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券商研报称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净赎回2400亿,在一些不明真相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伴随着又一波击穿2900点的4连阴 ,“月均赎回800亿”、“基民大逃亡”、“原来最大的空头是基民自己”等言论冲上热搜。
月均赎回800亿,离了个大谱!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按照该研报的统计口径拉了一下数据:截至2季度末,包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在内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为3.5万亿,相比1季度末减少了1434亿。不管是存量规模还是规模变动,与研报的统计数据均有较大出入。至于净赎回规模,虽然该研报未披露其具体算法,但无论如何2400亿的净赎回都是立不住脚的,离了个大谱!
表1 2024Q2基金资产净值变动
乍一看赎回1400亿,“叛徒”的帽子依然摘不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1400亿的规模变动还包含了资产价格的变动,也即基金经理帮你亏掉的钱,并不等于申赎规模。因此,为了进一步还原真相,我们定义了净申赎规模的算法:净申赎规模=期末资产净值-期初资产净值-基金利润+基金分红。
按照西筹基金分类,我们统计了过去10年,股票型主动基金、股票型被动基金、固收+基金、纯债基金四类产品的净申赎情况,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股票基金已连续8个季度净买入
股票型主动基金(含行业基金及港股基金)已连续5个季度净赎回,累计净赎回规模4070亿,其中2024Q1净赎回规模达到1256亿,在过去10年,这一赎回规模仅次于2014Q4的1123亿。没错,上次的主动基金赎回潮正是发生在牛市初期!
而2024Q2的净赎回规模为699亿,远小于上述报告中统计的2400亿,且相比2023Q4及2024Q1均有大幅收窄。
图1 股票型主动基金净申赎变动
从被动基金来看,则是另一番景象:被动基金已经连续12个季度净买入,累计净买入1.78万亿,其中,在神秘力量的加持下,2024Q1净买入规模高达3478亿,创下历史新高,2024Q2的净买入规模也有1217亿。
图2 股票型被动基金净申赎变动
如果将主动基金及被动基金加总,观察整体股票基金的申赎情况,会发现股票基金已经史无前例的连续8个季度净买入了。不管是神秘力量还是普通基民,其实都在负重前行。
图3 股票基金净申赎变动
净赎回超7000亿,固收+基金才是最惨烈的阵地
回首21年最后的狂欢,也正是固收+基金“大跃进”的年代:2021Q3、2021Q4,连续两个季度,固收+基金净买入均接近4000亿。固收+基金规模也在2021年底达到2.5万亿的峰值。而此后,从22年6月至今9个季度,固收+基金累计净赎回规模达到7397亿,其中,2023Q3至2024Q1连续三个季度净赎回,2024Q2才终于看到曙光,转为净买入1141亿。
有意思的是,上一次固收+基金的热潮爆发在2015Q2,单季度净买入高达4500亿,而这也正是泡沫破灭的前夜,2015Q3的反弹行情中有2700亿的固收+基金在投资者的骂骂咧咧中被赎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固收+基金的脉冲式起伏比权益基金更能凸显人性的恐惧和贪婪。究其原因,一方面众多资管机构在市场下跌初期大力宣传固收+基金的“能涨抗跌”,将其作为管理规模的稳定器;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在此时才入场的投资者,大多风险偏好极低,根本无法承受回撤与波动。
图4 固收+基金净申赎变动
纯债基金狂飙,6季度净买入超2万亿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与权益市场惨淡相映的,是越来越多投资者在“数蛋声”中“怒发国难财”。自2023Q1至今,纯债基金录得连续6个季度净买入,累计规模2.46万亿,其中2024Q2单季度净买入7596亿元,相比上季度末增长超过10%,而上一次增幅超过10%的现象发生在2020年Q1,接踵而来的是持续了2个季度的大幅调整,当然,所谓的“大幅”相对于权益市场还是温柔了很多。
图5 纯债基金净申赎变动
最后的话
“月均赎回800亿”的小作文能够广泛传播,在于其戳中了广大投资者的悲惨心境,为遍体鳞伤的基民、股民找到了可供指摘的对象,也算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但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有必要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核验。
通过复盘过去10年各主要类型基金的申赎数据,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也得到很多启发。后续我们将从各类型基金的规模变化、基金利润、基金分红等角度做更多的分析,在至暗时刻,回顾基金行业的十年浮沉,以史为镜,观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