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提出吸引力法则的作家朗达·拜恩曾说:“在生命中,你给予出去的是什么,收回来的就会是什么。根据吸引力法则,你会把你给出的事物吸引回来,无论那是什么。”不要太在意这个世界怎么对待你,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就是当我们由衷赞美别人、欣赏别人时,听者会下意识地把这种特质联系在我们身上;同样的,如果有人总是指责别人、批评别人,或是背地里说别人坏话,听到的人也会把这种负面的特征联系到对方的身上。总爱责备别人,议论别人,挑别人缺点,其实对自己是有副作用的;而称赞他人,欣赏他人,多看别人的优点,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滋养。正如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漠视者心中尽荒芜。”作家苏瑾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性格开朗的绘本作家葆小姐。50岁的葆小姐特别喜欢称赞别人,每当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时,就会毫不吝惜地夸赞对方。只要和她在一起,场面就会充满温馨,被她提到的人,也会变得很活跃。受葆小姐的影响,苏瑾开始减少对别人缺点的关注,转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当她称赞朋友的绘画很有创意,告诉爱人他挑的领带很有眼光,告诉同事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时,她发现自己也变得开心起来。欣赏他人,关注他人的优点,让她的心态放松了很多,她也开始关注自身的优点,变得自信起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指出,总看别人的缺点,是一种防御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人变得消极冷漠;多看别人的好,懂得欣赏别人、赞美别人,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它会让人变得积极热忱、充满能量。不要吝啬你的真心赞美,因为赞美他人、欣赏他人,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正如作家木心所说:“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欣赏别人,幸福最多。”一天,那位官员的孩子相中了画家的一幅画,想要购买,他满怀诚意约见了画家,并表示愿出高价买下这幅画。画家得知了那人的身份,为了不让仇人得偿所愿,他坚决不卖画。他每日坐在画布前,脸色阴沉地自言自语:“这就是我的报复。”但是渐渐地,他画的神像越来越糟糕,他不停地寻找原因。终于有一天,他惊恐地发现:自己所画的神像,竟然越来越像那位官员。对别人的错耿耿于怀,最终毁掉的,是自己那颗原本安宁的心。《菜根谭》中说:“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有位老者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两人要往同一个地方去。一路上,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讥讽、嘲笑、污蔑老者,而老者却好像没听见似的,对他的侮辱无动于衷。快到旅途的终点时,老者对那人说:“如果有人送了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这份礼物属于谁呢?”老者微笑着说:“很好,如果我不接受这一路上你对我的嘲讽和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了。”《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曾说:“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己的心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既削弱了自身的能量,也轻薄了自己的品格。不如把心量放大,放下计较和仇恨,不在烂人破事上纠缠不休,才能让心灵获得解脱,把自己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作家刘墉的绘画班上,有个学生,每到周四上课,都会带很多玉兰花分给同学,教室里也因此芬芳四溢。原来,她家有棵玉兰树,每到花期,就会芬芳扑鼻。朋友到访,都称赞花香浓郁,沁人心脾。祖母见了,就让他们每次出门时,摘些玉兰花赠予朋友。祖母说:“花总是要谢的,自己拥有太多,反而不觉得芬芳。何不送给没有花的人,让院子里的馨香散布在每个朋友的身旁呢?”就这样,他们结交到很多朋友,也收获了很多人的爱与温暖。她家树上的玉兰也比从前更香、更繁盛了。富兰克林曾说:“做好事、助人,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它让你变得健康和喜悦。”我们总是渴求别人对自己好,但事实上,只要有所求,必然有所失。拥有爱的能力,能够善待别人,才是疗愈自心最好的药。《因果的真相》一书中曾写道:“决定命运源头就在于你的内心状态,心中的善恶就是祸福的起源。”世界是心的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自己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心存善念,口出善言,常行善举。作者简介:崖柏,一个温暖的写字人,用文字打开心灵的一扇窗。欢迎转发朋友圈~
有什么想法和意见,请给我们留言!
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书报文摘》是《书报文摘》报专门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