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地区,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是凉山州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场面较壮观、参与人数众多、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节日,先后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
千里凉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近年来,凉山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谋划布局“三大强州战略”,加快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奋力写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凉山加快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以“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持续擦亮“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名片,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美好蓝图、加快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凉山新图景提供坚实的文旅力量。
● 今年9月,《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公布。凉山州西昌市再次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排名第17位。
● 今年8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第六批天府旅游命名县”和“天府旅游特色县”名单的公示,凉山州会理市被命名为“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盐源县、冕宁县被命名为“天府旅游特色县”。
凉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是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凉山辖区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14个世居民族在此生生不息。到2023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61.11亿元。
用一句话概括凉山,那就是:一块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宝地。
凉山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横断山,大江大河纵贯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出产丰富。
西风雄关马蹄急、茶马古道红尘卷。随着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聚集,又向四面八方发散开来,越西、西昌、会理等一批古城镇在大小凉山沿线兴起。它们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在世界历史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泸山景区、“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螺髻山、“嫦娥奔月起飞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藏彝走廊众山之母”恰朗多吉神山等享誉世界的景区景点都在凉山。此外,千年古彝文、“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凉山彝族火把节、“人类母系社会文化活化石”“泸沽湖摩梭家园”等,展现出凉山独特的文化底蕴。
1935年5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在彝海歃血结盟。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凉山是山水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的富集地,资源保存得比较好,这种原生态变成了“原美”,是中国西南动植物基因库,环游山水间,处处皆有美景,地地都有人文,值得细细体验和品味。所到之处,停留驻足,心旷神怡。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凉山资源优势突出,一地阳光一地春,尽管岁月更迭,四季交替,但唯有这里春天栖息、夏不热冬不冷,全年300多天的日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凉山是一个好地方,秉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做精做强文旅康养产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凉山的梦想是:真正建成一个“处处皆风景,处处可旅游”“到处是景区、遍地是游客”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凉山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着力政策引导,增进信心。坚持加强联动协调,构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增强政策时效性、精准性,激发了各类旅游经营主体活力,也让人民群众出游更安心,消费有底气。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核心、项目为支撑、整合资源为抓手,印发《凉山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统筹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的实施意见》,目标明确、方向清晰、重点突出,为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以超常之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文旅资源大州向文旅强州转变。
在2023年6月21日召开的州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培育“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全域全时旅游品牌,奋力开创“文旅强州”建设新局面。
凉山州委、州政府印发的《关于统筹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塑造“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特色品牌,发挥“夏季清凉、冬季暖阳”禀赋优势,实施品牌、服务、宣传提升行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全域全时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在新一轮文旅发展中,凉山绝不能落后,也不允许落后。”2023年11月17日召开的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凉山充分利用发挥地方立法对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与此同时,凉山坚定落实省委关于“做好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部署安排,谋划推动了文旅强州战略,实施文旅资源普查、精品线路打造提升、文旅服务补短等十大行动,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高水平编制文旅工作规划,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全州文旅接待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完善以文旅产业为先导的“4+6”现代服务业体系,即: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电商信息、人力资源、特色餐饮、运动康养、会议会展、科技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每年落实1.3亿元文化旅游产业事业发展扶持奖补资金。
如今,凉山已打造建成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首期、改造提升大石板古村,首次举办大凉山烧烤节等新景点新场景。通过对旅游景区进行优化布局,将分散多元的景点串珠成链、并链成片,凉山实现了全域一体化发展,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通过实施“文旅强州战略”,凉山州紧紧围绕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以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等为主体的“4+6”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打造“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文旅品牌,积极发展全域全时旅游,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彝族火把月、大凉山戏剧节、“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西昌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精彩纷呈,凉山文旅持续火热。
今年上半年,凉山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6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如今,人们选择旅游的方向逐渐从“名川大山”“文物古迹”向“康养旅游”“人间烟火”转变。凉山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温度的好客氛围,成为游客乐于追寻的“别处生活”。
“走,去凉山赏蓝花楹的浪漫、登高观索玛花云海、品当地一月一水果、寻夏季清凉之地,晒冬日暖阳……”如今的凉山,成了游客的浪漫休假之选。自常态化举办“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后,带动了商超、酒店、餐饮、文旅等实体商家的人气,形成了消费新浪潮。
国庆假期,凉山州共接待游客390.7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旅游总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19.24%。其中,全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9.68万人次,同比增长31.9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凉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全州特色资源,做深“文旅+”“+文旅”文章,实现文旅、农旅、红旅、绿旅、体旅等“融合”,深度挖掘资源价值,着力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旅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实现凉山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让“诗”和“远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州第九次党代会、州十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把“打造全省文艺副中心”写进了报告,科学确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建设民族地区文化强州”“争创全省文艺副中心”的号角。凉山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这里文风蔚然、佳作频出。凉山是文艺之花盛开的沃土,正加快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央视春晚凉山分会场、总台央视中秋晚会惊艳神州,电视剧《彝海结盟》《索玛花开》分获“飞天”奖和“突出贡献”奖,民族歌剧《彝红》盛名不衰,《情深谊长》等3支舞蹈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民族歌剧《听见索玛》、歌曲《阿普》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学作品《春度龙岗》获得“青稞文学”奖,歌曲《小花》《不如见一面》冲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卡莎莎》等6首歌曲在四川省首届原唱歌曲大赛中脱颖而出。
这里节庆缤纷、美食荟萃。以节会聚人气,以活动促振兴。周周免费交响乐惠民音乐会、大凉山冬季暖阳文旅季、大凉山夏日清凉文旅季、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大凉山戏剧节重要活动……林林总总的文艺活动,让凉山一年四季的夜晚不再“黑暗”,让凉山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焕发出“夜晚经济”活力。
《彝红》《听见索玛》《生在火塘边》《山岗上的歌与舞》等文艺精品常态化演出。探索将《祝酒歌》《红披毡》《快乐的诺苏》等凉山经典音乐舞蹈作品融入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打造出常态化、综合性的大型演出和若干中小型演出,培育凉山文旅演艺品牌。
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变化、讴歌人民创造,具有凉山风格、凉山气派的精品力作,推动凉山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有一大批民族特色品牌和文化主题餐厅,开启了一场场美食与文化的探寻之旅。
这里传承有序,历史再现。扶持培育彝绣、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彝族服饰、会理绿陶等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一批非遗项目,发展壮大一批“‘非遗’+文创+旅游”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具有凉山特色的“非遗”活化体验路径,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地标,绽放大凉山多元民族文化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建昌古城、唐园等重点项目提质增效,让历史“活起来”了。
下一步,凉山将充分挖掘“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丰富内涵,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先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挖掘利用文旅资源,全力打造“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精品线路,不断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等短板,持续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培育多种艺术形式,推出更多民族文艺精品。
将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戏剧+旅游、音乐+旅游、电影+旅游,打造农文旅、文商旅体新场景,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促进文旅活动消费。
常态化举办好“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和“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两大特色品牌文旅系列活动,拉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力争到2026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达900亿元,带动服务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持续提升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记者 张崇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