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32号街坊,是明清时期的官署集中地,这里大小街巷13条基本延续了明清以来的名称、走向、格局。近年来,姑苏区遵循“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围绕“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目标,坚持“续、多、新”路径,全力推进全域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创造性地将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原住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统一起来,赓续古城历史文脉,焕新江南文化魅力,“刷新”出一个建设“古城新居”、涵养“江南文化”的新样本。
冬日暖阳下,走进苏州古城32号街坊,就像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生活气息的奇妙空间——这里,粉墙黛瓦错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金融伙伴”集聚,商讨着未来的发展;
这里,创意小店鳞次栉比,老字号点缀其间,苏式茶点与醇厚咖啡的香气交融飘散;
这里,葡萄架下孩童嬉戏,宅院门前老人笑语……
13条街巷,就有13种保护更新的方法。
剪金桥巷,南起道前街,北至干将东路,巷长504米,东侧从北往南依次连接富郎中巷、盛家浜、庙堂巷、瓣莲巷和西支家巷,串起了32号街坊的主要街巷。近期,在剪金桥巷的地下管线改造提升与增容工程工地,远程操控作业的顶管机正忙着在高约2.4米、宽2.1米的地下空间里水平掘进作业。“这是首次采用矩形顶管工艺穿越老旧房屋群,对街坊内电力、通信、给水等管线进行入地改造。”苏州名城更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姜蒙介绍说。
32号街坊是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展示区域,同时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之一。然而,伴随着岁月的变迁,苏州古城区老街巷存在的诸多问题,在32号街坊也一一显现:建筑多为传统砖木结构,安全隐患暗藏;街巷狭窄却无法随意拓宽,通行能力低;各类管线杂乱狭窄容量小,亟须入地增容改造……1986年,苏州市规划部门与同济大学合作,将苏州环古城河以内区域划分为54个街坊,将“街坊”作为古城保护更新“单元”,32号街坊迎来了保护更新改造的利好消息。2023年,市属国企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挂牌成立,成为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主要平台和实施主体。这是一次重要的机制创新——32号街坊开始由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旗下苏州名城更新发展有限公司统筹全域保护更新工作。
顶层体制机制强势支撑,规划引领片区整体改造。在姜蒙的办公室里,一张老旧住区保护更新地块划分图将32号街坊的地块、院落标注得十分清晰。在他的解读下,“一纵四横”功能区跃然眼前——从南北走向的滨水剪金坊,到东西走向的文商文旅服务区、历史文脉旅居区、苏式雅居生活区、文创文博体验区,彰显着“苏式生活体验街区”的总体定位和“整体保护、风貌协调、持续管理、有序更新”的保护更新理念。
“立足32号街坊的总体定位,我们积极探索一个主体统筹实施古城保护、老旧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统筹各类的资金、资源、资产,各方联动协同推进古城保护与更新。”姜蒙说,以管线入地为例,该工程采用矩形顶管工艺,不仅避免了同一路段的“拉链式”反复开挖,更为之后多部门对供电、通信电缆、供水管道等检修、增容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街坊更新、修缮、整治、管理、运营一体化统筹推进的一次具体实践。
在姑苏区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卫看来,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集合了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内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居民需求,改善街坊内基础设施,整体提升街巷环境。自2019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通过四个批次协议搬迁工作以及多个独立宅院的征收计划,完成了8.99万平方米资产归集工作;沧浪街道协同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启动了盛家浜10号等八处院落的修缮工作,稳步推进按察使署旧址、畅园有熊酒店和滨水剪金坊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传统民居更新利用新途径;街坊内老旧住区进行改造提升,配套设施焕新,创建了32号街坊无违建示范街区;根据街巷特点,依托项目打造了24小时共享空间和十余处“微景观”,逐步将32号街坊打造成为展示古城文化、丰富文旅体验和提升区域配套的示范片区。
“金融街坊”引入“时尚活水”
近几日天气晴好,32号街坊游马坡巷5号的一处传统民居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正有条不紊地按照图纸进行着施工改造。这里即将成为蜗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部办公地。“把办公室设在繁华城市中相对安静的街巷里,有一种大隐于市的感觉。32街坊‘金融街坊’的定位,也利于同行业间交流分享投资信息和心得,助力公司长远发展。”现场,公司研究员陈明晔告诉记者,在改造装修中,将尽可能保持这处民居的原有风貌。根据公司计划,今年开春后就将乔迁新址,正式入驻32号街坊。
传承剪金桥巷“吴王剪金”的典故,在焕新改造实践探索中,姑苏区对32号街坊明确了新的发展定位,即聚焦“文化+金融”,形成与苏州古城内平江路、山塘街等文旅、商贸街区迥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去年5月,32号街坊正式启动打造“金融街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张卫认为,通过历史文化挖掘、建筑改造、业态策划,依托古建老宅资源,因地制宜强化对金融类、投资类和基金类企业招引,形成集聚效应,聚力打造“金融街坊”,将进一步推动古城“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深化古建老宅活化利用,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依托“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姑苏区对当前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进行推介,招引“金融伙伴”。目前,32号街坊已引进金融相关企业29家,陆续招引并落地了苏州基金、苏州资管、哇牛资本等一批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行走在32号街坊,苏式宅院的传统风貌与产业功能深度结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扎根古城,搅动起古城经济发展的一池“活水”。
一栋栋历史建筑翻新重现,一片片区域提升改造。在修复如初的保护传承中,产业集聚如同种子落地,生根发芽,也衍生出一片繁茂的新生态。随着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的相继落户以及雷允上中医主题文化馆、女性主题书店绛书房、新聚丰苏帮菜馆、馀昌艺术馆、无由茶馆等一批传统与新兴业态的入驻,32号街坊不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演绎着具有“姑苏特色”的人文经济之路。“入驻32号街坊的优质客户资源多且集中,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和合作可能。”去年,瓣莲巷30号经改造更新后,以“苏适馆”的形象崭新亮相,集非遗文创、美食文化、直播电商三大板块展示于一体。其主理人朱呈祥对32号街坊兼具的苏式文化氛围和未来商业前景信心满满。
人文关怀诠释苏式“福气”
前不久,在剪金桥巷54号的百年老宅查宅里,阵阵香味弥漫在空气中。32号街坊的“老居民”梁淼自掏腰包,邀请了十几位已从32号街坊搬迁出去的居民“回家”一起吃饺子、喝冬酿酒,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年味十足。今年39岁的梁淼原先是32号街坊游马坡巷的居民。街巷改造时,他家的房屋和单位住址也在协议搬迁范围。在街坊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他,割舍不掉这份古城情怀,便在剪金桥巷的查宅租房开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继续留在了这里。
是什么样的独特魅力,让古城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眷恋?是什么样的魔力,让古城的居民对它深深着迷,不舍离去?梁淼说:“古城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在这里,邻里之间的关系紧密而真挚,这种人情味是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而且,古城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陶醉,仿佛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美好。这种魔力,正是古城吸引我们的地方。”
“陈老伯身体怎么样?天冷了注意保暖!”沈敏敏是沧浪街道道前社区的党委书记,也是32号街坊的“大管家”。每天清早,她总会来到游马坡巷2号的陈白男老人家中,关心老两口的身体状况,询问他们的生活需求。老人家门口原先有处用破旧竹竿搭成的葡萄架,既不美观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街巷整治更新中,社区联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其设计制作了钢管葡萄架,并在葡萄架下划了白线框规范停车。“环境整洁了,心情也好了。”去年9月,陈老伯采下几大盆成熟的葡萄,送给附近街坊邻居,分享丰收的果实。
一座老宅院,一个葡萄架……让搬出去的居民心怀眷恋、让留下的居民情有所依。在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润泽与生活的诗意中,追寻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正是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题中之意。32号街坊区域内户籍人口约3370余人,常住人口2750余人。“原住民是古城街坊的灵魂。”沈敏敏说,在保护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新种的樱花树圆了居民的怀旧念想、不锈钢晾衣架解决了晾晒难题、伸缩雨篷让居民天井不再积水潮湿、共享书房打造出街巷里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32号街坊以崭新的姿态,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升华。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姑苏古城里,深度体验苏式生活的精致、优雅和福气,感悟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与温暖力量。
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方文浜表示,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不仅是对苏州古城保护的生动诠释,更是在探索建设中华文明的姑苏新实践中,对苏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践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苏式生活的悠然诗意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独具魅力的城市画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姑苏智慧”。
((( 市县联动 融在一线)))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