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泰伯第八⑯-⑰

文摘   文化   2024-12-11 12:04   山东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⑰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狂而不直。我们先理解这个“狂”,通常,狂人都是有一些能力的,都是有一些才能的,狂人都是积极进取的,蔑俗轻规的,看不上一些俗人俗事,很轻视一些规定。


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很积极进取,也颇有能力,但是,我就是不喜欢一些俗事,不要跟我讲那些规定,我把结果达到了就可以了,这是狂人。通常我们去读《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或者看武侠剧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狂人。


这个狂人可能武功高强,但是他不守规则,不喜欢俗事。同时狂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比较直率,直来直去。并且狂妄的人通常比较正直,不做暗事。说我这件事情做了,我就敢于担当,没做就没做,只不过他不守规则不守礼。


我们在企业当中也是一样,比如说销售业绩做得很好,或者在某一个领域,有他自己的一技之长的人,通常不守规则不好管理。但是他有他可取的地方,因为他积极进取,他有一定的才能,他很正直,很直率。这里孔夫子提出的观点是“狂而不直”,很狂,但是又不直率,不正直,又不能直道而行。


侗而不愿。侗:幼稚、无知,不成才。不愿:不老实。我们再去看生活当中有一种人,他是侗,就是可能幼稚、无知,虽然我没有那么多的才华,但是我可以诚恳、踏实地、老实地去做事情。在一般的团队当中,我们还比较喜欢这样的人。


我们生活当中朋友也有很多,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在企业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同事。这个人可能很幼稚、无知,没有那么多的才华。可是人家工作努力,勇于担当。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我很诚恳,很老实地去做事情。所以这样的人也有他的可取之处。


这里孔夫子讲的是“侗而不愿”,幼稚、无知,不成才,但是又不老实,又不肯踏实地做事情,而且听不进去他人的谏言,永远都是固执己见的。老板说的话有什么用?他说的话有什么用?你不就是想让我多做事情吗?我才不多做事情。他说的有什么道理?他说的道理难道我不懂吗?我才不听他的。


我们在生活当中的朋友,甚至我们家的亲人,还有我们的同事,有很多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别人是不喜欢的,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的。去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固执的人,或许我们曾经也是那样的固执,自己很幼稚,很无知,但是还听不进去他人说的话。还不踏踏实实、勤勤奋奋地去做事情,这样的人不可取。


狂和侗是质,是才;直和愿是内在的德,内在的修养。本身狂就已经过度了,侗就已经是本质上的不足了,可是,你又不能修养自己内在的德行,你又不能让自己变得直率、正直,又不能让自己变得老实和踏实,就等于德和才都是不具备的。

如果你只是狂,但是我有才,虽然本质上有所不足,可是我能修自己的内在,可以让自己变得直率,这样的人是可取的。说我的天赋不足,可能我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和才华,可是我懂得修内在的德行,我可以老实诚恳地去做事情,这样的人依然是可取的。


悾悾而不信。悾悾:看似诚恳的样子。而不信:不信是不诚信,不守信。我们再看生活当中有一种人,看似很诚恳的样子,可是,他做事情又不诚信,又不守信。我们第一次可能会被这样的人所蒙蔽,我们看上去他很诚恳,我们就相信他会守信用。


可是,接触过两次,打过两次交道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只是看上去诚恳,但是并不忠厚,并不守信,这样的人完全不可取。接下来我们就不和他打交道了。但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人,看上去很诚恳,他做起事情也很诚恳,也很守信。这个时候他的质虽然没有那么好,可是他内修,起码是讲诚信的,这样的人还可以打交道,还可以用。


吾不知之矣。接下来孔夫子总结了,这句话是半句: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这半句我们可以延伸出来很多感叹: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该怎么教化,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该怎么立足,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该怎么生活,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该怎样和他打交道,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出路在哪里……


所以这句话感叹后面的可以无限延伸,我们要懂得引以为戒,看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要懂得修正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身边有这样的人,会发现我们也很无奈,如果他自己不去改正,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帮到他;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更好地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办法。


我们再来延伸“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特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去延伸。比如说有的人能力不行,脾气还大,你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通常说我能力可以,我能力很大,我的脾气也大,是不是还有一方是可取的?起码他的能力好,他有发脾气的资本。虽然他不是最好的状态,起码可取。


如果能力还不行,脾气还大,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再比如说,有的人可以不聪慧,但是他很温顺,很贤良,这个很好。说我可能没有太多的才能,我也没有太多的智慧,可是我这个人很温柔,我这个人很温顺,我这个人是贤良的,有可取之处,内在他起码是有修养的。


可是如果我不聪明,同时我也不贤良,还不温顺,这样的人我们要怎么办呢?再比如说,有的人不去承担责任,我还要说了算。在一个企业当中,说我坐在经理的位置上,我去承担了这个位置该承担的责任:我说话是算数的,别人要听我的,有可取之处。


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说我承担了家庭的重担,我在家里说了算,没有问题。可是有的人不是,家里的事情我一概不管,责任我一概不扛,但是我还得说了算,那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你会发现久而久之,就会受身边人的唾弃,就会让身边的人远离自己。


整个这句话告诉我们,德才兼备固然最好,如果不能,起码德和才,我们要占一个。


我们有一种才华起码是可取的。如果我们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华,这个时候我们注意了,我们可以修内在的德行,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守诚信,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很正义,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很有德行。


这都是德的部分,内在修养的部分,起码我们有内在的修养,我们还有可取之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立足,我们才能安身立命,否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个不及,有多种含义,比如说来不及学习,形容时间不够。比如说达不到,赶不上,这都是不及。“犹恐失之”,学会、学到了以后,还担心害怕失去。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


我们来思考在生活当中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才会觉得学如不及:我接触晚了,我总怕自己赶不上,我总怕自己达不到,当我们心中觉得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很重视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思维。


比如说我发现了或者得到了一个好的工作,就是这种状态,我怕自己不及,我怕自己做不好,然后别人就开始不用我们了。比如说我们有一段好的感情,我们就开始担心,我就怕我达不到,我就怕我自己不够好,和对方不匹配,我就会感叹相识恨晚,这也是不及。


所以当我们特别重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学如不及”的这种感受。很多人接触了圣贤的文化,接触了修行之道,开始有了“学如不及”的感受,说如果我早接触就好了,是不是我的年龄大了,来不及了?是不是我早学几年,比现在会更好呢?


这都是不及的态度,我要努力地去学习,刻苦地去精进,我害怕自己赶不上,害怕自己来不及,害怕自己达不到。所以我们越是重视的事情,才会有这种不及的心态,才会有这种不及的状态,努力地去迎上,努力地去学习。


我们对一件事情有多重视,我们就会有多努力,我们对这件事情就会有多付出,当我们觉得它很重要的时候,我们一刻的时间都不想再浪费,当有一天我们觉得学习这件事情很重要,我们每天都会去学习,我一刻都不能允许自己浪费,我都感叹自己学习的晚,我犹恐自己达不到,犹恐自己学不会。


所以这种态度才会让我们自己精进刻苦地去学习,这种重视程度会让我们勇往直前,会让我们忽略外在的一些条件,外在的一些享受,甚至一些是是非非。


当我们很多人开始学习了圣贤文化,就有了这样的心态,有了这样的态度,我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都用来学习,都用来修正自己。


原来生活的那些琐事或者那些享受、那些娱乐,我似乎都已经看得很淡了,我似乎都已经没有时间去做了,这是学的态度。学到了以后呢?“犹恐失之”,我又担心失去它,如何才能不失去呢?我们学了以后要习,要用,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当我们把它变成自己的,它就不再失去了。


《中庸》当中引用孔夫子的话,说颜回这个人“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得到一个善、一个好的方法,得到一个善道,得到一个自己觉得好的事情、好的学问,拳拳服膺——紧紧地攥在手里,放在心里,恐怕失去。


那我们其实修身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学习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当我们学习了知识,就会把它紧紧地攥在手里,放在心里,很担心失去它,所以这都是形容学和习的态度,我们有这种态度才能更好地去践行。


说《论语》当中这句话讲得真好,我知道了,我就要开始去践行,开始去习,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只有把它变成自己的,才不会失去。我们举个例子,小的时候,我们学过很多的知识,比如说英语,比如说化学,比如说物理知识。


可是到了我们现在年龄,很多学过的知识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忘记了呢?多年以来没有用过,它并没有变成自己的,只是学但是并没有习。


我们现在学习了圣贤的文化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听了《论语》讲的道理,听了仁、义、礼、智、信,但是我们并没有去习,并没有去用,没有把仁、义、礼、智、信变成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变成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变成自己的品质,同样也会失去的。


所以很多人道理都懂,但是并没有用来践行,所以也就并没有增长智慧,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就要去用,就要把它变成自己身上的品质。比如这句话也是要用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要努力地去学习,怕赶不上,怕达不到,学了以后呢,我要得一善拳拳服膺,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学和习,这两件事情合在一起,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知识,学习那些好的优良品质,然后来习,用来实践,用来修正自身,这是一种精进的思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