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1 月 11 日,
广州各界人民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 赵慕志、周方旸唤醒记忆:“南方报业” 1949-2024
文/王景春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南方报业”与广东摄影的发展之间一直保持着深厚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的视觉呈现上,也体现在摄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通过梳理“南方报业”留下的影像资料,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早期广东新闻摄影所保留下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摄影风格与创作手法背后的文化脉络。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南方报业”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摄影报道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进一步以“新媒体”试图实现融合报道的实践与创新,激活历史影像在新时代的内涵。
[关键词] 新中国 广东摄影 新闻摄影 南方报业 多媒体
一、 地区摄影的历史基因
广东的摄影历史由来已久,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在法国正式公布两个月之后,英文周报《广州报》就对此事做了报道。1844年摄影术传入中国,法国外交官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在澳门、广州拍摄了一系列银版作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同在1844年,世称“中国照相机之父”的中国摄影实验先行者邹伯奇(广东南海人)开始拍摄影像。广东的黎芳(阿芳)拍摄了大量晚清影像,成为“19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可以说,中国摄影发轫于广东,广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摄影中心,后“北上”辐射至全国。
抗战时期,广东中山的郑景康,作为摄影界代表出席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郑景康是《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的第四个儿子,他曾将多年来的创作方法经验概括为六个字,就是“看到、想到、拿到”。郑景康强调作品要达到“物我一致”的高度,准确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写物之意”,表现出作者的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感情,即“写我之情”。他的基本拍摄方法是“抓拍”,反映“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深入现场,抓住动态。毛主席在延安就曾称赞他的摄影作品“能抓住动态”。他是中国摄影事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创办《晋察冀画报》、开创画报源头,早期的广东摄影人创造了中国摄影史上许多个“第一”。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与青年木刻家交谈的作品引起轰动,1937年在太原“全民通讯社”任摄影记者,在平型关战斗刚刚结束便赶赴一一五师摄影采访,是党和军队第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摄影不应该是风花雪月,它应该参与社会现实。”因此,“沙飞精神”被概括为“持续关注人类的苦难命运,用摄影忠实地予以记录”。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的省级摄协之一。1958年,《广东画报》创刊时,主管《广东画报》的《南方日报》时任总编辑黄文俞曾批示:“新闻性摄影照片向艺术性发展,艺术性摄影作品向思想性发展,各尽所长而补其所短。”
1955 年 11 月,正是潮州柑成熟的季节。在揭阳县梅云乡云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一颗颗饱满的潮州柑挂满枝头,采摘的姑娘满脸丰收的喜悦。 廖衍强
从1949年广州解放至1990年代,《南方日报》与《广东画报》涌现出赵慕志、蔡忠植、杨春敬、陆文骏、谭理光、梁伯权、钟荣健、农国英、姜峰、曹桂江、陈田、王志渊、朱涵、林孙杏、李志昭、林玲、邓大端、周家发、陈健聪、杨宇红、何龙盛、严亮、秦文纲等一批优秀的摄影师,他们所记录的南方历史影像,包括广东解放、外交外贸、侨胞归来、东深工程、内地第一家超市、中国第一个集装箱生产线、白云机场扩建、深圳深南大道、珠海拱北、广交会、广州火车站开通、打捞“南海一号”等丰富主题。正因为有了他们,记录广东发展历程的影像研究与延展有了宝贵的影像史料,并成为地区影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也记住了这些时代最前沿的记录者。
2023年7月,我所在的南方传媒研究院接手了南方报业历史影像的梳理、活化工作,其中主要为《南方日报》的资料。这些海量的历史影像尽管历经沧桑,仍呈现出老一辈摄影家的执着、认真甚至偏执,他们始终如一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南方大地上的中国故事。目前这些实物底片类的传统影像资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图片索引小样,带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和编号;二是编号对应的海量底片,其中,底片又分为黑白负片、彩色负片以及彩色反转片三类。前辈们的工作极为细致,看得出他们在当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也试图将这些成果做成一个南方影像史。其中底片资料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90年代中期的广东发展史,其中的题材包括:庆祝广州海南解放、各国代表抵穗、各国体育团体在穗、广东省经济特区、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等。其中,农业以地区进行分门别类,按汕头地区、湛江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等大区归类;重工业、轻工业按工业门类进行细分,包括电力、机械工业、燃料工业、冶金工业、造船业、矿业、石油工业等;交通运输则分为邮电航空,远洋运输,公路、铁路、桥梁、港口、造船等。
1958 年 1 月,揭阳县新西河水库大坝工地推土车络绎不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着灌溉、航行、发电的广泛用途,与农业增产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水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农民建设热情高涨。 郭伟祺
2024年是《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经过多年发展,南方日报社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拥有《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此,基于这些资料,即将出版的《光影—南方报人75年镜头实录》的部分历史珍贵影像便出自近6万张底片里。经过了近一年的爬梳与数字化,尤其是针对当时的图片说明、背景史料以及时间线,我们进行了反复考证与佐证。
这本《光影》犹如一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广东影像志”,分为“新生与求索(1949—1978)”“大潮起珠江(1978—2012)”“新风赋新程(2012—2024)”三个篇章,辅之以“在场”特辑,清晰展现了广东75年的奋斗史,也展现了南方报人的使命担当。
二、历史与影像共同变迁
回到历史,1949年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赣州会议决定在广州解放后立即创办《南方日报》,并决定组织香港《华商报》人员回广州参加筹备工作。10月15日广州解放后第二天,“独树一帜”的《华商报》停刊,60多名工作人员回广州与广东游击区新闻工作者、南下新闻干部会合,共同筹办《南方日报》,23日《南方日报》正式创刊,创刊号出版两大张八个版,发表创刊词《新的中国·新的广东》。其中,时年30岁的《华商报》副刊编辑周方旸随身带着自己的私人相机,与其他同事一起从香港回到广州。最早的广州解放的珍贵影像便出自他的这台120相机,为多拍四张采用6×4.5的格式,与周方旸一起的还有报社首位专职摄影记者赵慕志,他不仅与周方旸一起记录了广州解放的历史时刻,还记录下了海珠桥被炸、海口解放、海南解放等这些重要的经典瞬间。
1958 年 6 月 29 日,海丰县小漠镇第一个妇女捕鱼队留影。(三联图右图) 陆文骏
“直白而质朴”是这一时期历史影像的特质。同时很多影像又是以图片深度故事的方式呈现,侧重水利、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侨胞归国、疍家上岸、妇女捕鱼队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在超过200册的图片索引里,有大量跨年度的跟踪报道以及超过百幅的单一事件的纵深报道,尤其以广交会、雷州青年运河、广东海丰县小漠镇的第一个妇女捕鱼队等题材为代表,本文也试图借这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大事有南方”的南方报业创作风格,以及这些选题与时代之间的关联。
例如关于“青年运河”的报道。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指出“积极广泛地兴修农田水利,是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单位产量、防止旱涝灾害最有效的一项根本措施”。自该年冬季开始,广东连续掀起三次水利建设高潮。三年间,新丰江水电站、南水水电站、松涛水库、鹤地水库、高州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均是在该时期兴建或完成。从雷州青年运河施工,到天河大渡槽建设,摄影记者陈田与欧松德持续来到运河工地现场,跟进工程进度,从特等功臣、保健员的工作细节、穆桂英突击组的劳动瞬间、欢迎子弟兵的感人画面、庆功大会的人山人海,到运河两岸的橙子丰收的喜悦和天河大渡槽起闸放水的围观,当时的摄影记者试图把握住每个时间节点,通过风格化的干练叙事,把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有机结合。
1958年5月2日,《南方日报》曾发布了一则这样的启事:“一份综合性的彩色画报月刊,将于本月10日同广大读者见面,这份画报定名为《广东画报》。”启事申明《广东画报》的编辑方针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兼顾海外”,还注明其与一般的新闻媒体不同,会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1]由此,南方的这些摄影师们的镜头不仅记录新的广东的生活、建设,同时兼顾海外,记录下当时印尼归侨、海上救援以及远洋造船等大量图片故事。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画刊,《广东画报》对东南亚华侨了解祖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广东画报》的前辈们已经开始使用彩色反转片记录拍摄,曾一度标配林哈夫4×5相机和哈苏相机。例如“海上救援”这组图片故事,便是摄影师欧松德1976年8月跟踪拍摄的广州海难救助打捞队,他先后拍摄记录了打捞队救助南海遇难的古巴远洋船“水松号”、西沙群岛触礁浪花礁搁浅的“帕帕鲁斯”号塞浦路斯货轮的故事,既有卸货提升浮力的场景,也有救助海员的感人场面,见物见人,亲切质朴,完整详实。
这些拍摄与报道,涵盖电机车手、保育员、工厂文工团、乡村教师、理发师、排球运动员、三八潜水队、火车头司机、八一摩托车队等各个职业。朱涵于1961年拍摄的广州造船厂专辑,采用比对的手法,把造船厂乐队的每个乐手在乐队的角色与在工作中的角色分别拍摄比对呈现,这种历史影像的写实手法堪称经典。朱涵在故事开篇图片总说明中曾这样写道:“在广州‘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看到一支四十多人的工人管乐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奏着雄壮的进行曲,走在工人游行队伍的前面。这是广州造船厂的工人管乐队,成立于1956年,由厂内职工组成,他们先后创编了三十多首乐曲,在省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都得到好评和优秀奖。”
1959 年 8 月,广州美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在练习油画。 朱涵
汽车司机岑维清驾驶着解放牌汽车奔驰在广州市郊区的公路上。他虽然被派往石龙公社开汽车和修拖拉机支援农业,但有时回来还参加乐队活动。(上下两图为一组)1961 年 朱涵
赵慕志是《南方日报》首位专职摄影记者,入社时25岁,他从13岁开始接触摄影,拍下了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影像。50多年来,赵慕志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新闻照片,不仅拍摄了《广州海珠桥被炸前后》《广州解放》《欢迎解放军入城》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事件,还拍摄了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等大量的历史照片。1979年,主演《小花》的陈冲来到珠江电影制片厂,赵慕志前去为她拍了一系列人物照《电影新星陈冲》,图片一出街即引起全城轰动。《广东画报》以此做封面,当期发行量高达数十万份。包括同一时期的梁伯权《你听到了吗?》等著名作品,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把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成为当时的主流。《广东画报》第一期也以赵慕志极具热带特色的海南岛风光⸺椰林与帆船的照片为封面,他的作品《人勤春早》(Spring Sowing)除入选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外,还于1962年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荷赛)荣誉奖。赵慕志如同一块有记忆的海珠石,从海珠桥被炸到重建改建,他一如既往用手中的相机守候着海珠桥。
1964年5月,时任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胡志明同志来到广东从化,记者陆文骏为他拍摄了那幅一直悬挂在越南重要场合,并印在越南纸币上的著名肖像。胡志明同志曾在照片上签名并送给陆文骏留念,陆文骏后来还将签名照片捐赠给越南革命博物馆。2024年6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教部部长阮仲义一行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参访,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启宇代表集团把重新制作的这幅胡志明同志肖像送给参访团,续写了中越两党两国交流交往的一段佳话。
王志渊出生于上海青浦,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人民日报社摄影记者,后在广东从事摄影40多年,曾拍下《古树与幼苗》《红绸舞》《南海渔女》等作品。1956年拍摄的《古树与幼苗》曾获《中国摄影》优秀摄影作品二等奖,并编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型画册《中国》,“打开封面,便可见到整版是他这幅相,古树与一群在奔跑的小孩。”这幅寓意颇深的相片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2]
钟荣健,1975年由下乡知青投入于《广东画报》《南方日报》做摄影记者,任摄影部主任以来历经数战,如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长江、嫩江抗洪”“三峡截流”“青藏铁路”“香港回归10周年”“南海1号打捞”“汶川地震”等大型系列报道的策划和组织者,带领《南方日报》摄影部发展成长,其团队新闻摄影作品在全国各类评奖中不断获得成绩。
1960 年 9 月,广州市轻工业研究所服装研究室的技师们在设计新装。 农国英
1962 年 2 月,中国作家代表团赴开罗出席亚非作家会议,行前于广州文化公园留影。前排 : 严文井 ( 左 )、夏衍 ( 右 )。后排 : 安波 ( 左一 )、茅盾 ( 左三 )、冰心( 左四 )、田间 ( 右四 )、杜宣 ( 右 三 )、王汶石 ( 右二 )。朱涵
1963 年 2 月,一群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深造的广东小朋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前举行小联欢会,顾小梅(拉小提琴者)演奏的《新春乐》使大家都听得入了神。 杜心
1966 年,广州部队召开学习麦贤得动员大会,麦贤得同志到会和全体同志会面。1965 年“八六”海战中,作为 611 号护卫艇机电兵的麦贤得,在头部中弹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3 个小时直到取得胜利。1966 年,麦贤得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17 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9 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曾越
1973 年春,第 33 届广交会在位于广州起义路 1 号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开幕。 林孙杏
1976 年 5 月 1 日,珠江河畔上演烟花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两张底片合成) 欧松德
1965 年 2 月 1 日,正值除夕,广州太平路花市人群熙熙攘攘,人们在挑选自己心仪的鲜花。“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首童谣《行花街》唱出了广州流传千年的传统年俗。广州花市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清代,广州最有人气、影响最大的除夕花市初具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广州迎春花市迎来真正的繁华,从 1960 到 1980 年代的八大花市,再到如今的十一区花市,“老民俗”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陈田
1984 年,江门市无线电二厂工人测试本厂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进入 1980 年代后,江门市工业出现了研制、应用电脑的新气象。江门市无线电二厂自行设计了点矩阵行式打印机、汉字打印端机、银行记账机等设备,为计算机配套、增加计算机的汉字处理功能提供必要设备。 欧松德、郭长荣
1983 年,广州东方宾馆,青年女性穿上时髦的套装。 周家发、陈志伟、卢润培
1997 年 6 月 30 日晚,深圳市民热烈欢送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 陈健聪
大潮起珠江,在1978—2012这一历史时期中,广东敢为人先,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因此这一时期的影像,主要围绕改革开放的“中国制造”和记录民生为主,有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的补偿贸易企业、我国第一座四层双环互通式立交桥、内地第一个超级市场等,也有小处着眼的“股市新手”“中年婚姻介绍所”等。从一图胜千言到图片专版,再到跨部门全流域的视觉生产机制,这时的南方报人以全景的方式描绘了广东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也是在这一时期,广东媒体的市场化发展成就了新一代的媒体视觉工作者,视觉传播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陈奕启的《爱心接力》与王景春的《我是记者》等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003 年 7 月 2 日,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隔离病区战斗了 193 天,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医护人员热烈庆祝隔离病区撤除。 符超军
铁路边的姐妹俩。2005 年 7 月,摄于广州石井镇。姐妹俩来自粤西欠发达地区,父母到广州郊区租田地种菜谋生,姐妹俩趁暑假来广州与父母团聚。 张由琼
2004 年,旧白云机场最后一班航班。 严亮、王昕伟
这一时期南方报业旗下的《南方都市报》还产生了三位荷赛获奖者。方谦华获得第51届荷赛自然类一等奖和第53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三等奖,他的作品以静物为主,以拟人的手法,把遭受污染的植物水果以暗喻借代的方式,把容易产生视觉暴力的题材巧妙化解。获得第57届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的陈坤荣,研习多年遥控航拍,利用飞行器带动相机进行低空拍摄并获得了独特的视角,赋予司空见惯的日常运动场景以全新的视觉效果,这是当时媒体首次以航拍获得世界级奖项,之后的无人机摄影作品如今已成为摄影行业的标配。杨恩泽获得第56届荷赛多媒体奖三等奖,《飞轮上的梦》讲述了中国国家残疾人自行车队备战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故事。这一时期不少摄影师的创作开始从静态影像到动态多媒体影像转变,会讲故事、灵活创新、注重节奏等成为他们的特点。
2019 年 4 月 8 日晚,广州万佳服装批发市场正进行一场卖货直播,现场气氛异常火爆。 朱洪波
广汽传祺广州工厂第二生产线汽车焊装车间,2022年 肖雄
学者杨小彦曾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实际上是一场文化运动。参与者多为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经过他们的持续努力,以“纪实摄影”命名的摄影类型终于成为摄影界的主流而广受关注。
2012至今,广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标志性影像成为拍摄主线。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珠三角水资源配置、深中通道等标志性工程,绿美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南方影像工作者的聚焦点。这一时期的代表是曾强、王辉、张由琼以及麦启煊、张志韬、钟锐军等。2005年进入南方日报社的王辉,深耕政务摄影报道多年,统筹策划《春天,你好!》等系列全媒体影像报道,围绕“一核一带一区”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讲述广东故事,这一代人,从视觉而来而不止于视觉。
2018年10月,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开通,在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宣布主体工程贯通后,张由琼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踩点以及拍摄。2024年8月15日第二个“海洋生态日”的前一天,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运用AI技术展示科普了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与真实摄影不同在于,AI视频能模拟中华白海豚的海底世界。
2023年3月,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南方日报》年轻摄影记者董天健、吴明克服夜间零下10℃的气温、非英语系国家、土叙边境超过3000次余震等客观因素,跟随中国救援队和蓝天救援队抓住“黄金72小时”抢救生命,用《生命接力 跨越山海》的精彩影像报道,传递出人类社会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而此前《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张志韬、郭现中与《南方周末》的摄影记者麦启煊,积极参与海内外重大事件的视觉报道,践行“大事有南方”的国际视野。
三、历史照见未来
之所以由南方传媒研究院接手南方报业这一批最为珍贵的历史影像,其目的在于实现这些历史影像基本资料的数字化。这也是维护地区影像特点,继承传统影像价值的重点工作。从这些浩瀚的历史影像中整理发掘一批关于重大事件、在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影像,以博物馆典藏级输出制作用于展览以扩大影响力,让这些深藏的记忆复活,激活历史,观照当下,是南方传媒研究院目前工作目标所在。
2024 年 6 月 30 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历经 7 年多的建设,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互通”的跨海集群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的开通开创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新格局,深圳和中山之间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 石磊
参考当下国内的影像数字化工作,早在1984年,新华社便成立了中国照片档案馆,该馆数据管理系统更新的同时启动历史图片数字化项目,对馆藏160万余张实体照片档案进行高清数字化及异质异地备份,从而确保国家珍贵历史档案完整安全。而新华社2011年启动的《国家相册》栏目,则借助这些资料极好地把个人历史和国家历史、个人相册与国家相册结合,把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结合。在其他省级媒体中,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于2019年曾启动“济南记忆影像保护工程”,旨在收集、整理和开发近代以来的济南历史影像资源,保护城市记忆,讲好济南故事。目前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建成并试运行的济南影像馆,包括展厅、恒温恒湿库房、藏品数字化及调阅区,面积共约600平方米,展出自清末以来的济南历史影像千余张,是国内最早的以城市影像为主题的博物馆之一。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案例。
目前南方报业正与视觉中国共建数字影像网络平台,利用AI技术,力图完成《南方日报》历史影像与《广东画报》全部版面的数字资源归类整理,并提供数字影像的确权、管理、运营全流程功能,为线上数字影像版权授权与线下实体作品展陈等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应用赋能,将“数字内容”转变为有价值的“数字资产”。而打造和开发南方报业历史影像IP,让影像说话也是另一条路径。南方报业目前也致力于“口述历史,活化历史”,不断寻找当年的这些拍摄者与事件的当事人,并做成连续的微纪录片口述史。这些影音资料也将在新媒体平台持续播出,形成名牌栏目与IP。
尽管一些过去的黑白影像已泛黄,但这些南方影像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同声相应,相互砥砺,在暗房与快门声中互相切磋,彼此闪耀,彼此骄傲。每当我们在某个发黄虫蛀的图片索引纸袋中发现一张好照片,按照索引的底片编号去干燥柜中查询原始底片的时候,屏息、感动、沉思、失望与喜悦往往会反复交替。通过这些档案,我们有缘在穿越时间的底片中去感受时代的痕迹。
王景春,南方日报社“南方传媒研究院”影像研究专员。
注释:
[1] 张小文.《广东画报》的创办及发展, 广东摄影史:1844-2020[C]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23 :118.
[2] 邱永芬. 与失聪妻子笔纸传情 一曲师生恋谱了五十载,载于《南方都市报》 2009年04月01日刊.
☟
点击下图可进入微店预定全年杂志
☟
邀您云观展
精彩文章回顾
陈静 | 理性与偏见——人工智能作为过程的图像生成机制
陈秋实 | 去影留图——数字语境下图像与摄影的新存在论
王鹏飞 | 合成视觉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物的存在
空间智能:有关新质摄影一代的思考和追问
为了悠远的绝响 | 读《云冈大画幅》有感
一位新锐影像艺术家的中学摄影课
俯下身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儿童与摄影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观察
当摄影嵌入一座古都的肌理
世界环境日|自然之态,荒野之美
关于何为“色”的摄影式发问与解答
罗伯特·卡明:不与艺术史决裂的观念
林叶:摄影与后现代城市生活
还原“中国学习摄影第一人”林鍼
汪泽坤:无眠
何博:送流水
看城市,看什么?
2024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孙旻焱:夜·丰台
蛊师:被复制的统一表情
2024年度TIPA大奖揭晓
八十年代大学生 | 封印在时光里的青春影像
一只昆虫远比一颗恒星要复杂得多
李季:扫描一棵树,重现一个时间片段
视频导读丨2024年9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8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7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6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5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4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2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视频导读丨2024年1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