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焦落照图》卷
由明代画家文徵明所绘
现藏于上海博物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节选)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重题金焦落照图诗》(节选)
明·文徵明
忆昨浮船下扬子,平翻渺渺波千里。
何来双岛挟飞楼,璀璨彤煌截涛起。
金山、焦山与北固山
被合称为“京口三山”
在古代诗画中的“存在感”极高
诗人辛弃疾登北固山望长江
借景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画家文徵明也曾在此地作画
绘出夕阳映照下的江山之美
《金焦落照图》卷
精心描绘了金山、焦山的景色
以及长江的万顷波光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展现了文徵明早年绘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金焦落照图》卷是文徵明二十六岁时的作品
他本人在七十五岁时
又为这幅画写了题跋
体现出其对早年作品的珍视和回忆
画家这段“跨越时空”与自我的对话
也让这幅诗、书、画合璧之作得以完成
在牛犇与周奇共同呈现的戏剧演绎中
八旬老戏骨牛犇化身晚年文徵明
青年演员周奇则演绎其青春岁月
文徵明于梦中穿越进了
自己年轻时所作的画卷
与二十六岁自己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心灵对话
历史上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终生笔耕不辍
年近九十高寿时仍孜孜不倦
老戏骨牛犇从十一岁走上影坛
如今八十八岁仍在坚持表演
如此相似的人生经历
令牛犇在演绎过程中
更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共鸣
二人通过细腻的表演
将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老年与青年的文徵明在梦中的对话
不仅是对自身成长的深刻反思
更是对“本心”的坚守与传承
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
与文徵明共同经历了他的人生旅程
感受到了那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
《金焦落照图》卷展现了文徵明深厚的书画造诣
画作空间开阔,细节入微
岛上建筑、江中船只等均刻画得十分细致
滚滚流动、波光粼粼的长江
与巍然不动的两座山呼应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江面上的船舶如飞舞着的蜻蜓
构成人生的隐喻
无论是乘风破浪还是逆风而行
都是人生向前行走的姿态
画卷拖尾处的跋文和题诗
亦是画家在晚年对人生的一个回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晚年登临北固楼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不尽长江滚滚流”
词人的思绪也与长江水一起向东流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
展现出长江的永恒流动
和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文徵明的画与辛弃疾的诗
虽然在时代和时间上是有所不同的
但是在精神上却是贯通与呼应的
金、焦二山历经沧桑
得到了无数创作者的青睐
手工班成员翟莫梵创作的壁画装置作品
受《金焦落照图》卷启发
选用亚克力、电镀金属等材料
运用镜像折射展现出“无限延伸”的空间
展现出落日下金、焦二山与金色江水的美景
再现了山河永恒之美
时光荏苒,江山如画
“京口三山”与“金焦落照”
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标识
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独特符号
寄托了历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思考
从“入画”的深情演绎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诠释
这片山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让我们共同珍惜与传承这份美好
感受永恒的山水之美
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