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13期
历史学
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商贾与中日交流(839-1403)
Yiwen Li
Networks of Faith and Profit: Monks, Merchan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39-1403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公元839年至1403年间,中日外交关系中断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朝贡体系之中,这一交往的中断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两国几乎没有接触。本书推翻了这种先入之见,作者认为,伴随着佛教僧侣和商贾横跨东亚海域建立起广泛联系,充满活力的中日贸易网络恰恰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通过对多语种资料(包括诗歌与信件、当时流传的图像与实物,以及其他考古发现)的缜密研究,本书构造了一幅生动鲜活的东亚海洋世界图景。作者展示了这个基于佛 教的贸易网络如何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之外运作,通过对佛教文献的新颖诠释,提供了对于佛教与商贸关系的新理解。全书对东亚诸海与地中海等不同背景下前现代贸易的跨文化维度提供了若干比较要素,提出了一个审视前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框架,揭示了鲜见文献记录的僧侣在海洋贸易中的重要角色。
本书作者李怡文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教授。她于2018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东亚海域史、物质文化史与佛教寺院经济史。本书基于她的获奖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231页。
(编译:陈锦萱)
历史学
海神:鲸与日本东北部的沿海社群(1600-2019)
Fynn Holm
The Gods of the Sea: Whales and Coastal Communities in Northeast Japan, c.1600-20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日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悠久捕鲸历史的国家。而在这项颇具新意的研究中,作者却指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近世日本的一些地区事实上并没有从事捕鲸活动。与之相反,他们还积极反对捕鲸,甚至不惜诉诸暴力。在日本东北地区,渔民普遍抵制捕鲸,将其奉若神明,视为海神惠比寿的化身。本书作者认为,因为鲸类动物在原始工业化渔业中曾经发挥着关键作用,人类与鲸的互动远比一般的狩猎-猎物关系更加多样化。然而,随着20世纪初工业捕鲸的出现,人类与鲸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平衡遭到破坏。日本东北部的社群于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捕鲸传统,几乎完全取代了人类与鲸鱼互动的旧有形式。
作者菲恩·霍尔姆(Fynn Holm)是图宾根大学日本研究系的初级教授(Junior Professor)、伯尔尼大学经济、社会和环境历史系的博士后研究员。他于2019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重点是17世纪至20 世纪日本的环境史和社会史。本书基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8章、240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
从地方到国家:民族志、国学与19世纪日本的精神
Gideon Fujiwara
From Country to Nation: Ethnographic Studies, Kokugaku, and Spirits in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本书通过探寻一些地方有志之士的历史,追溯了19世纪近代日本国家的兴起,探讨了远离政治中心江户、居住在北方诸国城下町和领地的国学者们如何展望他们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地位。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日本东北津轻地方的平尾鲁仙和其他学者的故事。鲁仙等津轻知识人发现,新近“被开放”的日本面对的是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列强和已然战败的晚清中国,于是他们拥抱国学,以期确保自身的津轻“地区”能在更广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家乡津轻在天神护佑的大日本帝国的精神版图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尽管鲁仙和他的同僚学者们为日本帝国的崛起而欢呼雀跃,但他们却抵制明治日本所拥抱的西方影响和近代性,这最终导致他们自身的迷失和疏离。通过分析他们撰写的文字作品(著述、游记、书信、诗歌、祷文和日记)以及创作的美术作品,作者揭示了这群社会背景迥异的学者是如何从边缘体验明治维新的。
作者利用令人信服的一手资料,从地方知识人的视角讲述了近代日本崛起的故事。在一个已然成长为现代帝国的国家中,他们展望着故土“地方”的未来。
作者吉迪恩·藤原(Gideon Fujiwara)是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历史与宗教系副教授。他于2013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亚洲研究博士学位。专攻日本社会史和思想史,主要关注德川至明治时期。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8章、292页。
(编译:俞佳儒)
哲学/法学
尾高朝雄之《社会团体论的基础》
Derek Robbins ed.
Tomoo Otaka: Foundation of a Theory of Social Association, 1932
Peter Lang, 2023
尾高朝雄(1899-1956)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京都大学学习哲学。在其为期三年的欧洲访问(1929-1932)期间,他在维也纳师从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在弗莱堡师从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该书即这一访欧的产物。
尾高朝雄运用胡塞尔的知识论来批评不少当代德国社会学家的作品,认为有必要重新构建社会科学研究。他还批评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对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各种法律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提倡社会本体论科学,但他的书虽然提供了一种社会科学哲学却并没有将其应用于自身。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导言、翻译文本和四位国际学者的评论,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尾高朝雄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本书编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obbins)在其导言中表示,评估尾高朝雄的文本及其背景有助于理解布迪厄提出的概念装置的发展。反过来,将布迪厄的思想应用于尾高朝雄的理论,则产生了后者所倡导却并未付诸实施的反思性。
德里克·罗宾斯是东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国际社会理论专业的名誉教授。他撰写和编辑了多部关于布迪厄的书籍,并出版了《法国战后社会理论:国际知识传播》(French Post-War Social Theory: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SAGE Publications, 2011)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344页。
(编译:贺平)
经济学/政治学
国之本乎?日本政治经济中的农业理念
James M. Brady
Ideas about Agricultur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1
日本政治经济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悖论在于,作为选民、消费者和纳税人,为何大多数公民或明确支持或默默同意农业保护政策制度,尽管这一政策制度减少其物质福利并限制其消费者选择。本书超越了关注政策行为者自身利益追求的一般政治经济学方法,认为观念因素是塑造个人对日本农业和农业政策偏好的重要解释变量。
书中追溯了日本农业思想的历史起源,特别是那些与农本主义传统相关的思想,并提供了一个颇有新意的分类法,对从德川时代到20世纪30年代农业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分类。进而,书中分析了战后在围绕1961年和1999年农业“基本法”的公共政策辩论中媒体对农业的描述,描绘了这一时期经济和非经济理念的演变。最后,基于民意调查数据等证据,书中还审视了当今个人对农业的主流观念,并表明,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食品自给自足和环境的考量远远超过了经济福利的考虑。
在这些主导思想的背景下,全书的最后部分审视了安倍政府领导下农业政策的发展,并思考了在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时,应当如何在农业政策中落实这些思想。
作者詹姆斯·布雷迪(James M. Brady)现为全球CEO咨询公司Teneo中负责政治风险咨询团队的副总裁,并担任日本分析主管。他于2016年在大阪大学大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研究科获得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农业政策、贸易协定、政治经济学。
全书共8章、197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河上清与日美关系:通向珍珠港的四十年之路
William D. Hoover
K.K. Kawakami and U.S.-Japan Relations: The Forty-Year Road to Pearl Harbor
Rowman & Littlefield, 2023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40年间,出生于日本尔后移居美国的河上清是日美关系领域最为高产的记者,留下了大量分析日美互动的文字。他发表的2000余篇作品展现了从20世纪初到日本偷袭美国期间,日美关系逐渐恶化的过程。
本书详细解读了河上清对日美关系的分析,以此说明日美两国均对发生在夏威夷的悲剧性冲突负有责任。从日俄战争(1904-1905)到侵占满洲(1931),尽管日本在国际关系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但美国仍然采取反日政策,对其施以种族歧视,未能清晰认识到日本在世界中的角色。作者认为,长期以来日美关系的逐渐恶化,其责任在日美双方。
作者威廉·D.胡佛(William D. Hoover)是美国托力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ledo)历史学荣休教授。他于197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东亚史博士学位。专攻战前日本的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河上清和战后日本的历史编撰等。曾出版《战后日本历史词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stwar Japan, Scarecrow Press, 2011)等作品。
全书共9章、352页。
(编译:俞佳儒)
历史学/国际关系
美国幸存者:对广岛和长崎的跨太平洋记忆
Naoko Wake
American Survivors: Trans-Pacific Memorie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本书是对广岛和长崎核爆中美国幸存者的历史记述,视角新颖、让人动容,无论在二战研究领域,还是在对核武器的公众理解方面都开辟除了一片新天地。作为一部真正的跨太平洋历史研究,它挑战了研究核战争的学者通常持有的美国作为胜利者、日本作为受害者的二分法。作者通过130多位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幸存者及其家人、社区活动家和医生的口述历史(其中大部分是首次披露),从深入的个人视角,揭示了战争、疾病、移民、性别的跨国历史。全书从这一特殊的角度展现了广岛和长崎的历史,这些历史既将跨越不同时间和国界的人们彼此分离,也将他们牢牢联系在一起。
作者和气直子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她于2005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20世纪美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性别、性行为与疾病。曾出版《私人诊所:哈利·斯塔克·沙利文、同性恋科学与美式自由主义》(Private Practices: Harry Stack Sullivan, the Science of Homosexuality, and American Liberalis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1),合著《大洋彼岸的广岛和长崎》(『海を超えたヒロシマ・ナガサキ』、ゆるり書房、2014年)等作品。
全书共6章、408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宗教学
长崎阴霾:核爆后的创伤、宗教与记忆
Chad R. Diehl ed.
Shadows of Nagasaki: Trauma, Religion, and Memory after the Atomic Bombing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是对长崎核爆记忆的重要解读,特别是将其置于与广岛核爆的对比之下。
在1945年8月9日长崎遭遇核爆之后的几十年里,长崎市民基于当地历史和社会构成,逐渐消化这一创伤经历,形成了关于毁灭与重建的种种叙事。由此,他们塑造起一个作为核爆城市的多层次的城市身份,但这一身份又与广岛的形象迥异。本书追溯了长崎人的创伤、历史与核爆记忆如何表现在这座城市的诸多战后记忆景观(如文学、宗教话语、艺术作品、历史地标、纪念场所与建筑)中。此外,本书特别关注这座城市的国际文化历史如何影响其对核爆创伤的反应并塑造其战后城市身份,前者突出地表现在该地区的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历史之中。书中各章出现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作家、日籍天主教领袖、核爆幸存者(日语称为“被爆者”)、地方政府官员、美国占领人士、和平活动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等。这些不同的群体都参与了长崎核爆遗产的话语生成,也在不断面对这一话语,他们的故事说明,正是地区层面(而非国家层面的)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成为了大众创伤后塑造毁灭与重建叙事的最有力因素。反过来,尤其是在这种城市遭到极端破坏的情况下,新的认同接连涌现,而旧的认同亦再度激活,这些认同并非服务于国家政治或是社会利益,而是为了对那些反映当地状况的叙事起到支撑作用。
本书主编查德·R·迪尔(Chad R. Diehl)在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参与教学设计。他于201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东亚语言和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专攻现代日本研究、战争记忆、城市史、文化史、战后文化与政治等。此前著有《复兴长崎:城市重建与原爆叙事的形成》(Resurrecting Nagasaki: Reconstru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tomic Narrativ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等。
全书共368页。
(编译:陈锦萱)
历史学/国际关系
在“天堂”求生存:南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帝国的盟军战俘
C. Kenneth Quinones
Imperial Japan’s Allied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uth Pacific: Surviving Paradis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1
日本帝国投降三周后,五名身穿宽松卡其色制服的男子盯着镜头。他们和其他两人是日本帝国囚禁在“天堂”的210名盟军飞行员中仅剩的幸存者。另外还有18名英国士兵,他们是600名英国同胞中唯一的幸存者,之前被囚禁在他处,境遇类似。另有一万名盟军士兵和平民被囚禁在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颠岛,其中的半数以上在被解救前便已告身亡。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惨无人道的待遇?本书追溯了作为日本帝国军典的武士道的起源,并探寻了战俘们对1942年至1944年3月拉包尔战役期间所遭受苦难的种种回忆,从而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作者C.肯尼思·奎恩斯(C. Kenneth Quinones)自1963年起学习东亚历史和语言,于1975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凭借其大学教授和外交官的职业生涯以及协调美国与东亚教育交流的经历,他长期在在日本(12年)、韩国(10年)和朝鲜(6个月)等东亚国家生活。他曾在位于秋田的国际教养大学执教,并在2015年退休前晋升为该校的研究院长。曾出版《朝鲜II:前往秘密核城宁边》(『北朝鮮II:核の秘密都市寧辺を往く』、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朝鲜I: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谈判秘闻》(『北朝鮮:米国務省担当官の交渉秘録』、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等多部专著。
全书共12章、675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传记
J. 格雷厄姆·帕森斯回忆录:外交生涯
Robert D. Eldridge ed.
The Memoirs of Ambassador J. Graham Parsons: A Foreign Service Lif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2
本书呈现了备受尊敬的已故著名美国外交官J. 格雷厄姆·帕森斯(J. Graham Parsons) 的回忆录。战前,帕森斯曾在日本、中国、古巴、加拿大和华盛顿特区任职,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又赴任印度、日本 、老挝和瑞典等地。正如这一回忆录所示,帕森斯大使与20世纪政界和外交界不少最著名的人物过从甚密。一些学者指责他是鹰派,但读者会发现这一判断或许过于绝对。他对所供职的部门忠心耿耿,因此其行为反映的是特定政府的政策,但未必是该政府的政治。事实上,他是一位传统的老派外交官。他于1991年84岁生日前去世,生前还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表达了对美国外交(特别是国务院的外交)演变以及美国外交政策过度政治化的担忧。
帕森斯于1907年出生于纽约市,曾就读于格罗顿中学(Groton School)、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商学院。在华尔街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担任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的私人秘书。随后,他于1936年加入美国外交队伍,早期任职包括哈瓦那、奉天、满洲(二战爆发时)、渥太华、梵蒂冈和新德里等地。他的主要职务包括1953-56年在东京担任公使(多次任代办);1956-58年担任驻老挝大使;1958-1961年,担任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1961-67年担任驻瑞典大使;1970-72年,担任美国参加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 I)代表团副主席。
本书的编者罗伯特·埃尔德里奇(Robert D. Eldridge)于1999年在神户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获得日本政治和外交史博士学位。曾担任大阪大学美日关系研究方向的副教授,之后担任驻冲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政治顾问。曾独著、编著、翻译大量作品。
全书共17章、411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
日裔美国人与种族制服:公民身份、归属感与同化的局限性
Dana Y. Nakano
Japanese Americans and the Racial Uniform: Citizenship, Belonging, and the Limits of Assimil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所探讨的是,种族如何继续塑造新一代日裔美国人的公民身份与日常生活。
日裔美国人通常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群体已完全融入美国并在其中出人头地。 然而,第三代和第四代日裔美国人仍然表示,在这个他们称之为家的、但仍由白人占主导的共同体中,他们不免还是感到被边缘化。本书探究了这一明显的矛盾,针对种族在社会融合和文化融合中作用问题,对于传统的社会理解提出了挑战。
为了探索种族和公民身份的日常实践,本书作者选择了一个颇不寻常的地方:“日本村与鹿园”(Japanese Village and Deer Park),这是位于南加州郊区的一个日本主题游乐园,如今已不复存在。作者通过对游乐园日裔美国员工的广泛采访以及大量的摄影图像,展示了这些员工的种族身份如何成为他们工作制服的一部分,这一种族身份又放大了他们与白人同事和公园白人游客之间的疏远感。在“日裔美国人永远是外国人”的种族观念下,他们成为“鹿园”的理想员工,但这一污名也使这些日裔美国人在园外和工作时间之外被边缘化。时至今日,第三代和第四代日裔美国人仍身怀种族化的无归属感,渴望融入共同体。本书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该如何长期看待种族标记——具有种族特征的身体成为一种可见的、永远存在的制服——也重新思考它将如何继续影响对美国人身份的渴望和围绕公民身份的活生生的日常体验。
达纳·中野(Dana Y. Nakano)是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劳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tanislaus)社会学系的副教授。他于2014年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作为第四代日裔美国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种族与族裔、国际移民、亚裔美国人经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交叉性、酷儿理论等。曾合编《千禧一代的日裔美国人:重新思考世代、共同体与多样性》(Japanese American Millennials: Rethinking Generation, Community, and Diversit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9)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256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
超越总统制和议会制:民主设计与分权
Steffen Ganghof
Beyond Presidentialism and Parliamentarism: Democratic Design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在民主国家,基于宪法行对政部门与议会之间实施分权或许众望所归,但同样基于宪法将行政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则有违人心向背。本书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辩护,并探讨了“半议会制政府”(semi-parliamentary government)如何得以成为总统制政府的替代方案。“半议会制”通过将权力分立转移到民主议会上,避免权力集中于一个人。行政部门只与议会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其另一部分对于日常立法拥有相等的民主合法性和强大的否决权。
本书将澳大利亚联邦、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等州认定为“半议会制”。全书利用来自23个国家和澳大利亚6个州的数据,描绘了“议会制”和“半议会制”如何在各种相互竞争的民主设想间取得平衡;分析了选举和政党制度、内阁组建、立法同盟构成和宪法改革的各种模式;系统地比较了“半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分权;并开发出若干种崭新的、颇具创意的“半议会制”设计,其中的一些设计方案未必需要两个独立的议院。
作者斯特芬·甘霍夫(Steffen Ganghof)是波茨坦大学比较政治学教授。他分别在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曾出版《所得税政治:比较分析》(The Politics of Income Tax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ECPR Press, 2006)、《谁来制定税收政策?所得税改革的国际竞争与国家分配冲突》(Wer regiert in der Steuerpolitik? Einkommensteuerreform zwischen internationalem Wettbewerb und nationalen Verteilungskonflikten, Campus, 2004)等专著,并合编多部其他作品。
全书共9章、224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传播学
日本的政治传播:民主事务与安倍时代
Suzuki Takeshi 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Japan: Democratic Affairs and the Abe Year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23
本书检视了日本的政治传播与政治争论,重点关注2009年至2012年期间日本民主党(DPJ) 短暂而混乱的几个任期,以及2012年到2020年期间自民党(LDP)首相安倍晋三长期而成功的执政。全书试图创造性地关注竞选过程和策略、媒体系统、关于说服和社会影响的新理论等主要内容,从而为当代日本政治的研究做出贡献。
主编铃木健是明治大学信息交流学部专任教授。他于1996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其研究侧重于说服性沟通和电影批评等文化研究。曾出版《政治修辞与美国文化:向奥巴马学习说服性沟通》(『政治レトリックとアメリカ文化:オバマに学ぶ説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朝日出版社、2010年)、《裕仁天皇的言辞:日本现代性戏剧的延续与断裂》(The Rhetoric of Emperor Hirohito: Continuity and Rupture in Japan’s Drama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7)等专著,并主编和合著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9章、240页。
(编译:贺平)
政治学/社会学
日本的健康保险政治:政策发展、政府角色与日本医师会
Takakazu Yamagishi
Health Insurance Politics in Japan: Policy Development, Government, and the 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
ILR Press, 2022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拥有规模最大且仍在日益扩大的超老龄社会,尽管如此,其全民医疗费用却相对较低。在本书中,作者为国际观众一窥幕后,探究了日本如何通过健康保险政治来控制医疗成本。
从明治维新到安倍政府,全书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路径来考察日本健康保险政策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作者特别关注政府和医疗专业人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是政策制定和医疗界的主要参与者。借由此书,日本在有关健康医疗改革的国际对话中被置于焦点的位置。
作者山岸敬和是南山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教授。他于2007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比较公共政策、卫生政策、医院系统、医师会、城市政策、社区发展政策、贫困政策等,尤其关注日本和美国。曾出版《美国医疗制度的政治史:20世纪的经验与奥巴马医改》(『アメリカ医療制度の政治史―20世紀の経験とオバマケア―』、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4年)、《日本和美国的战争与健康保险政策:从二战到战后重建》(War and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orld War II to Postwar Reconstruc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专著,并合著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8章、240页。
(编译:贺平)
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学
福岛的未来:浩劫海景的生存故事
Satsuki Takahashi
Fukushima Futures: Survival Stories in a Repeatedly Ruined Seascap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3
2011年福岛发生了地震、海啸和随后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熔毁等“三重灾难”。在此前后,本书作者多次走访附近的社区,收集了工业化海景沿线的各种生活和生计记录。由此产生的这一环境民族志探究了商业捕鱼家庭与常磐海之间的复杂关系——后者曾经以盛产优质鱼类而远近闻名,现在却因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发生地而臭名昭著。对一些人而言,日本战后海洋现代化的成败与其息息相关,本书即从这些人的视角切入,追踪这一现代化进程。为了应对接二连三的艰难险阻,包括之前发生在邻近东海村的核事故和台风期间搁浅油轮的漏油事件等,这些社区制定了自身的生存策略。这些策略是由他们与海洋生态系统共同面临的不稳定因素所决定的。在这种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出现的协作韧性挑战了未来主义的进步逻辑,使我们更为关注未来的希望可能性。
作者高桥五月是法政大学人间环境学部和人间环境学科人类学教授。他于2010年在罗格斯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文化人类学、环境人类学、海洋人类学。曾合著日英双语版的《群星降落之时:在3.11之后的世界生存》(『星が降るとき:3.11後の世界に生きる』、New Pacific Press、2014年)等作品。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194页。
(编译:贺平)
媒体研究/政治学
福岛之后的日本电影人:核灾难的视角
Mitsuyo Wada-Marciano
Japanese Filmmakers in the Wake of Fukushima: Perspectives on Nuclear Disaster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3
2011年核事故的余波仍在继续,面对一如既往拒绝变革、深陷泥潭的日本社会和政治现状,不少电影人一再对其发出警告。本书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基于对无数电影人的面对面采访,以及与他们及其作品的持续对话。作者还将这些对话的对象扩大到学生、影院的观众、评论家和研究人员,其观察建立在长期的、脚踏实地的思想交流之上。
不少人在努力克服对辐射暴露这一无形疾病的内心恐惧,而电影制片人和艺术家则在其中走在前列。他们没有盲目追随大众媒体和舆论,而是选择独立地思考与行动。在反复观看和回顾后福岛时期的大量电影作品后,本书作者感受到了它们所传递出的坚定信息:“决不能再有核武器”,“决不能再有核电”。这本书旨在让读者认识到,这些信息是清晰的、一致的。
作者和田·马西亚诺-光代(Mitsuyo Wada-Marciano)是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她于2000年在艾奥瓦大学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全球文化中的日本电影和东亚电影。曾出版《无核:电影与艺术在“后3.11”的力量》(No nukes : 「ポスト3・11」映画の力・アートの力、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1年)、《重新思考“后3.11”的媒体话语》(「ポスト3.11」メディア言説再考、法政大学出版局、2019年)、《数字时代的日本电影》(Japanese Cinema in the Digital Age,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2)等大量作品。
全书共6章、250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政治学
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日本显见的少数族裔与种族歧视
Debito Arudou
Embedded Racism: Japan’s Visible Minoritie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Second Edition
Lexington Books, 2021
尽管在国内不无宪法条款、在国际上亦不乏条约承诺,但时至今日日本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仍付之阙如。因此,在日本各地,不少企业都曾张贴“仅限日本人”的标识,将看上去像“外国人”的人绝之门外。雇主和房东经常拒绝向外国申请人提供工作或出租公寓。在街上,日本警察以貌取人,截住那些“看上去像外国人”的路人,对其进行咄咄逼人的询问。一些立法者、行政官员和专家将外国人描绘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并呼吁将他们隔离乃至驱逐。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和日本媒体却声称,日本并不存在种族歧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
日本如何解决种族歧视明明违宪却又似乎不违法的认知失调?本书对日本复杂的种族叙事进行了梳理。作者从数百个“仅限日本人”的排他性企业的案例研究入手,通过法律、公共政策、法理学和媒体信息仔细分析了所谓“日本人身份”是如何社会建构起来的。全书揭示出“日本人”的概念是如何被种族化的,以至于一个人必须看起来像“日本人”才有可能在日本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人权。
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第二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包括2020年东京奥运会、新冠疫情、卡洛斯·戈恩案件等标志性事件),是一位在日学者作为归化人士三十年来研究和实地考察的成果。全书提供的视角试图让读者了解到,日本的种族歧视积重难返,常常遭到误读甚至被故意视而不见,这不仅损害了日本经济的未来,而且还让全世界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将日本视为民族国家的模板而顶礼膜拜。
作者有道出人原名大卫·克里斯托弗·肖菲尔(David Christopher Schofill),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作家、博客主和人权活动家。他于2014年在明治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出版《仅限日本人 :小樽温泉拒绝入浴问题与种族歧视》(『ジャパニーズ・オンリー―小樽温泉入浴拒否問題と人種差別』、明石書店、2003年)、合著日英双语版的《新人定居手册:如何在日本工作、生活和扎根》(『ニューカマー定住ハンドブック 日本で働き、暮らし、根付くために』、明石書店、2008年)等多部作品。
全书共11章、514页。
(编译:贺平)
人类学
动漫的身份:超越日本的表演性与形式
Stevie Suan
Anime’s Identity: Performativity and Form beyond Japa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21
时至今日,动漫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但其全球影响力却引发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动漫是在日本境外制作的又如何?是谁真正制作了动漫,这又如何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生产的概念?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动漫可识别的媒体形式——无论其在何处创作——以怎样的方式反映了全球化的问题。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动漫本身而且对跨国性(transnationality)的内在张力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统的国家创意产业往往标榜个人主义式的“原创性”,动漫则与之大为不同,而是揭示了基于重复和变化的另一种创造力。在探索这种另类创造力及其伴随的美学时,本书作者从诸多新的角度审视动漫,例如,思考动漫如何像媒体品牌一样运作;跨国界动漫制作的复杂性;对动漫角色表演中所涉及的自我的探究;以及对呈现不同跨国性模式的各种动漫作品进行分析。
本书巧妙地融合了媒体研究和表演研究的各种理论,引入了创新的形式概念,将动漫与全球范围内的错位问题联系起来,为分析大众媒体创造了一个变革性的新视角。
作者史蒂夫·苏安(Stevie Suan)是法政大学全球教养学部和全球教养学科的副教授。他于2018年在京都精华大学获得漫画研究的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涉及美学和艺术论、艺术实践论、区域研究等,特别关注对于表演模式动态发展的概念化。曾出版《动漫的悖论:传统日本戏剧视野下的模式与实践》(The Anime Paradox: Patterns and Practices through the Lens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Theater, Global Oriental, 2013)等作品。
全书共8章、384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体研究
开放的世界帝国:种族、色情与电子游戏的全球崛起
Christopher B. Patterson
Open World Empire: Race, Erotics, and the Global Rise of Video Game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20
为了寻求理解电子游戏的新方法,超越其帝国逻辑,本书转而关注其色情的一面,以重新探索游戏的潜在激情和乐趣。
如今,无论是在营收上还是在全球影响力上,电子游戏都已经远远超过所有其他娱乐媒体。从表面上看,游戏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也不被归于某一个国家的产品。它们似乎反映的是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开放的、洁净的美誉。
但无疑,电子游戏就是帝国产品。它们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军事化技术的传播、制造过程中对现有劳动力和种族等级制度的剥削、以及数字技术的乌托邦承诺。就像之前的文学和电影一样,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当今帝国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开放的世界帝国,这一帝国基于信息技术的路径,以及无人机暴行、无休止战争和海外屠杀所带来的种种暴力,而这些暴力往往很少引起公愤或抗议。
尽管电子游戏经常表现为纯粹的技术壮举,但其也无异于艺术工程,因此,它们使我们得以了解:战争和帝国暴力是如何在开放、透明和数字乌托邦的种种大义名分下大行其道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电子游戏本质上也是一种“亚洲商品”:它的硬件是在亚洲组装的;最有才华的电子竞技选手都是亚裔;任天堂、索尼和世嘉等公司定义并主导了这一类型的产品。基于亚洲既定话语的这些游戏提供了一个“亚洲式的”空间,一个展现种族他者性的可供游玩的领域,跨越了酷儿、异国情调、奇异和色情等概念。通过考察《守望先锋》(Overwatch)、《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莎木 II》(Shenmue II)和《异形:隔离》(Alien: Isolation)等游戏,本书作者像其他玩家一样,通过玩色情游戏来反对帝国——将这些游戏视为“亚洲式的”玩物,它们提供了新的激情、乐趣、欲望和迷恋。
2020年,本书入围“推理小说与科学文化最佳图书奖”(Speculative Fictions and Cultures of Science Book Award)的最终候选名单。2021年,入围美国研究学会(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用于表彰最佳美国研究专著的“约翰·霍普·富兰克林奖”(John Hope Franklin Prize)最终候选名单。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帕特森(Christopher B. Patterson)时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正义研究所(Institute for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的助理教授,现为副教授。他于2013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英语博士学位,其研究通过帝国研究、酷儿理论和创意写作的视角,聚焦跨太平洋文学、游戏和电影话语。曾出版《传递的文化:跨太平洋的英语文学》(Transitive Cultures: Anglophone Literature of the Transpacific,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8),并以卡维卡·吉列尔莫(Kawika Guillermo)的笔名出版小说《盖章:一部反旅行小说》(Stamped: an Anti-Travel Novel, Westphalia Press, 2018)
全书共6章、344页。
(编译:贺平)
社会学
日本社会中的“自我责任”:基于数字人文学方法的概念史和话语分析研究
Laura Blecken
„Selbstverantwortung“ in der japanischen Gesellschaft: Eine begriffsgeschichtliche und diskursanalytische Untersuchung mit Methoden der Digital Humanities
Deutschen Institut für Japanstudien, 2021
在交战区域被扣为人质的日本人、福岛的核难民、处于不稳定工作环境的工人,三者之间有何共同点?在日本的公众话语中,他们都被认为对自己的处境负有个人责任(persönliche Verantwortung)。这种“自我责任”(Selbstverantwortung,即日语的“自己責任”)已成为当代日本社会的关键概念,对它的理解也由此成为本书的主题。
在日本的话语中,“自我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多面的概念又如何产生出如此的影响力?作者结合概念史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并基于此在日本研究中首次使用数字人文学(Digital Humanities)的现代方法,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她在历史文本材料中寻找该词的根源,为“自我责任”的不同含义创建了一个模型,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话语如何集中到这一概念上。然后,作者使用近40000篇博客文章来研究“自我责任”这个词在当今互联网上的实际使用状况。借助这一方法,我们得以打破“自我责任”在日常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状况,并在传统道德观念与全球新自由主义影响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对该概念展开讨论。
作者劳拉·布莱肯(Laura Blecken)现为东京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代理主任, 并担任东京德国研究与创新中心(DWIH)项目主管。她于2019年在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获得博士学位。本书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5章、266页。
(编译:陈奔逸)
往期书讯
Ending
编辑: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