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课堂 | 董志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专题五:现代经济学的新进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

财富   2024-12-11 21:02   北京  

大师云集,精彩纷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立足于经济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视为首要教学目标,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寓于前沿问题探讨、经典文献研读、知名学者点拨与授课教师引导等课堂形式之中。课程关注中国经济前沿重大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前沿与重大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教师专门指导、专题前沿问题研讨、知名学者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立场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政方向,同时,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建设,推动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本课程以专题研讨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经济学前沿经典文献,特别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课程以专题形式组成,每一专题聚焦一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而前沿的理论现实问题;授课教师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顶尖学者走进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经典问题和文献的背景、历史、现实和未来重要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度挖掘经典问题和文献背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内涵,促进学生思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程主持教师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他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董志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系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专题五

现代经济学的新进展和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

时间:2024年10月22日

地点理教407

特邀嘉宾: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本专题聚焦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邀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教授进行线下分享与交流。林毅夫在课堂上系统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其理论基础及与中国发展经验的结合,剖析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及其在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上的自洽性。同时邀请付才辉研究员和张梓桐博士后,分别分享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启发同学们关注并学习这一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更多内容。


林毅夫现场讲授


适逢林毅夫著作《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30周年。在课堂上,他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写作背景。30年前,面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通胀、资本短缺和产业结构问题,林毅夫以此书回应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困境,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本土化和可行的发展模式。他详细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视角为基础制定发展策略。不同于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面临资本短缺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特点,因此适合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林毅夫指出,以这种比较优势为导向的渐进改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一理论框架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实践依据。


林毅夫还结合自身在世界银行的工作经历,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套用不适合本国条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停滞的现象,进一步阐明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他以中国80年代通货膨胀治理为例,解释了中国选择低利率政策的合理性,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在特定资源禀赋条件下应采取的差异化经济政策。


林毅夫进一步强调,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能够高度自洽,是因为其理论不仅基于经济发展的核心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同时也兼顾了制度和政策设计的内生性和合理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制度变革和政策制定是经济发展内生的,源于一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自然演变,而非外部直接引入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资源禀赋发生变化,新的产业需求和结构会逐步形成,从而推动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调整。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中国通过渐进和分步实施的政策,实现了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和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理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林毅夫最后指出,新结构经济学不仅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其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他特别提到,该理论框架能够为理解和应对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扭曲、通货膨胀、金融改革等问题提供方向,具备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林毅夫鼓励在场师生,积极参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


随后,董志勇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付才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张梓桐博士后和同学们就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研究展开讨论交流。


付才辉系统回顾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方法论框架,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学术和应用上的具体意义。他强调了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分析框架,即产业结构应符合一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提升而演进,制度安排需适应本国经济实际,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付才辉进一步阐述了理论在数学化表达上的进展,解释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方法论,即通过“禀赋约束”来实现结构的内生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付才辉现场分享


最后,张梓桐围绕“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分享。他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详细阐述了中国自主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在此背景下的独特学术与政策价值。张梓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任务相互交织。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他分享了“一分析三检验、一分析三归纳”的分析框架,以及如何将外生变量内生化、同质变量异质化、静态变量动态化的应用原则。这些方法不仅帮助研究者从更深层次理解经济现象的根本驱动因素,还鼓励通过多角度分析揭示复杂的经济互动关系。


张梓桐现场分享

本专题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主要讨论文献:

[1]林毅夫, 蔡昉, 李周. 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J]. 经济研究, 1993 (9): 3-11.

[3]林毅夫, 张鹏飞. 适宜技术, 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M].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5.

[4]林毅夫, 付才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2, 57(5): 23-33.


系列专题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


专题六: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10月29日)

特邀嘉宾:刘守英教授


相关阅读


北大经院课堂 | 董志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专题一: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前沿研究

北大经院课堂 | 董志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专题二:AI驱动的经济预测:探索与应用

北大经院课堂 | 董志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专题三:财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

北大经院课堂 | 董志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前沿问题》——专题四:国家发展与五年规划


精彩回顾




备注:如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本课程PPT等材料,请与董志勇教授的教学团队联系。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02京师大学堂商学科 ·1912国立北京大学经济学门 ·1919经济学系 ·1985经济学院。学院以\x26quot;经世济民\x26quot;为己任,百余年历史,大师如林,贡献卓著。北大经院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要智库、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