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鹏奕|每个人都是荒凉的孤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纪念碑

文化   2024-11-06 17:26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2024年8月,影像艺术家蒋鹏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书《草尾》,以纪实性影像和小说文本来回溯对故乡的情感与记忆,在虚实之间传递自己作为离乡者对个体命运与成长环境、时代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洞察与反思。2024年9月22日至11月7日,蒋鹏奕在香格纳画廊(北京)推出自己的第15次个展“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展示了他最新的观念性影像作品,在延续其基于摄影材料的实验影像创作方法的同时,还探索摄影与雕塑两种媒介的边界和融合,以回应自身对时间和生命的哲思。2011年以来,我们曾多次介绍过蒋鹏奕的不同系列影像作品,《中国摄影》2024年第11期“个案研究”栏目以蒋鹏奕的新书和新展为契机展现其近20年来纪实与观念并行的影像创作之路。本刊邀请了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副总监曾里程撰文回顾和剖析了蒋鹏奕近20年来的创作历程。我们还邀请了《草尾》一书的文字编辑王秋实介绍蒋鹏奕的新书和新展,并以访谈的形式追问这两个作品不同呈现方式的因由,以及艺术家保持创作热情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两篇文章和蒋鹏奕不同时期影像作品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蒋鹏奕看似自然随机的影像实验背后,将不可见的精神力量转为可视图像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美学的缜密布局。(王秋实的文章将在近期公众号文章中推出,敬请期待。)

——编者



[摘要] 作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蒋鹏奕的作品主要以摄影、录像为媒介,通过制造超现实的景观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呈现出个体生命的内外障碍与疑惑。纵观其过往将近20年的艺术历程,蒋鹏奕的创作可分为三条交织的主线:生命与情感的时间烙印、毁灭与重生的视觉寓言、自然与社会变迁的黑白镜像。艺术家历时三年创作的全新力作《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和《消尽与重生》进一步探讨了个体存在、社会现实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时间和意识的深度思考,标志着他在艺术实践上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蒋鹏奕 当代摄影 实验影像 生命体验


作为中国当代影像领域的重要艺术家之一,蒋鹏奕一直致力于突破摄影的本质与边界,其作品以观念性的创作手法和基于摄影材料本身的不懈实验为人熟知。从2006年发表第一个系列作品以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敏锐感知与洞察反思,以及如何正视现实中不可见之物,贯穿了蒋鹏奕过往近20年观念与纪实并行发展的创作之路。


“草尾”系列,根之卷,2003年6月 蒋鹏奕


“草尾”系列,茎之卷,川逝,2023年 蒋鹏奕


这种对生命体验的高度敏感,其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艺术家的童年时代。这一切还要从湖南沅江,洞庭湖南岸一个名为草尾的小镇说起。1970年代末的一个夏日,蒋鹏奕出生在草尾河边上,这里每天都有客船和渔船进出港,悠长的汽笛声,如同命运的低语,从那时起便在他的耳畔回响,至今依然萦绕心头。幼时的蒋鹏奕,仿佛一株野草被放任在乡间野蛮生长,猪成了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直到七岁重回父母身边,他才真正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曲折的成长经历雕琢出其细腻而坚韧的内心世界,而与这段生活有关的记忆和情感,亦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隽永深沉,滋养着他对生命和光影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常言道,不善言辞的人往往藏有意想不到的才能与智慧。蒋鹏奕与摄影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小学时期母亲的朋友带着一台海鸥双反相机到家做客,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样精密有趣的“大玩具”。蒋鹏奕对摄影机器的爱不释手被母亲朋友看在眼里,不久后作为礼物送来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更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摄影之门。1990年代中期,蒋鹏奕告别宁静的湖南小镇,来到北京这座繁忙的都市求学,毕业后先后成为平面设计师和建筑摄影师。林立的摩天大楼,飞速发展的城市面貌,不断激发着他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促使他在2005年正式投身到当代艺术的创作。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由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时代环境共同编织而成,个体的存在就如同一块原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呈现出独特而难以名状的光泽。“我始终对被侵蚀过的自我保持怀疑。”这句话成为蒋鹏奕艺术创作的核心信条,在过去将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超过20个令人惊叹的影像系列,不断质疑、反抗、打破已知的经验与规则,这些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个人的内心活动,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光影。纵观蒋鹏奕的艺术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命与情感、毁灭与重生、自然与社会这三条交织的线索,它们如同三股细流,共同汇聚成一条探索人类生命意志的大河。


幽暗之爱 37H50′25″,2013年 蒋鹏奕


亲密No.11,2014年 蒋鹏奕


预见No.16,2017-2018年 蒋鹏奕


太阳!太阳!No.5 2018 蒋鹏奕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生命与情感的时间烙印。从2013年起,蒋鹏奕开始了一场自我对摄影本质的革新实验。他摒弃传统的相机镜头,将日常生活中不可言喻的切身感受,以直接、原始的方式投射到对光线极为敏感的摄影胶片之上,仿佛在时间的画布上进行一场充满开放性的绘画。例如在《幽暗之爱》(2013),一双双萤火虫在底片上烙下转瞬即逝却璀璨夺目的飞行轨迹,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动人;而《亲密》(2014)则通过荧光纸与感光胶片之间的相互试探,显影出人际关系中微妙的情感影响。在《太阳!太阳!》(2018-2020)中,艺术家让炽热的阳光直接灼烧底片,见证着生命能量与自然力量的激烈对话;而在《预见》(2017-2018)中,蔬菜瓜果等有机物被置于感光材料之上,回到黑暗中缓慢腐败发酵,静待生成出人意料的形状和肌理。


“万物归尘”系列,2006年 蒋鹏奕


不被注册的城市No.2,2008年 蒋鹏奕


自有之物No.7,2012年 蒋鹏奕


平复帖No.5,2015年 蒋鹏奕


第二条线索是关于毁灭与重生的视觉寓言。早在蒋鹏奕创作生涯的开端,有关毁灭与重生的意象便如影随形,如一条暗涌缓缓流淌贯穿始终。无论是早期作品《万物归尘》(2006-2007)和《不被注册的城市》(2008-2010)中通过数码加工转化为废墟杂物的城市建筑,《自有之物》(2012)里发着幽幽荧光的华丽吊灯及其坠落后的一地残像,还是《平复帖》(2015)和《义务》(2015-2016)里经过激烈处理后爆发绚丽色彩的老旧宝丽来,以及《导体》(2018)中从二维平面“显灵”到三维空间“受难”的颇具宗教感的图像,艺术家试图以虚幻的视觉图像再现世间万物的消逝与轮回,使来自生命内部和外部世界的难以名状而又真实存在的力量变得可见。如何将毁灭转化为重生的契机,让观者在废墟中看到希望的光芒?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叩问生命的本质,探索人性的深度。


止相之时No.1,2013年 蒋鹏奕


给予No.8,2016年 蒋鹏奕


砾石谅解了大海No.8,2020年 蒋鹏奕


第三条线索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变迁的黑白镜像。与针对摄影材料本身的观念实验并行,纪实性摄影一直是蒋鹏奕坚持的视觉训练。他用脚步丈量世界,以影调复杂细腻的黑白照片,记录我们星球亘古以来长期演变的自然景观,呈现其静谧的永恒之美。从《止相之时》(2013)中北方水库的冬日奇观,到《给予》(2014-2016)中跨越南北半球的壮丽瀑布,再到《砾石谅解了大海》(2020)中连绵辽阔的敦煌黑戈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超越人类文明尺度的自然之力,更暗示了某种宏大且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同时,蒋鹏奕的镜头也始终关注着社会人文的变迁。他最新的双屏影像装置《草尾》(2024),以20年的拍摄跨度,由大量独白字幕、静帧照片和纪录影像构建出交错的叙事时空,透过对家乡的深情凝视,以此传达一个离乡者对身份认同、社会现况的内省。


这种多线交替进行的创作特点,更在蒋鹏奕历时三年的全新力作中推向极致,以更为深入的姿态探讨着个体存在、社会现实与自然景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2024年的9月至11月,香格纳画廊(北京)推出了艺术家的最新个展。作为画廊北京空间升级后的首场艺术家个展,本次展览呈现了蒋鹏奕的最新两大系列作品。



蒋鹏奕个展“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展览标题来源于同名新作《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2023-2024),艺术家巧妙利用化学反应制造了一系列奇异的图像:似人形的雕塑被置于广袤无垠的荒原背景之上,如同一座座矗立在时间长河中的丰碑,既庄严肃穆,同时透露着一种难以名状的脆弱,诉说着人类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坚韧。


这些仿佛经过炼金术般处理的“物”,是蒋鹏奕将现成或自制的铜质铸像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历经长时间的消溶、剥落、沉淀、结晶、再生长的结果。化学元素间的分离与重组,不可见的掠夺与侵占,这一漫长的物质蜕变过程,不仅喻示着个体在时代大环境下宿命般不可抵御的影响变化,更象征着传统文化符号意义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审视。其背后无边的荒原拍摄于敦煌附近无人区的黑戈壁,这片曾是远古海洋的土地上沧桑而神秘的地貌,首度出现在作品《砾石谅解了大海》里,在此次新作中则被提炼为更抽象的自然景观,作为“纪念碑”的背景暗示着个体面对历史变迁的孤寂和渺小。


扶摇之壮,2023-2024年 蒋鹏奕


清静而染,2023-2024年 蒋鹏奕


蒋鹏奕在该系列后期创作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感性的表达。他将拍摄对象转向自己捏制的人形铜丝骨架,与浸泡在化学溶液中持续向外膨胀扩张的铸像不同,这些精心制作的人形雕塑被抽干水分,表面的银质结晶因此成为紧紧包裹其骨架的“皮肤”,展现年迈经历丰富的形态,仿佛是生命年轮的具象化。同时艺术家采用低角度拍摄,赋予作品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每个人都是荒凉的孤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纪念碑。”


展览中的另一组新作《消尽与重生》(2023-2024)可被视为《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的前传:延续了《预见》(2017-2018) 中有机物直接置于感光材料上进行的腐蚀发酵,黑白胶片被艺术家继续征用为“试验田”,自2022年开始展开多种化学原料的反应实验,当中偶然加入的铜因此激发出展览核心系列的诞生;然而这些无机物反应留下的遗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持续缓慢生长,最终展现出一种近乎宇宙般的壮丽景象。


正如蒋鹏奕所言,“呈现细微之物,我看作是人类个体内心复杂细腻浩渺的一种象征。”通过精湛的微距摄影技术,他将这些微量反应放大成令人屏息的视觉盛宴,当中的图像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维度,仿佛是对存在本身的冥想,进一步探讨文明变迁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文化、时代记忆对“人”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消尽与重生No. 3(局部),2023-2024年 蒋鹏奕


消尽与重生No. 16,2023-2024年 蒋鹏奕


最新的两个系列可视为蒋鹏奕长期艺术探索的一次重要突破,既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实验精神,又在创作理念和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从早期的《万物归尘》和《不被注册的城市》,再到《幽暗之爱》和《亲密》,以及与新作有着直接关联的《预见》和《砾石谅解了大海》,蒋鹏奕始终关注光与物质的互动,以及时间在影像形成过程中的角色,以此创造出种种壮阔深邃且富有诗意的图像。这种不依赖相机,强调物质之间直接对话的手法,在新作中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复杂的发展。艺术家在《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中创造出极具象征性的“雕塑”形象,而在《消尽与重生》中则呈现出绚丽的微观世界景观,它们既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同时又包含大量不可预测的因素,正是这种张力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生命质感。这些作品不再仅仅关于摄影,而是关于存在、时间和意识本身的视觉沉思,让每位观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作者简介


曾里程,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副总监,硕士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艺术博物馆与画廊研究专业。


蒋鹏奕: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

Jiang Pengyi: The Monument Bestowed

by Desolation to Solitude


 展期

2024/09/22 – 10/27(延期至11月7日


 开放时间

周二 – 周日 11:00 – 18:00


 地点

香格纳画廊(北京)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购买2024年11期杂志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预定全年杂志



    邀您云观展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摄影杂志
    《中国摄影》杂志官方账号。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内高端摄影刊物,创刊于1957年。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类期刊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权威性,深受中国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所推崇,是中国摄影传媒行业的领军者和风向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