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文|墨錡与辰
-书报文摘签约作者-
《淮南子》有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英国诗人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此时,两人都想吃这最后一个饼,便打赌:从此刻起都不说话也不动,谁坚持的时间长,谁就能吃这最后一个饼。不巧的是,当天晚上有盗贼进屋行窃,这对夫妻看见,但碍于游戏规则,均选择了熟视无睹。盗贼见这对夫妻没有反应,不仅拿走家里钱财,还把米缸也搬走了。盗贼走后,妻子越想越气,忍不住对丈夫说:“你怎么这么傻,为一个饼,连贼进家都不阻止。”可沉浸规则的丈夫,不仅没有反应,反倒因获得最后一个饼暗自窃喜。思想困在盒子里,遵守规则,获得胜利,自以为获得最大利益,却不知道,不懂变通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规则的建立都有适用性,不考虑实际,不衡量利弊,循规蹈矩就是自入困局。有时候,思维就像看不见的墙,看似保护得密不透风,实则把人困入牢笼。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人类的思想很少喜欢新奇的想法,就像人体很少喜欢异体蛋白质,不但不喜欢,还要极力抗拒它们。”可要增强自身的免疫,适量的异体蛋白必不可少,人想要取得突破性成就,也要学会打破限制的藩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遵守规矩,能获得一时保障,但一味地墨守成规,不仅难以得到发展,反而容易把人生陷入僵化的困局。网上曾有人提问:“为什么人成长到一定阶段,就很难再进步?”一条回答道出核心:“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披荆斩棘的刀,难以开疆拓土。”曾经的能力,成就现在的自己,但想要踏上更大的平台,则需要能力的迭代更新。一个木匠有着一手做门的手艺。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只要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心制作的门开始松动,门角被磕掉了,有的地方木块儿脱落。而木匠为了维护声誉,没有想着制作新门,反而把精力花在了修门上。这扇门破损数次的门,在木匠的精心维修下,依旧耐用,可外表却早已破旧不堪。木匠因门的耐用而庆幸,可早已换了安全性能更好的防盗门的邻居一句“你是木匠,你家的门却比我家的还不如,早已跟不上时代”,却扎透了他的心。原来精进的修补技艺,不仅没有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反倒把自己困在了修补的世界里。抱着“修”的希望,永远想不出“新”的办法,把已取得的成就,锚定为进阶的基础,过往的成绩,只会成为前进的阻碍。过去的方法,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阶梯,一味地按图索骥,只会固化思维,养成路径依赖。学会放下过往,与时俱进,更新自己,行动才能走出不一样的风景。英国诗人布莱克说:“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斯坦福的老师给一群学MBA的学生每人5美金,让他们用两个小时时间去赚钱,并给每个人3分钟分享赚钱的过程。正常思维是利用有限时间,利用5美元低买高卖来挣钱。可斯坦福的学生意识到,既然实验是在盒子外思考,会不会这5美元就是这个“盒子”。于是他们抛开5美元的限制,部分学生选择做两个小时家教,挣了100美元。有的则利用斯坦福MBA的名气,给创业公司做两个小时咨询,挣了200美元。但有部分同学发现,既然5美元是“盒子”,那两个小时是不是也是“盒子”呢,真正有价值的只是最后3分钟。于是,这部分同学抛开了两小时的限制,直接找了一家猎头,用了650美元价格卖掉了分享的3分钟。公司花费650美元,获得了斯坦福大学3分钟的招聘时间,学生利用这3分钟挣到了在场人中最多的钱。很多限制我们的,不是明令禁止,而是清晰明了的规则条件。因为一旦进入预先设好的盒子,就会被规则所限,大概率只能按条款办事。人们常说:“人难以挣到认知以外的钱,而这个认知有时候不在于你懂多少知识,而是明白限制所在。”很多时候,与其在规则中“内卷”,不如静下心思考独有资源,用稀缺性去建立能力壁垒,才能做到有效破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因地制宜,去看更大的世界,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真正的器具、真正的大格局,都是无边界的,边界越多,被分割得越多,标准越多,思维障碍也会越多。循规蹈矩,安身立命,但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则需要打破常理。人最怕的不是思维的漫无边际,而是思维被囚禁,还误以为限制的牢笼就是天地。拥挤的池塘,难以开出舒展的花,内卷的环境,产生不了创新的想法。警惕局限盒子,打破思维惯性,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增加看事的角度,规则不只是思维的枷锁,亦是向上攀登的阶梯。
欢迎转发朋友圈~
有什么想法和意见,请给我们留言!
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书报文摘》是《书报文摘》报专门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