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煮面思往昔,故事说笑忆感受

文摘   其他   2024-08-18 12:02   上海  

文火煮面思往昔,故事说笑忆感受

张  鸜

  前些日子,清风无力,烈日高照,上海的天气进入了烧烤模式,晒得人快要熬出油来了。我懒得出门去买菜,就想因陋就简,随便烧些什么,对付一下入夏以来就已食欲不振的胃口。

  吃什么呢?最简单不过的就是下面条了。

  忽然,“烂糊面”这一词汇跃入了我的思绪。曾几何时,这“烂糊面"三个字听起来真的感到很亲切一一学校管后勤的那个瘦个子老師拿着喇叭,操着某种不知名的方言喊着"吃烂糊面的同学请排好队……";更难忘的是后来到了农场,在冷到刺骨的寒冬深夜,从打谷场上回来,去食堂打一盆热气腾腾的烂糊面,心中油然升起的那种满足感就更甭提了……对,就烧个烂糊面,去找回一些那时的感受吧。

  食材准备了四样,青菜、番茄、肉丝与面条,毕竟不能真简单的和当时食堂烧的烂糊面(只放白菜与面条)一样,否则烧好后家人觉得难以入口而不吃了,最后还得我自己一人去包销。

  用文火煮了一个多小时的烂糊面上桌了。鲜吗,当然鲜,番茄中的柠檬酸、苹果酸与食盐中和,味蕾上肯定会感受鲜味,更何况有肉丝帮衬,哪有不鲜之理?然而再三品味,品味再三,却丝毫没有品出当年冬夜喝到的烂糊面的那份满足感。我知道,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事过境迁,脱离了特定环境的这个元素,是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受的。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类想找回当年感受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太祖朱元璋刻意寻回天下第一美食“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事例了。

  那一年,天大旱,闹饥荒,赤地千里,饿殍横野。穷和尚朱元璋化缘无果,已三天未进食,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一大户人家门口。该户厨娘好心相救,瞒着主人将己带馊味的残羹剩饭、青菜与豆腐混在一起,煮成湯后让朱元璋吃了,救了他一命。此时朱元璋觉得这真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了,于是他问厨娘,这汤何名?厨娘笑道,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住了。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

  在吃惯了山珍海味之后,他想起了当年落难时的那道“美味佳肴”。于是吩咐御厨去做那道汤,可是任凭使足了手段,御厨做出的汤,朱皇帝总是说不象。最后还是找到了那位厨娘,才找回了当年的味道。

  这是故事的前半段。它的后半段才是最带喜剧性,最令百姓感到精彩和解气的一一

  朱元璋因此而宴请群臣,将一缸伴有酸胖气的泔脚汤扛上堂前,给每个大臣各端上一碗。朱元璋自己先喝了。当大臣们忍住恶心,屏住鼻息喝下一碗后,皇帝问大家,众爱卿此汤如何?群臣忙作揖称赞,好喝,好喝,于是朱皇帝爽了,说,既是好喝,那朕再赐每位一碗……几乎所有大臣都快晕倒,再也屏不住,直想吐了。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的味蕾也没出问题,深知这“珍珠翡翠白玉汤”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吃的。其实他也不是存心在捉弄人,用意很明确,就是要教育教育平日里过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生活的部下,一要不能忘本,二要毋忘世上还有喝这种汤的苦难百姓。从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上来看,说朱元璋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我们国家对后代的教育,也曾有过一些令我辈印象深刻且不能忘怀的举措。那是在六十年代,文革之前。

  一九六四年秋。那时我们刚进高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采用了“找感受”的方法。

  这就是“忆苦思甜”教育。

  忆什么苦?忆"解放前穷百姓吃的苦",思什么甜?思"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甜"。于是,校方请上了岁数的老工人来作报告,听老工人诉说解放前资本家如何如何的残酷剥削工人,解放后人民又过上了怎样的幸福生活……当然,说教归说教,至于效果如何,学生心里是怎样想的,是否能接受,只有天知道。

  听不听是由得你了,吃不吃可由不得你!这就是吃"忆苦思甜"饭。

  应着上面的那则故事,我惊奇于我们这些学生,高中学业未成就当上大臣了。

  校方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高一高二高三共六个班,同一天都参加了这个活动。

  教室里的扩音器已打开,教导主任孙文熙老师在广播里,用着比平时更严肃的口吻做着报告。讲了些什么,记不全了,但大致是口不离阶级与压迫,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冷眼观察周边的同学,都侧耳静听,闷声不响,是一种真正的严肃。平日里爱小声交谈嬉笑打闹的同学,现在都成了乖孩子。虽然当时我们年龄都不大,但历次的政治运动所扬起的尘埃已干扰到了我们,使我们过早的被催熟了。

  你不能不吃的“汤”被端上来了。这是一盆用砻糠做成的窝窝头,黄灿灿的。每位“大臣”都分到两个。

  班主任吴元良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先啃了起来。一口,二口,我注意到,这位可敬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生物老师似乎很享受地吃着这佳肴,起着很积极的表率作用。于是,所有的“大臣”们也纷纷啃了起来。说老实话,这窝头带点香气,也有点咸味,但毕竟是仅供包裹皮蛋的砻糠做的,粗糙的很,实在难以下咽。幸亏我那天事先有所准备,带了瓶水,才勉勉强强咽了下去。

  正当同学们拼尽全力地将这难吃的窝头应付下去,校方教导处的老师进我们教室巡视来了。这位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说这窝窝头好吃吗?我心里想,当然不好吃,这是实事求是,但是嘴巴里根本不敢说出来。不料竟有人轻松地回答说,很好吃啊。我心里暗骂他脑子坏脱了,想表现自己吗,竟说这么违心的话。其实,这个当口,沉默是金,说好吃与不好吃都不行。你想,说好吃吧,难道就能证明你有阶级感情吗?解放之前的人都在吃好吃的东西吗?那还有什么苦处可言?说不好吃吧,那你更要多吃点,才能拉近与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距离,来,再吃两个!

  那位巡视的老师幸好不是朱皇帝,否则他去关照食堂,再给高一(1)班送一盆来,那该怎么办?

  终于,苦尽甘来,学校发了些点心,记得好像是桃酥饼什么的,算是思甜,但这已勾不起什么食欲了,两个大糠团下肚打了底,真担心第二天的大解会出什么问题呢。

  这个故事还没完呢。

  下午第一节课课前,教室里的广播喇叭又响了,又是教导主任孙文熙老师的声音。这次他讲话的分贝几乎提高了百分之三、四十,而且非常严厉。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在学校的厕所里和操场边,发现了好多被弃的窝窝头,不知是哪个小子给偷偷扔的。那还了得?

  孙主任怒不可遏地说要追查是谁干的,坦白从宽,要涉事的学生必须主动到教导处来认错,并且大谈什么阶级感情,用了好多个“为什么”“为什么”,象做作文用的排比句似的。其中我牢牢记住了一个“为什么”。只听他用浓重的苏北口音发问道:"为什么人家看了《白毛女》会流眼泪?",其中把“人家”念成“伦嘎”,把“白毛女”念成“北毛侣”,“流眼泪”三个字更是念得抑扬顿挫,一字一板……相信我的同班同学过了这六十年,一定还会记得这个名句,因为这个事件后,许多同学都在模仿着这位脸上写满政治的、胖乎乎的老师这一口苏北乡音,并念诵着这句他所创造的经典语录……

  生活在当今的现实世界,找找当年的感受,体验一下当年的艰辛,总的来说这是积极向上的一件好事,应该予以肯定。愿我们的孙辈能逐渐了解我们这一辈的一些经历,使之转化为他们前进的一股动力吧。

张鸜先生其他文章
1)学游泳
2)超市买毛豆有感
3)从凑字数到惜墨如金
4)初涉易学
5)一位老三届的励志追梦录
6)将要游西栅,却不知西栅怎么念?
7)游乌镇访雅园,归来随笔抒感言
8)优秀纪录片《苏州河上的桥》观后感

附注:本文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Flyflywang
国内外旅游聚会;文化艺术与科技;少儿教育与活动;生活随笔与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