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在画中游”?艺术家揭秘“新桃花源”创作幕后

体娱   2024-10-01 14:40   北京  

    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它应该是什么模样?

    9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大型融媒体活动《千里江山如画》的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处“桃花源”:北京东郊的盘山之阴,一处村落被群山环抱,漫山遍野的桃花树、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赋予这片土地诗意浪漫的气质。节目中,刚刚落成的两组以“新桃花源”为灵感的多媒体艺术作品,用数字化手段呈现出现实与虚拟交织的东方古典意境,将北京市平谷区南山村打造为新时代桃花源的典范之作,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品味桃花源的文化意境

    此次创作之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及多位新媒体艺术家用艺术作品串联起乡村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人文内涵,让艺术走入大地、回归原野、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深度参与其中的他们,又在艺术与乡土的碰撞中寻觅到新的灵感与顿悟,重新审视着艺术的社会价值。一起聆听师生们的创作感悟↓

马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我个人非常喜欢仇英的《桃花源图》,他把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之景,展现于世人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之感。我们这次围绕桃花源的主题设计了两套多媒体艺术作品,通过声光电结合实体的搭建来共同营造身临桃源的氛围,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不断为村子设计一些装置作品、人文设施,想把南山村打造为一个桃源艺术与生活的综合体,让大家的体验更加多元化。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

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视频总监

    数字艺术不像电影或者戏剧,能把很多事物周全、系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给观众一个空间去想象,这种开放性实际上是数字艺术重要的特性。在打造《南山桃花源记》光影艺术秀时,我们以南山村地形地貌及民俗生活为切入点,通过20多台大型投影在其河床、崖壁、桥面上构建出沉浸式空间。相信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调动观众的记忆和知识系统,进一步领略桃花源的文化意境。

王志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

国庆70周年视觉总设计

    我们的作品结合了《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通过现代镜面材质、激光投影、交互装置、LED大屏幕,整体营造出“桃花源”入口的幻境空间。作品《乐源》以北京平谷南山村为灵感源泉,基于数字影像构筑了一个虚拟的世外桃源。希望体验者们在这个数字空间中,得以沉浸式地体验和分享纯粹的快乐。


陈若琨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特聘导师

    我们在创作中借鉴了《桃花源图》的精妙构图,以《桃花源记》中的故事为主题,并且巧妙融合平谷南山村的民俗文化,匠心打造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光影盛宴。同时,以四季更迭为轴,春的生机、夏的繁茂、秋的丰收、冬的静谧,逐一展现百姓勤勉朴实之生活图景,春华秋实,岁月静好。此光影秀,不仅是对古典意境的现代诠释,更是对祖国母亲深情献礼,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这个作品要承载的其实是我们对桃花源的一个想象,每个人的心里,不同时代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桃花源,如何对此进行呈现,挑战还挺大的。希望这次的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能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桃花源”的可能性之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站立在千年文脉滋养的中华大地上,艺术家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用崭新的艺术语言架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仇英的《桃花源图》到艺术家们的《南山桃花源记》《乐源》,从传统绘画到多媒体艺术,“桃花源”的艺术形态和美学意境不断拓展,在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大众审美和鸣中焕发蓬勃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