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热”的背后,摄影才是顶流

文化   2024-10-23 17: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太和殿雪景, 202312月 余宁川

[摘要]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形态的不断更新,为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传统文物摄影与新传播环境下文物影像制作的差异,指出了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等新特征对博物馆文物摄影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转变工作理念,改变创作风格提升文物摄影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成为当下文物摄影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探讨与分析故宫博物院长期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力求为我国博物馆行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博物馆文化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 文物摄影 故宫 文物 数字影像


新传播生态中的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

文/余宁川


引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当代文化传播生态呈现多元化,博物馆作为其中重要媒介,其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在不断地演变与拓展。其中,数字技术发展是博物馆工作转变的关键条件之一,由此产生的新媒体样式与影像技术使得博物馆信息生产与传播形态得到更新。例如,文物信息生产和传播成本降低使博物馆从“精英式的物证教育机构”向“大众式的信息获取平台”转化。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2年最新定义指出:“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该定义强调了博物馆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属性。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物证教育”场所,而是集研究、教育、娱乐和社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种转变要求博物馆从业人员必须提升工作理念与创新思维,通过更新工作方式与提供多样化服务来适应当代传播生态,以满足社会大众参与文化传播和知识共享的需求。


文物摄影作为博物馆信息建设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等为主要特质的传播生态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传统文物摄影无法应对新时代需求,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改变创作理念和风格,提升文物摄影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就成为当前博物馆文物摄影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故本文将以“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为例,深入探讨当代文物摄影工作的创新策略。主题包括“新媒体”对文物摄影工作的影响、新技术如何增强文物展示吸引力和互动性、如何提升摄影创作理念,传达文物文化内涵。全文旨在为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并最终促进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


全景故宫 系统页面截图


全景故宫 系统页面截图


一、文物影像传播路径多元化

数字技术使得“万物互联”,拓宽了文物影像传播场域,提供了多元化传播路径。在过去,博物馆文物摄影受限于影像技术和业务经费的双重制约,主要围绕专业画册书籍出版、展览和研究项目开展工作,纸质书籍出版成为影像传播主要途径,每个项目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能完成。且由于书籍专业性较强且售价高昂,往往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受众群体较小,主要集中于学术界和文物藏家。这一时期的文物摄影工作反映了当时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机构,而非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平台。这一时期的文物影像并不以追求广泛的公众影响力为目标,虽然文物影像的传播范围有所限制,但却以其极高的影像质量和专业性为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为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续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华殿,2022 年 余宁川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获取文物影像方式更加便捷,文物影像的传播渠道也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变得更加多元化,博物馆的官方微博微信成为文物影像的主要大众传播平台,优秀的文物摄影作品能够以低成本快速地吸引更多大众关注。新媒体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点点滴滴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通过各种转发、点赞、评论、分享、关注等互动,不断产生广泛且复杂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作为向公众提供知识的核心物证教育机构,博物馆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利用好各种新的信息发布平台,有效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推广知识内容,进一步发挥其社会价值,这已经是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早在2010年,故宫博物院就积极顺应发展,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但其早期运营与官方网站思路相同,以单向信息发布文物图文消息和院内动态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采编团队经验的积累,故宫博物院及时对官微传播策略进行调整,发挥自有影像资源库和影像团队的优势,由以文物图文为主的思路转变为受众更广的故宫建筑美图为主,并将信息的单向发布思路转变为受众需要的互动思路,紧跟“冬雪”“春花”等网络热点及时调整发布内容。在早期实践中,每次“故宫美图”专题的发布都能达到官微粉丝增长1万人/天的成绩,截至2024年8月故宫官方微信粉丝1738万,微博粉丝1031万。


尽管各种创新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影像依旧是博物馆成本最低、时效最快、可持续性最强、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发布方式。精心制作的文物摄影作品、视频片、小程序、AR/VR沉浸式体验等,不仅能迅速地抓住大众注意力,更能协助博物馆达成预期的传播目标,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文物影像生产方式更新

新传播生态包围下,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在紧跟时代发展,各种数字化传播手段方式逐日递增,提升视觉传播力成为文物保护与传播大众化的重要策略。摄影是文物影像生产的基础工具,其创作方法和理念需要随之做出改变。

太和殿,2022 年 余宁川

首先,突出摄影图像视觉凝聚力,即如何在有限屏幕空间和短暂注意力当中迅速形成视觉兴趣点与中心力,用于抓住观众眼球。这就要求摄影工作者在保证影像细节真实性前提下,更加注重画面构图的冲击力和视觉的吸引力。以故宫建筑群拍摄为例,摄影师应具备基础古建筑审美基础,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突出故宫特色。例如注重色彩配比与和谐,营造简洁且赋予艺术性的构图,角度新颖,光影细腻而突出,通过“艺术化”文物影像,使得在互联网中传播的文物摄影作品具有更强的“易读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受众理解影像与文物内核的时间成本。


其次,提升新媒体平台中文物影像更新效率。为保证用户的持续关注,故宫微博新媒体运营团队策划推出“紫禁城物候”“爱上紫禁城”“每日故宫”等长期专题。故宫摄影师会以此为据进行有计划创作,通过编辑和摄影师的共同努力文物影像现已能保证日更。这得益于所使用的索尼相机在AI智能芯片先进的自动对焦系统加持下,拍摄效率大幅提升。在突发性任务中,我们进一步发挥数字影像工作流程效率上的优势,能够以小时为频率发布影像,例如每年的网络话题#紫禁城初雪#,上午9点前官微即会发出影像,当日更新雪景超30张以上,及时满足了网友的实时赏雪需求,每年故宫初雪均可冲上微博热搜前三,为故宫带来巨大的流量,官微实现爆发式涨粉。


最后,增强文物影像生产中与受众的交互性。在保证文物影像互联网直接发布注重传播广度的同时,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工作者会利用故宫海量文物影像资源的优势开发适合用户深度学习的数字产品,其中有古建专题的“全景故宫”“紫禁城365”,以文物为专题的“每日故宫”“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项目。


数字文物库 系统页面截图

故宫名画记 系统页面截图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为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的文物影像数据库,现已上线文物高清影像超10万张,并以每年超2万张的速度持续更新,不仅能欣赏故宫在展文物高清大图,还能看文物全貌、观细节,查看关联文物,有效弥补了实地参观留下的遗憾,为观众欣赏、研究故宫馆藏资源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利用故宫馆藏资源数据的效率。“全景故宫”以全景影像采集、展示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影像的古建信息聚合平台,大众可以利用数字虚拟方式直观感受故宫古建筑之美,实现了“云游故宫”。目前共计采集故宫古建筑417处,上线全景点位1200个,完成了故宫开放区域的全覆盖,并上线中、英、法、西四个语种,现年均访问量超3000万次。“故宫名画记”是以文物超高精采集、展示技术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研究平台,实现了故宫藏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超高清影像和相关学术资源的聚合。平台现已实现250dpi的影像展示精度和单个文件超3亿像素的在线零等待浏览和无级缩放,观众可通过互联网对原画从全貌到细节进行流畅的全方位自由欣赏。名画中的知识点运用数字富媒体技术加以诠释,还提供详细文物介绍和相关学术论文下载,让观众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知识学习,全方位实现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从而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直观的印象。项目现已上线文物1100件,相关学术信息超30000条。通过以上交互平台开发工作,故宫文物影像在大众化接受层面实现了更强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播价值。


三、持续提升文物摄影技术水平

新传播语境具备技术发展的动态性,这便要求文物影像需以更多方式用于展示和利用,因此以摄影为主要手段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工作会不断遭遇新挑战。当下,电子产品终端浏览方式对影像精度的要求已远远超出纸媒时代。在传统印刷时代受限于书籍幅面和印刷设备的输出精度,文物影像基本不会超原大印刷,平面类文物按300dpi进行采集即可,立体类文物单张影像超60M即可,但随着文物影像展示的主要载体由纸张变为显示屏幕后,对文物影像进行缩放查看已经是日常操作,因此文物影像质量要求就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最新的全画幅数字相机已可以满足部分文物摄影工作所需,特别是可以低成本地解决平面类藏品的“采集精度控制”和立体类藏品的“景深控制”两个日常工作中的难点。

大幅面平面藏品拍摄系统 , 2023 年 5 月 余宁川

平面类藏品影像的细节精度主要靠提升采集精度即可,对于小幅面平面文物使用专用艺术品专用非接触式扫描仪进行影像采集,但市面现有设备最大采集幅面只能达到120×250cm。我们为实现中大幅面平面类藏品的高精影像采集,使用天花电动导轨和数字微单相机与条形闪光灯搭建起一套专用的影像采集系统。经过不断尝试与升级后,现影像采集设备已更新为索尼 A7R5+FE PZ 28-135mm F4 G OSS 电动变焦镜头组合,相较于之前使用的中画幅相机+定焦镜头的组合虽然单张采集精度有所下降,但系统易用性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使用中画幅相机时,调整拍摄幅面必须将相机移出文物范围再爬梯更换镜头,且空白的画面边缘存在大量浪费的像素。更换电动变焦镜头后可以便捷进行采集分辨率和拍摄幅面的调整,在保证拍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已实现单件文物最大采集幅面达2.4m×6m,单张文物影像精度超90亿像素。而像素转换多重拍摄功能也为此提供了便利。


索尼 A7R5+FE PZ 28-135mm F4 G OSS

在文物拍摄中,通常会使用中长焦镜头,如遇文物体积较小和拍摄文物细节局部,则需使用长焦微距镜头。这些拍摄方式景深较小,在印刷品上由于放大倍率有限,景深不足的问题并不突出。然而在电子阅读时代,屏幕影像缩放已是常规操作,影像景深不足问题凸显。早期只能使用手动调整焦点进行多张拍摄,然后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景深堆叠,合成“超景深影像”。但这种方法操作十分繁琐,且不能确保百分之百成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近年来,中画幅相机开始陆续推出了景深包围拍摄模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由于设备价格高昂,很难在博物馆界广泛应用。随着带有景深包围功能的全画幅相机的上市,特别是6100万像素的索尼 A7R5,使“超级景深影像”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成为可能,有效地解决了文物摄影行业的这一长期痛点。


德化观音坐像,2011年 余宁川


乾隆御题“商山四皓”青玉山子,2015 年 余宁川


亚囗方罍,2021 年 余宁川

亚囗方罍(局部),2021 年 余宁川


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紧随技术发展不断引进最新的影像采集技术,不仅提高了文物影像的质量和精度,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它使得博物馆能够以更高的标准记录和展示文物,同时满足了数字时代观众对于文物影像大数量、高清晰度、高细节的需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新传播生态为博物馆摄影提供了新的“陈列空间”和“信息发布渠道”,也为源源不断产出的各类影像提供了生存空间。大众在碎片式图像为主的视觉娱乐中,对文物摄影的审美与认知容易停留在浅表,面对国家瑰宝、历史遗存,甚至会出现认知偏离,阻碍着文物知识的健康传播与优秀文化传承。这些热点问题都应纳入当下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范畴,因此,唯有文物摄影工作者在题材、叙事、技术与艺术手段上不断提升与突破,文物摄影事业才能以更严谨、科学又不失创新性的生存姿态去面对当下传播境遇带来的积极影响与生存挑战,体现出文物摄影在推动博物馆文化发展中的基础功能与价值,呈现出摄影图像在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历史当中的科学价值与艺术魅力,充分发挥文物摄影的社会功能与审美意义。


余宁川,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摄影组组长、副研究馆员,中国文物摄影学会秘书长。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4年10月刊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购买2024年10期杂志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预定全年杂志

    邀您云观展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摄影杂志
    《中国摄影》杂志官方账号。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内高端摄影刊物,创刊于1957年。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类期刊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权威性,深受中国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所推崇,是中国摄影传媒行业的领军者和风向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