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蓑衣、骑耕牛!《诗画中国》带你感受刻在DNA里的“田园牧歌”!

体娱   2024-07-27 20:16   北京  


《杨柳归牧图》轴

由清代画家萧晨所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题杨柳归牧图》

清·郑任钥

春雨如膏流晚天,长堤老柳摇空烟。

椶蓑箬笠且归去,晴日仍欹牛背眠。


江南春色、田园牧歌

历来是画家和诗人们钟情的创作主题

如今在AI技术的帮助下

《杨柳归牧图》轴里的水乡风光

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

让今天的我们

有机会来一场真正的“人在画中游”


清代画家萧晨的《杨柳归牧图》轴

又名《江田种秫图》轴

描绘了充满田园意趣的江南春色



画中杨柳青青,溪水潺潺

小桥上的农人身披蓑衣

仿佛在一天劳作之后

正悠然地赶着牛回家

远方群山连绵,云雾缭绕

山脚下朦胧的暮色

更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一份静谧与深邃



在AI技术的帮助下

高晓攀“走进”《杨柳归牧图》轴

真正成为了一个“画中人”

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肩上扛着农具

身侧是江南的溪流与水田

高晓攀以一曲轻松活泼的《杨柳归牧》

唱出了农人乐在田园的美好场景



赵汗青担任《杨柳归牧》节目的AI场景设计

他聚焦AI技术与中国绘画共通的“想象力”

以《杨柳归牧图》轴为蓝本

将画作的留白丰富为具体的水乡场景



“我今归来笠下笑,明日再耕绿水间。”

在现代科技与水墨艺术的碰撞中

观众也仿佛走进《杨柳归牧图》轴

走进轻松快乐的乡野生活


画家萧晨生活在今天的扬州一带

对江南景色有自己独特而细腻的感受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讲解道

画作紧扣“杨柳”和“归牧”两大主题

构图布局上虚下实,极具特色

画面的近景和中景浑然一体

远景则是云水相依这一典型的江南景色



萧晨笔法细腻

对树木、人物、耕牛的造型刻画相当精细

《杨柳归牧图》轴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

还通过描绘农人的日常生活

传达出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

对《杨柳归牧图》轴的题画诗进行解读

在画作左上方

萧晨自题一首田园诗

“结庐次江干,江田多树秫。

秋来读楚骚,痛饮无虚日。”

表明自己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

与享受田园生活的逍遥自在

这首题画诗与《杨柳归牧图》轴“诗画互补”

成为了画外的另一种声音

与画作一起向观者表达萧晨的诗意心境


“农耕”作为画家笔下常见的图景

从侧面反映了农业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解读道

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较为泥泞

在耕种时不仅要翻土耕地

更要“耙地”

来打碎田中大块的泥块

相比北方而言

南方田地的耕种难度更大

耕牛也便成为了农作时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这样一幅画有耕牛与农人的《杨柳归牧图》轴

将南方田间经典的农牧场景展现出来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

今天的我们又会以怎样的形式

描绘自己心中的“田园牧歌”呢?

手工班成员黄盛帆

以油画和不同种类的西方绘画技法

再现了《杨柳归牧图》轴里的田园风光

他聚焦于山、树、水和农人等多种元素

巧妙地平衡画面的留白与虚实

完成了一次跨文化的艺术对话


《杨柳归牧图》轴不仅是一幅技艺精湛的画作

更寄托了画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是千百年来

中国人对农耕、对土地不变的深情

愿我们可以从画中感受到

宁静、和谐的田园之美

也能从诗句中体会到

“椶蓑箬笠且归去,晴日仍欹牛背眠”的悠然自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