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杂志里
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专题 |以影逐梦 :新中国的摄影叙事
自新中国成立之始,摄影便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构建国家与民族形象、对外宣传与新闻报道以及实现文化动员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专题围绕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初期发展而展开,其中南方报业从1949年至今的历史影像为我们梳理新中国摄影的图式与题材演变提供了历时性的参考坐标,4篇不同主题的研究文章则着力解析新中国摄影如何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创作风格。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希望通过重新深读、研究我们的摄影遗产,并思考其背后的文化走向,为摄影在新时代的嬗变做好准备。
唤醒记忆:“南方报业”1949-2024
文/王景春
新中国初期经典摄影作品与国家形象建构
文/甘险峰、靳睿
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的摄影事业蓬勃发展,摄影艺术创作迎来空前繁荣。一大批摄影作品以其生动、独特且富有张力的视觉呈现形式,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参与了国家形象建构。人民民主、爱好和平的政治形象,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经济形象,服务大众、百花齐放的文化形象,移风易俗、朝气蓬勃的社会形象等新中国初期的国家形象,通过中外摄影家创作的经典摄影作品,得到了较为立体的表达与相对完美的诠释。这些经典摄影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图景,折射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摄影审美观念。
新中国 1959:摄影作为国家事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文/李森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在新闻机构、专业学会、摄影展览、产业基础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新中国的摄影事业形成了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高峰。本文以相关文献和数据为基础对这一节点进行回顾,梳理其中潮起、峰值和回落的各方面因素,并以此探讨这一峰值现象的历史价值和对后世的启示。
新中国初期摄影的视觉转译与媒介互鉴
文/郭峙含
新中国成立以来,摄影逐渐摆脱了文人气息,转而用纪实的目光来建构大众化的视觉经验,此种观看的新经验常被绘画所借鉴,并通过特定的视觉转译建立新的观看秩序。在新中国初期的绘画创作中,摄影常常被视为观看的“中介”,或通过照片提供的素材建构真实的场景;或作为彰显生活新风、新技术的视觉载体,在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过程中,为绘画提供新的观看经验;同时,随着摄影与绘画、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互构与融通,不仅摄影的媒介意识得到了强化,也让该时期的视觉艺术创作具有了明显的跨媒介特征。
从革命语境到现代范式:新中国摄影创作变迁
文/陈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摄影一直是塑造社会记忆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从早期左翼艺术为革命影像带来的创作基础,到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与现代化建设所发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本文通过历史梳理、文献分析及档案研究,显示出新中国如何通过机构的设置、文艺方针的制定以及媒介之间的交流推动和型塑社会主义摄影事业的发展,并讨论这一时期多层次的摄影方法论对中国视觉文化的持久影响。
【现 场】
影像之海的浪尖
2024“尼康杯”青年摄影大展
文/陈震
2024“尼康杯”青年摄影大展由《中国摄影》杂志社联合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本次影展分为社会组与高校组,每组设置入展作品50件。在人工智能(AI)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技术应用愈发成熟的背景之下,摄影奖项的设立与评选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有关美学标准、摄影的边界、摄影与数字图像的关系等话题的讨论与碰撞。不可否认,摄影在整个社会的应用层面极为广阔与多元,而“尼康杯”青年摄影大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平时交流并不频繁的两个群体的作品并置于同一平台中展示、竞技,让更多影像文化丛得以交流、显现。
【影 廊】
如流水一样
摄影/邹拥军 文/海杰
“更年期”似乎并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它甚至是被有意隐匿的,不会被归于病症,也不像抑郁症、自闭症等病症受到社会的集中注视。这个由于特定年龄施加于女性生理和心理之上的命名,一度变成形容词,用来表达对于女性反复无常的性格外在的厌弃。摄影师邹拥军把自己作为案例,围绕女性更年期的话题展开创作。
长安诗译考
摄影并文/董钧
摄影师董钧使用最古老和笨拙的超大画幅针孔相机与昔日的古人隔空对话,在幽暗而寂静的暗室里透过光与影,与今天的现世念白。
【论 谈】
新传播生态中的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
文/余宁川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形态的不断更新,为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传统文物摄影与新传播环境下文物影像制作的差异,指出了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等新特征对博物馆文物摄影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转变工作理念,改变创作风格提升文物摄影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成为当下文物摄影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探讨与分析故宫博物院长期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力求为我国博物馆行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博物馆文化事业的进步。
【器材与技术】
后发之势
近十年国产摄影镜头发展概览
文/陆彦韬
在数码时代,单反相机向无反相机转型的大趋势给影像器材市场带来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众多中国影像科技公司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风向,在多项创新科技的辅助之下,开启了国产摄影镜头的研发之路。多种规格和用途的国产镜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品质,在影像器材市场上崭露头角,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本文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国产摄影镜头为研究目标,梳理了其历史沿革及时代契机,并从技术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各个品牌的发展状况。
赛场之外的赛场
摄影并文/赵彤杰
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摄影师,赵彤杰有幸参与了2024巴黎奥运会的拍摄工作。他使用佳能EOS 无反相机系统主要负责拍摄的项目包括开幕式、马术三项赛越野赛、男女高尔夫比赛以及网球比赛。他在与全世界媒体同行的并肩战斗中,体会到媒体的比拼是比赛场地之外的第二赛场。
画质与速度兼得的平衡之道
佳能 EOS R5 Mark Ⅱ试用体验
摄影并文/吴迎辉
很多摄影爱好者现在把佳能EOS R5 Mark Ⅱ亲切地称为“水桶机”,表达的意思是它是一台没有明显短板的新一代主力相机。它的4500万像素可满足主流媒体平台对画质的要求,聪明、灵敏且快速的自动对焦系统,30张/秒的高速连拍,再加上出众的视频性能,在未来数年内都将符合佳能影像系统对于画质与速度兼得的平衡之道。
☟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预定全年杂志
☟
邀您云观展
精彩文章回顾
陈静 | 理性与偏见——人工智能作为过程的图像生成机制
陈秋实 | 去影留图——数字语境下图像与摄影的新存在论
王鹏飞 | 合成视觉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物的存在
空间智能:有关新质摄影一代的思考和追问
为了悠远的绝响 | 读《云冈大画幅》有感
一位新锐影像艺术家的中学摄影课
俯下身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儿童与摄影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观察
当摄影嵌入一座古都的肌理
世界环境日|自然之态,荒野之美
关于何为“色”的摄影式发问与解答
罗伯特·卡明:不与艺术史决裂的观念
林叶:摄影与后现代城市生活
还原“中国学习摄影第一人”林鍼
汪泽坤:无眠
何博:送流水
看城市,看什么?
2024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孙旻焱:夜·丰台
蛊师:被复制的统一表情
2024年度TIPA大奖揭晓
八十年代大学生 | 封印在时光里的青春影像
一只昆虫远比一颗恒星要复杂得多
李季:扫描一棵树,重现一个时间片段
视频导读丨2024年9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8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7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6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5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4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2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1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