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二)
2024年12月14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到场出席,设立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四个圆桌论坛。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主持。本场圆桌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杜凤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薇,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黄国清,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吕雁琴,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林。
张亚光主持
陈衍泰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浙江实践,提出两个主要观点。其一,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浙江创新性地出台相关措施,保障要素向民间投资倾斜,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其二,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浙江立足本省高校实际情况,由省委组织部统筹多部门共同考评;统筹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并引进重点高校;统筹布局科创平台,打造发展试验区,通过财税政策激活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积极落实党中央相关部署要求。
陈衍泰发言
杜凤莲重点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探讨,首先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就是又快又好发展,而因地制宜又应具备三个条件,即:政策上鼓励、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算。在此基础上她例举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与蒙泰集团两个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的优秀案例,以此强调了抓住机遇和产业结构整体转型的重要性。同时杜凤莲提到,内蒙古虽有诸多实践案例,但仍存在投资、技术缺口和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她呼吁各方总结案例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杜凤莲发言
何平从金融视角切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时指出,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经40年发展呈政府驱动、银行主导并过度依赖担保抵押,难以满足当下创新驱动与科技引领的发展需求。回顾工业革命历程,现正处数字经济时代的第四次革命,金融需求已变,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面对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构建市场化金融体系,优化政府信用职能,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现代金融体系以解决当前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困境。同时,高校培育适配金融变革人才任务艰巨,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
何平发言
黄薇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险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她从医疗保险视角切入,提炼出以下三点关键词。第一是“保障”。需提升医保保障能力,对相对贫困群体在起步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及保费补贴上精准设计并梯度设置,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为消费增长托底。第二是“安全或风险”。当前医保基金运行存在诸多不足,可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精准画像、追踪行为,以实现风险管理与提前预警,提升“三医联动”与“三医协同”治理能力极为关键。第三是“发展”。医保保障要规划底线,鉴于扶贫政策曾出现福利依赖现象,开展基于激励相容的反福利依赖政策设计意义重大,通过完善医保保障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黄薇发言
黄国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采取的实践,重点强调高校的四方面作用。一是为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华南理工大学规划布局10个新工科专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二是催化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依循广东省“制造业当家”战略,学校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并布局所需专业,以工科专长助力二者协同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三是立足省情实际,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搭建省级研究平台,为区域协调发展输送智慧方案。四是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借助对外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及进博会等契机,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黄国清发言
吕雁琴立足新疆在国家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重点提到研究新疆问题需从国家战略角度和高度去考量,因地制宜看待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一为制度创新,自“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并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到去年设立自贸试验区,皆为顶层设计推动制度创新之举,同时新疆自身也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其二是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韧性问题,于新发展格局及大变局背景下极为关键,新疆结合新质生产力与数实融合,借助“东数西算”战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立足新疆实际,面临南北疆协调发展挑战,以达成与全国共同富裕的目标,需从多方面综合考量推进,真正实现区域协调与共享发展。
吕雁琴发言
王春超围绕高质量发展阐述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什么是高质量充分就业,需从三个维度理解:首先是就业质量,不仅需要从劳动者的视角看待,还需兼顾区域和宏观视角;其次是充分就业,需要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及宏观视角来考量;最后是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两者的协调,这是深入探究该问题的前提基础。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发现短期内其对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随时间推移,正向影响将逐渐消失,甚至趋于负向。基于此,后续需高度关注并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及体制机制,以保障人们更好地开展生活、生产与劳动。
王春超发言
于春海以两个小例子切入,阐述对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他指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当前我国在高端、品牌、品质产品服务方面的供给仍存在不足,需要继续通过直接产品贸易进口与FDI间接进口满足需求并带动产业发展。此外,进口不仅是简单的市场开放,还涉及市场准入、规则、规制和标准调整,即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进口体制机制重构。因此也需思考如何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构建完善体制机制,以吸引国外产品、资金、资本进入国内循环,达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于春海发言
张林从人才培养的视角阐述对高质量发展的看法。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经济学人才队伍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推动方面存在不足。目前经济学的人才培养有时局限于跑数据、发论文,缺乏历史感,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不够深入,北大经济学院设立经济史学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发展并非仅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人才培养还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多开展东西部高校人才交流互助,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张林发言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王羽坚
美编:初夏
责编:胡启航、雨禾、度量、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