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蔡京
——兼回应芳娜女士的质疑
江 雁
前两天,我把几番斟酌过的《蔡京赋》发出去以后,有位叫芳娜的女士(这个名字,我猜测应该是女士)在后台留言几则,意在批评我对蔡京评价太过片面,并且在我看来,芳娜女士多少有为蔡京鸣不平的成分在。芳娜女士留言中还建议我读一下《蔡京年谱》(曾莉著)和《蔡京、蔡卞北宋晚期政局研究》(杨晓敏著)。
首先感谢芳娜女士的热心。我深知自己并非史学家,确实在很多时候不能客观看待史实,评论人物的时候多少会有失偏颇。但在我看来,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蔡京玩弄权术,媚上欺下的事实。而且,您说的这两本书我其实都读过,尤其《蔡京、蔡卞北宋晚期政局研究》的第八章,充分揭露了宋徽宗、蔡京集团在北宋晚期的腐朽统治。因此,他们对北宋亡国理应负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
的确,这两部著作中列举了大量的史实,帮助我们回忆了蔡京的一生。尤其曾莉所著的年谱,犹如一部精细的时光纪录片,将蔡京的一生逐年铺陈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认知愈发丰满和复杂。
诚然,蔡京无论是在舞台、荧幕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几乎被钉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但我也不能不承认,当我在深入研读《蔡京年谱》时,已然发现他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和历史上大多数文官一样,蔡京的仕途充满了曲折与起伏,他数度遭遇贬谪,又数次重获起用,这种命运的波折并非仅仅是运气使然,更多的是北宋末年复杂政治局势的映照。当我们把目光从蔡京个人的行为扩展到整个北宋末年这样的大环境时,不得不承认当时的种种积弊,如冗官、冗兵、财政危机等,早已根深蒂固。蔡京的出现,只不过是在这即将倾塌的大厦上又增添了几根腐朽的梁柱。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加速了这个时代的衰败。
而且,蔡京在其执政期间,确实推行了一些看似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例如在经济领域的某些改革举措,短期内似乎为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增益。
然而,我个人还是以为,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政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蔡京个人的政治私欲和权力野心。他所追求的,或许并非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福祉,而是自身权力的巩固与扩张。
我们也不可否认,蔡京的确有着过人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之术。他善于揣摩上意,迎合宋徽宗的喜好,从而赢得皇帝的宠信。但这种迎合,最终演变成了对宋徽宗奢靡生活的推波助澜。“花石纲”之祸,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而蔡京在其中难辞其咎。他结党营私,打压异己,致使北宋末年的政治生态乌烟瘴气,朝纲败坏。
的确,如芳娜女士所言,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靠文学知识。但无论我们怎么辩证,蔡京身为权臣、媚上欺下的真实面目都无法更改。即使因其所处的时代,其所作所为,受到了当时政治体制、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凭谁也不能说,蔡京是被冤枉的,他其实品行端正,天性纯良。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是不能简单地将北宋的灭亡归咎于蔡京一人,可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负面角色,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了,历史研究从来充满复杂性和多面性。真正的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所以对于蔡京这样的人物,我们确实需要以更加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去审视,才能得出相对公正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芳娜女士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所以,非常感谢芳娜女士的留言和建议。历史的评价应当谨慎而周全,不能仅凭片面的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您在为我打开了重新审视蔡京的一扇窗,也让我更加敬畏历史的庄严和深邃。
在今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探究中,我将更加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分析的客观性,力求为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都赋予应有的公正评价,不让偏见和片面蒙蔽了我们对真相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