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在黎里古镇

时事   2025-01-03 07:02   江苏  
每回与古街古巷相遇,都是回家,我们都是江南古镇的孩子。

喧嚣的城市,我们将自己深深包裹,粉底彩妆,眼影眼线,是城市的魅影。来古镇,只需素颜素心看黑瓦白墙。

霏霏细雨比我们早一步造访黎里,清洗了石街石桥和廊棚。一个湿漉漉的黎里,最经典的江南。

“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廊棚是情郎绵延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烟雨长廊,庇护着古镇的旧梦,倒映在油绿的市河里,有隔世的恍惚,细密的雨丝落进梦里,荡起一个又一个涟漪,像不施脂粉的童男童女脸上的酒窝。

廊棚等风等雨也等你,连接着时间内外,让我们走过的古镇和眼前的古镇相融相依,成为一体。

王松泉摄(视觉苏州供图)


画船听雨眠,停靠驳岸间。柳树低垂,香樟婆娑,同行的人说,黎里的水码头是有性别的,分雌雄,那船也分男女,街分南北,岸分上下。据说三里长的太浦河,舸舰弥津,可泊千舟百舸。这里的缆船石曾超过1000个,多达50余种:如意,象鼻、笔锭、犀角、蕉叶、葫芦、蝙蝠……不一而足,阔绰精致。缆船石,是一个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内心祈愿,文化图腾,缆住风花雪月,温柔故乡,也是水乡泽国的一个个门牌号码,月迷津渡,都不会靠错码头。这里通往布坊、米行、银号、钱庄,一扇扇木门吱呀作响,一座座楼阁飞檐翘角,一级级驳岸青苔依附,红酥手曾系住那根缆绳,又轻轻解开不留痕,缆船石是归宿也是启程,牵系着几多风影水声,悲欢离合。

古镇黎里,不是用来拍照的,而是来生活的。日光接火光的时辰,黎里人分外忙碌,红灯笼亮了起来,115条弄堂有了烟火气,一个店铺的老头,骑了一辆自行车,不停地摁着车铃,穿梭在人群中。廊棚下一家挑着红灯笼的店家,在忙着炸此地的特色美食“油墩子”,相传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名字,一阵阵甜香之气飘来,胖乎乎、黄灿灿、墩墩实的油墩子,那是古镇的吉祥物,也能荣任表情包,是可以吃的“缆船石”,它是由两个肥圆的糯米饼对扣,中间是一条深深的腰线,可以缆船。较之于我们常吃的麻团,“油墩子”更厚道敦实,咬一口外酥内软。我吃的是豆沙馅的,滚烫烫,油滋滋,甜蜜蜜,香喷喷,猪油、白糖、松子、桂花、豆沙通过糯米粉的包裹、油炸,变成了这糖油混合的妙品,暖心暖胃。在零摄氏度的古镇,捧着滚烫的油墩子,是扎扎实实的一种幸福,这是古镇馈赠所有本乡异乡人最好的礼物!也是刹那间引爆我激情的“精神爆竹”看似低调奢华的黎里包藏着这样一颗甜蜜滚烫的内心,让清冷的古镇不再清冷,这甜美的“缆船石”,是吊住你胃口的密码。

王松泉摄(视觉苏州供图)

有人说,没有原住民的古镇,就像与灵魂分离的躯体。夏天,我曾踏访仙居皤滩古镇。这个萌芽于唐代、发育于宋代、成长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的古镇,在向所有前去的人,摆开一场告别的盛宴。没有居民的古镇,像是一个沉寂的博物馆,更像是被遗弃的老人,荒凉而寂寥。鹅卵石铺嵌的龙形街道,像一条巨龙的化石,与其说是人在上面行走,不如说是巨龙卵石在梦游。同行的人和我打赌,有胆,就一个人夜里来游。我想只能梦游,陈氏宗祠里供奉着密密麻麻的牌位会在夜间私语,门前的青石雕刻的狮子弓背昂首互相窥视,何氏里学士府门前广场上耸立的旗杆在期待下一个捷报,迎春院那九个铜钱组成的九连环,正等待一只脚的摩挲,河卵石铺就的龙鳞,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的青光……古镇不能成为死去的博物馆,把一座躯壳留给游人。

在黎里,你没觉得只是过客,它不需要门票,它只需要你静下来,看一看它。每一座桥都是梦中的外婆桥,每一个熟悉的转角,都有着童年的记忆,与旧时光拥抱。

黎里满足了我们对古镇所有的幻想和期待。看望它就是回望我们回不去的童年、少年,看望它就是看望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

(原《姑苏晚报》2024年01月07日A04版


者:何庆华
编辑:经纬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苏州日报
苏州最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