role of Marriage in Shaping Japanese America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24
本书探讨了在美国种族排斥时期婚姻在日裔女性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1908年,美国和日本就限制日本劳工移民美国达成协议。当年的这一君子协定开启了美国排斥日本人的时代,但仍留有例外:如身为日裔男性移民的妻子,日裔女性仍得以移民美国。1924年,随着《民族起源法》(National Origins Act)的通过,这一例外情况也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裔女性再次被允许作为新娘进入美国——不过,此时是作为驻扎在日本各地的美国军人的妻子。对日裔移民的禁令直到1952年才予解除。
本书探讨了婚姻制度在美国排日时期如何在法律上和社会上为日裔女性创造了狭小的空间,使其得以进入美国。作者以20世纪初日裔女性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浪潮(照片新娘)为开篇,以二战后日裔女性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战争新娘)为结尾,展示了各种流行话语和政治话语如何利用彼此之间不无重叠和冲突的逻辑,或主张在种族上排除日本人,或通过赋予妻子和母亲特权的移民立法促进其入籍。全书围绕女性、性别和性意识等主题,重述了日裔移民及其遭受排斥的历史,从而打破了包容与排斥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虽然日本人在1908年至1952年间受到种族排斥,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日本人却被允许入境,因其入籍符合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然而,正是这一导致其入籍的所谓合理性,也禁锢了日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使其面临种种束缚。
社会规范与政治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既能强化种族、性别与性意识三者之间的互动框架,也可能与这一互动框架对立冲突。对于社会规范与政治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作者索尼娅·C·戈麦斯(Sonia C. Gomez)是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美国史助理教授。她于2018年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种族关系与族群关系、移民与离散、性别与性意识等主题。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192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学
乡愁蓝调:现代日本的政治、抗争与音乐叙事
Scott W. Aalgaard
Homesick Blues: Politics, Protest, and Musical Storytelling 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3
本书探讨了音乐家、乐迷、业余音乐爱好者和其他群体如何利用音乐来讲述发生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故事,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末直至2018年,本书将这一方法称作“音乐叙事”。究其本质,“音乐叙事”实为一种政治实践,呈现出这个世界所创造的巨大潜力,尽管这些潜力有时不免混沌模糊,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行为体通过了解社会政治生活并与其互动的方式,生成和分享各种关于其自身和他者的故事。有时,强势的社会群体会运用音乐叙事来巩固他们在地缘政治、文化或经济领域占据主导的理念。但更为常见的情况是,音乐叙事成为介入或重构这些理念的工具。在现代日本历史的不同时刻,人们用各种复杂且有时不免意外的方式去想象和批判日常生活。在上述的各种情形中,对音乐叙事的借用都对揭示这些方式不无助益。作者跳出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日本所处动荡期的时间限制,既有研究往往认为这一时期具有转瞬即逝的特征,日本的批判性政治——特别是音乐领域的批判性政治,虽然达到顶峰,但迅速走向终结。本书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主张,恰恰相反,音乐叙事不仅保持活力而且仍在持续。对于现代日本的批判性政治和文化参与,本书也提出了更为细致和全面的理解。
全书各章讨论了音乐叙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下的具体案例。从战后爵士乐到当代摇滚乐,从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民谣”到演歌以及80年代的“女子摇滚”,本书探索了各种音乐的政治作用,重估了所谓的“抗争音乐”,并探讨了音乐家们自身复杂的政治性,他们中的许多人直至今日仍在继续拷问着日本的日常生活境况。
本书汇集了各种声音,其中一些声音或许首次出现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包括音乐行业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摇滚明星、歌迷、新闻主播、京都的民谣歌手、爵士乐歌手、卡拉OK爱好者,甚至还有美国军人。本书所使用的文献和方法同样丰富多彩,从民族音乐学到文学研究,从哲学到历史,不一而足,从而使其对音乐政治样式的分析既具有高度跨学科的特征,又清晰易懂。
作者斯科特·W·奥尔加德(Scott W. Aalgaard)是卫斯理大学东亚研究院的助理教授,他于2017年在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区域史和社会史、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不同形式的抗争和批判等多个主题。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72页。
(编译:王鑫)
文学/文化研究/历史学
现当代日本女性作家手册
Rebecca Copeland ed.
Handbook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Japanese Women Writer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全面概述了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日本女性作家。全书收录了24篇来自北美、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该领域学者的新作,介绍并分析了现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各个篇章大致围绕相同的主题、情节和流派组合。通过让不同世代的作家相互对话可以发现,她们对类似主题的回应方式不尽相同。女性作家们或许不乏共同的关注点,如顺应来自性别期待的压力、家庭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对自我肯定的需求等,但每位作家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形式。正如读者所见,有些作家通过回忆录和自传的方式,而另一些作家则倾向于想象神话般的虚构世界。还有一些作家转向研究文学经典,无论是日本的、中国的还是欧洲的经典,并为其作品注入丰富的互文典故。其他作家则意在探讨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化等问题。读罢此书,作者或许也有兴趣对日本女性写作开展自己的研究。
本书主编瑞贝卡·科普兰(Rebecca Copeland)现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现代日本文学教授,同时她也是一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日本文学翻译家。她于198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日本文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文学与日本女性作家,著有《落叶:日本明治时期的女性作家》(Lost Leaves: Women Writers of Meiji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风声:宇野千代的生平与著作》(The Sound of the Wind: The Life and Works of Uno Chiyo,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等作品。
全书共24章、402页。
(编译:王鑫)
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
当代日本的另类政治:社会运动的新方向
David H. Slater and Patricia G. Steinhoff eds.
Alternative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Japan: New Directions in Social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4
现代社会运动经常成为表达关切的空间,表现为支持某一立场或发出某个集体的声音,因此是个人学习如何为自身发声的重要场所。随着新的世代的崛起和数字网络等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当代日本的社会运动和行动主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灵活,更少依赖意识形态和制度基础。这些新的模式为个体参与“政治”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空间和方式,摆脱了各种传统设置和期望的束缚。这种转变既有长处,也不无风险。在本书中,12个原创的民族志研究阐释了社会运动如何在本世纪为日本创造出另一种类型的新选择。在这里,“另类”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它指的是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并不属于政党和机制性论坛等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其次,它与当代运动相结合,寻求一种在特定文化和历史根基下的另类政治,也不同于过往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的行动主义时期,当时的行动主义污点缠身,也导致社会运动活动在此后的近二十年中渐渐退潮。
由两位主编撰写的导论部分将本书置于历史、社会和方法论的背景下,分析了各种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特征。此后的每一章都对1990年至2020年之间某一个特定的运动作了细致的描述,展示了参与者希望实现的目标、他们如何试图与早期的运动保持距离、又如何使用新的社交媒体和其他创新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记录保留了各位作者开展田野调查时的即时性,但又各自在结尾部分添加了追记,介绍了该运动的最新情况。本书由日本研究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合力撰写,他们致力于在各类小型社会运动团体中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为此,无论是对行动主义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还是来自不同学科的日本研究专家,抑或是修读各种课程的学生,本书都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两位主编中,大卫·H·斯莱特(David H. Slater)是上智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国际教养学科教授。他于199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聚焦文化人类学,关注日本的难民和移民、无家可归者、政治活动家、社交媒体与新媒体、数字档案与媒介民族志、青年文化与新劳工、灾难与灾后复兴、口述、东北和东京等诸多主题。曾合著或合编《应对灾难的日本》(Japan Copes with Calamity, Peter Lang, 2015)、《当代日本的社会阶层:结构、分类与策略》(Social Class in Contemporary Japan: Structures, Sorting and Strategies, Routledge, 2009)等作品。
帕特里夏·斯坦霍夫(Patricia G. Steinhoff)是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社会学荣休教授。她于196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关注日本的激进左翼,通过访谈、文献和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开展质性研究。曾出版《转向:战前日本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一体化》(Tenkō: Ideology and Societal Integration in Prewar Japan, Gar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91)、《日本赤军派: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记述》(『日本赤軍派 : その社会学的物語』、河出書房新社、1991年)等,并合著和主编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360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
福岛与市民社会:社会政治视角下的日本反核运动
Beata Bochorodycz
Fukushima and Civil Society: The Japanese Anti-Nuclear Movement from a Socio-Political Perspective
Routledge, 2022
本书分析了福岛灾难对日本市民社会的影响,尤其聚焦反核运动,重点关注其发展过程、行动方案、动员策略、运作模式以及对国家能源政策的影响。
作者在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运动理论和市民社会理论,探讨了福岛事故发生前日本的社会政治状况,并对灾后出现的反核运动进行了类型学描述和分析。书中分析了权力精英与反核运动组织之间的关系,以此考察统治精英对市民社会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市民社会对统治精英的影响,从而对反核运动对国家政策和社会所产生的成效做出了评估。本书对后福岛时期日本的反核运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将其嵌入到更广阔的视角中,涉及该运动的历史发展、当下的政治结构及其面临的机遇等。对于关注社会运动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而言,本书可谓开卷有益。
作者贝亚塔·博霍罗迪茨(Beata Bochorodycz)时任波兰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副教授,现为正教授。她在波兰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聚焦日本政治、安全和外交政策、美日关系、市民社会、冲绳问题等。曾合著《日本的外交政策制定:中央政府改革、决策过程与外交》(Japan’s Foreign Policy Making: Central Government Reforms,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Diplomacy, Springer, 2018)等作品。
全书共12章、234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医学/历史学
生物欲望、脑死亡与器官移植之战:美国生物技术的主流观点及其日本批评者
William R. LaFleur
Biolust, Brain Death, and the Battle Over Organ Transplants: America’s Biotech Juggernaut and Its Japanese Critics
Bloomsbury, 2022
威廉·拉弗勒尔(William LaFleur,1936-2010)生前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也留下了几部未刊之作。这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和美国关于器官移植实践的种种争论,本书将这一遗作整理成册、首次发表。
在北美,医学界和生物伦理学界似乎有一个共识,认为来自脑死亡捐献者的器官移植完全有益无害。本书对这一共识提出了挑战,发人深省。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将脑死亡等同于死亡的假设,本书也持这一观点。全书对日本国内的相关辩论进行了深入辨析,介绍了多位日本生物伦理学家的成果,其作品在英语学界尚不为人所知。书中还回顾了在美国国内类似辩论的发展历史,从而质疑了一个曾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美国公众乐于接受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对死亡的重新定义。
作为一部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著作,本书也直接触及若干近年来变得日益突出的问题:是否应该对延长寿命的技术开发加以限制?这些限制的边界又该划在何处?对此,本书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立场,这一立场并不完全从属于该意识形态分歧的任何一方,尽管后者在当代美国的文化战争中泾渭分明。
作者威廉·拉弗勒尔生前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研究E·戴尔·桑德斯(E. Dale Saunders)讲席教授。他于197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宗教、公共哲学和社会伦理的美日比较,也因对日本佛教和日本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而闻名于世。曾出版《秋日黄昏:西行的人生、时代和诗歌(1118-1190)》(Awesome Nightfall: The Life, Times, and Poetry of Saigyô (1118-1190), Wisdom Books, 2003)、《流动的生命:日本的堕胎和佛教》(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佛教:一项文化视角的分析》(Buddhis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Prentice-Hall, 1988)、《言语的业力:佛教与中世日本的文学艺术》(The Karma of Words: Buddhism and the Literary Arts in Medieval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等大量作品。
全书由爱德华·R·德罗特(Edward R. Drott)编辑整理。他是上智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国际教养学科副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日本宗教、宗教与身体、宗教与医学等主题,侧重日本宗教与身体理论和身体观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日本佛教中对“老年”和“老人”的阐述。
全书共12章、288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经济学
世界主义的科学家:全球性的商业化政策如何在日本内化
Nahoko Kameo
Cosmopolitan Scientists: How a Global Policy of Commercialization Became Japanes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今天,大学纷纷将自身转型为推动创新的中心,生物技术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因此,将源自大学的发明创造商业化,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必须争分夺秒。在美国,由于这一转变,原本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家毫无疑问变身为了企业家。美国的法律框架对于大学里的科学家申请专利、实践商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法律框架也从美国出发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自然也包括日本,但日本自身有其过往的科研模式,使得这种传播并不顺畅,也更让人兴味盎然。
本书细致描绘了全球政策扩散到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时所出现的景象。对于外来的这种变化,日本各个大学的科学家们并没有一味地加以接受或抵制,而是创造性地制定出新的规则,使一项全球性的政策产生出独特的地方变体,使其颇具日式特征。
本书取材于对生物科学家群体的生动描述,他们不仅亲身经历了商业化的转变,而且对其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全书提供了一种局内人的视角,使读者得以了解科学家通过怎样的方式驾驭复杂多变的科学、创新和经济政策领域。在此过程中,本书事实上还讲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故事:全球性的规则如何成功地实现“归化”——不断调整、落地、在本土生根发芽。
作者龟尾菜保子是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她于201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和科技研究。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184页。
(编译:贺平)
经济学
日本经济的未来之争:企业家与巨头公司之间的较量
Richard Katz
The Contest for Japan’s Economic Future: Entrepreneurs vs. Corporate Gia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是有一波企业家精神的热潮所缔造的。与之类似,今天,为了重振逡巡不前的经济,日本也需要新一代的企业家脱颖而出。但现有企业主导的复杂分销系统使得新来者很难将其产品摆上商店货架。
幸运的是,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正在带来新的机遇。人们对于工作和性别关系的态度出现了代际变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新的公司。其中就包括那些充满雄心壮志的女性,在传统的公司中,她们往往难以得到晋升。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数以万计的新来者能够绕过传统的分销系统,将其产品销售给千家万户。长达三十年的低速增长使许多人相信变革势在必行,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皆不例外。
尽管如此,由于强大的抵制力量,要取得进展仍举步维艰。银行融资仍然相当困难。“终身雇佣”制度使初来乍到的新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员工。银行通常与巨头公司属于同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对于向新公司提供贷款仍心不甘情不愿。尽管政府中的某些部门试图促进更多初创企业的发展,但另一些部门却拒绝在规制、税收和预算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变。
本书所详尽阐释的上述争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本经济的未来。
作者理查德·卡茨(Richard Katz)是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Carnegie Council for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高级研究员,也是《东洋经济周刊》的特约记者。他于199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出版《变质的日式体系:日本经济奇迹的起伏》(Japan: The System That Soured-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Routledge, 1998)(日译本:『腐りゆく日本というシステム』、東洋経済新報社、1999年)、《日本的凤凰涅磐:通向经济复兴的漫长之路》(Japanese Phoenix: The Long Road to Economic Revival, Routledge, 2003)(日译本:『不死鳥の日本経済』、東洋経済新報社、2002年)等作品。
全书共19章、360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社会学
数字时代的日本音乐世代:听歌与追星的社会实践
Rafal Zaborowski
Music Genera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Social Practices of Listening and Idols in Japan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3
当我们听音乐时,我们在干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对音乐的接触行为乍看上去十分简单,但数字时代的参与、诠释、流通和文化生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纷繁复杂、纵横交错。 在拥有大量多媒体偶像和歌曲合成软件(vocaloid)产业的日本,更是如此。这一独特的民族志作品介于文化研究、媒体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地带,涉及日本两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活动。书中包含的各类案例研究,如青少年偶像团体和虚拟偶像,有助于我们细致地审视音乐、世代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拉法尔·扎博罗夫斯基(Rafal Zaborowski)是伦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专业的讲师。 他分别在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和东北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并于2015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媒体与传播学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重在考查媒体受众、文本和制作者之间的交叉关系,尤其关注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基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26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
是枝裕和
Marc Yamada
Kore-eda Hirokazu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23
凭借《小偷家族》(Shoplifters)、《比海更深》(After the Storm)等代表作,是枝裕和已成为当今知名度最高的导演之一。不少评论家往往将他视作深受日本传统影响的一位导演,这一传统以小津安二郎为圭臬。然而,本书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将是枝裕和的作品与其他当代国际电影人的社会经济关切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对于是枝裕和标志性的人文主义而言,其主要特征并非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极简主义,而恰恰是一种过度(excess)。这种过度体现在一些微小的瞬间,在其中,对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渴望超越了制度和政策的逻辑,尽管这些制度和政策逻辑背后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当代日本的方方面面。正如本书所展示的,是枝裕和敏锐地捕捉到了特定人群的共享空间,他们的流动、表演和聚集都表达出一种人文主义的脉动,而这一人文主义的脉动正是是枝裕和导演在全球范围内广受青睐的核心所在。
作者马克·山田(Marc Yamada)时任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人文学院比较艺术与文学系(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Arts & Letters)副教授,现为教授。他于200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当代日本文学、电影和文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东亚电影、文学和文化;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曾出版《在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定位平成:对失去三十年的历史想象》(Locating Heisei in Japanese Fiction and Film: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of The Lost Decades, London: Routledge, 2019)等作品。
全书共7章、176页。
(编译:丁礼涵)
往期书讯
Ending
编辑: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