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玖|《小北京上庄》一部别样的上庄《村志》

文摘   2024-08-25 00:00   山西  


《小北京上庄》

一部别样的上庄《村志》



《小北京上庄》是一本集众文友书写祁县峪口上庄古村的集子。从学斌送给我这本书之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翻阅着,寻觅着上庄那些灿烂辉煌的历史。30年前、祁县电业局职工厐祥新,这位上庄村外甥,曾把上庄村的一些图片和介绍制作成大型版面,悬挂在人流较为集中的街口和广场。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祁县有个上庄村别称小北京。后来与学斌一起工作期间,对上庄村有了点了解。学斌是上庄人,对上庄是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以至于后来他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家乡是小北京。再后来他又投入到申报国家级古村落的工作中。多次组织报刊记者以及作家协会会员深入上庄采风。这本集子就是采风,采访后文友们写的文章的汇编。我反复翻阅,对上庄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古村落有了更多的了解,书中看似篇篇短文,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很多,很详,也很美。综合看、书中追溯了上庄村悠久的历史和上庄小北京的由来,极尽优美之词描述了山水上庄的形胜优劣,概述了上庄村特有的建筑布局,记述了上庄刘家艰辛的经商之路,展示了上庄村崇尚教育文化和以及家规家风和宗教信仰。缅怀了上庄村英雄的红色精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上庄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成就和今天的发展过程。一本上庄史,阅尽人间烟火。《小北京上庄》真是一部别样的《上庄村志》。


上庄村历史悠久。它坐落在大山深处。在刀耕火神的远古,上庄这一带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这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器物为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唐宋之后、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在上庄一带便出现了石窟石佛。再到后来,上庄便有村庄形成。有了村庄便有了庙宇和宗教信仰。这些建筑物和文化的出现。这一连串的事例足以说明,上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小北京上庄由于坐落在大山深处,所以这里可谓是山水胜景。书中郭红艳在《走进小北京上庄》一文中描写了上庄的地理位置和山水风貌: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地处山西省祁县东南山区,坐落在一山坡凹处.东靠双峰垴,南依下帻山的七里畛,西临南北走向的洞顶山,北边是通向外界的公路。在上庄的四周山连山.沟套沟。山沟水草丰盛,清泉环绕。这里属土石山区,有些地方土层较厚,独特的地质结构,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上山下风景优美,风光无限。上庄村由六条街巷连接贯通,由于村庄高低不平,街巷上下起伏,有曲径通幽之感。街巷中不经意间便有一处又一处的大门楼的四合大院。点缀在这弯曲的石头墙和石板路面的街巷中。街巷的路面用形状不一的石块铺出,或用规则的条石铺出。平展展的石条,石板街,高空望去,街石、瓦顶、老树、台阶、水道、石门,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山村美景。还有那人家房顶上的炊烟,石头墙缝里长出的野花,以及玩耍的孩童、游闲的狗儿、鸡儿,树上的山雀吱呀,真是鸟语花香,一幅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灵壤脉通。上苍赋予了这里足够的灵性。那天中午,我从村里出来,此时村民已在午休。路边有一块玉米地。玉米正是可以吃嫩棒子季节。玉米地边上蹲卧一条黑狗,它应该是在替主人护田。我便装去偷个玉米棒子,那狗儿立马追来吼叫起来。随后那狗儿一直跟在我的车后,等我离开了那块玉米地那狗儿才作罢。又安然蹲卧在玉米地边。


村庄虽然高低不平.但上庄人在建造房屋时,完全依照北京民居样式建造。那高台阶上的挑角门楼和院内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完全一样。这应该是称其为小北京的由来。上庄这个地方地处山区、但几乎没有见到依山的窑洞。其大院牌楼和院内厅堂的建筑都是请来能工巧匠、木雕、石雕处处皆里,画栋雕梁户户亮丽.当地人盖房多用当地石块加工打造后砌墙,因而条条街巷墙都是用方形石块砌成,沿石墙往深处望去别有洞天。石块作为地基、那房屋十分坚固。各院落结构不同,有四合独院.有两进院,还有三进牌楼院。但都是砖瓦房。无论几进院落,但装饰都很考究。仿古门窗、猫头滴瓦、门墩石狮。村内各户在修建高墙深院时,除了气魄、坚固、雄伟外,更令人惊奇的是建筑内装的文化元素十分丰富。首先是各个大院都有厅堂雅号,蕴含着院主人的深刻寓意。其中“席珍堂”“福寿堂”“五德堂”“福德堂”“平安堂”“五禧堂”“五之堂”“居安堂”。一堂一院、一堂一义,都表现着典故、礼仪、儒法等的吉祥用意。各个大院那些精美的彩绘,壁画、雕刻工艺精湛.内容吉祥喜庆、花鸟人物、琴棋书画、传说故事,都包含了院主人追求幸福平安的愿望。


上庄村历史上以刘、冯两姓为主,他们的先辈很早就走出上庄古村,冲出穷乡僻壤。上庄人起初为远离战乱,追求安稳的生活,来到这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过的紧巴,相当的贫苦。后来他们又为追求幸福又闯荡出去。这一进一出,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元末明初、刘氏先辈就首先带领兄弟们走出大山闯荡京都到了明末清初,他们已经在北京经营的粮油生意已十分兴旺。他们经营粮油,并兼营黑豆生意。赚取了不少的红利。他们重义轻利,诚实守信、买卖公平。生意越做越大。之后粮油字号遍布全国各地。刘氏家}族的商铺在经营过程中还常替朝廷向灾民捐赠大量的粮油,因而刘氏店铺受到京城市民青睐。


上庄人崇文重教。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尽管主人们在北京生意繁忙,仍然在老家创办私塾、学堂。上庄刘氏鹄贤学堂高薪聘请了两名教师,就是为了培养子女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刘学斌在《祁县上庄村鹊贤学堂始末》一文中写道,刘氏家族请当地的木匠为私塾制作了课桌和椅子,方便孩子使用,学堂明确规定:凡是氏族内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学堂费用全部由刘氏各家或买卖做的好的字号出钱。即使在战乱年代,学校也仍然没有停办。学校除了苦读四书五经外,还推荐学生读诗文、练书法,还学算术,学打算盘。子弟们学会了四书五经,还学会了实用的技术。这种良好的文风一直传承至今。因而一批又一批上庄子弟都陆续学有成绩,走上党和政府的各个工作岗位。


书中写道,旧时上庄村还有秧歌社、炮社,面社。每年正月、村里扭秧歌、闹红火村民自娱自乐.充满欢乐。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山村一派祥和。由于村里刘氏,冯氏家族在北京、东北等地经商,村民富蔗,他们在老家购置了文武场乐器、戏剧服装,成立了秧歌剧社.在剧社、演员艺人们聚在一起.抄写台词、排练剧目。


上庄人不仅有敢于闯荡江湖、走出去创业的精神。也有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家乡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上庄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从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1958年修通了上庄永远桥。1960年修成了引水工程。全部解决了当地人畜吃水的问题。1974年,兴建了上庄小学。1977年,上庄村通了电。1984年,修了上庄南河沟龙顺桥。1985年引进小尾寒羊。1995年上庄蓄水池建成,埋设了饮用水管道。2007年上庄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


《小北京上庄》这本书,感觉上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山水宜人。所有文章将上庄的历史全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是一部集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地理学、宗教学和具有收藏性、欣赏性、史实性为一体的《志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件事他们干的很漂亮。


   作者:陈东玖,广电局退休干部。

阅读魅力祁县 感知人文情怀


“书香祁县”微信工作平台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祁县文化、文学事业,促进文化、文学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祁县故事,传播好祁县声音,为“中国智慧”贡献“祁县力量”。

☞点击这里加入祁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397031434@qq.com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

书香祁县
“书香祁县”微平台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祁县文化、文学事业,促进文化、文学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祁县故事,传播好祁县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