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制订了上中下哪三策?林立果姐弟俩意见不合已经决定了结局

职场   2024-11-10 00:00   广西  




9月8日晚,林立果乘上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专机回北京,声称去“看牙”。

这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客机,林彪在北戴河休养期间,就一直供他一家调用。负责专机调配的便是胡萍。

飞机上还有另外两名乘客: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处长刘沛丰和空军司令部翻译队翻译陈伦和。

在林立果的贴身口袋里,有一样在他看来类似皇帝“密诏”的宝贝:林彪“手令”

“手令”写道:



盼照立果、宇驰通知传达的命令办

林彪






九月八日就凭这份“手令”,林立果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阴谋,从而葬送了自己,葬送了他的“小舰队”,也葬送了包括其父母在内的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集团。

自从9月6日接到有关毛泽东南巡谈话的情报后,林立果就开始思考对策。他先是反复阅读了3月份他主持制定的《“571工程”纪要》,又反复阅读了于新野搜集和摘录的关于政变和谋杀的事例材料。

于新野提供的材料,是林立果制定《“571工程”纪要》后,布置他完成的。于新野从古今中外搜集了28个政变和暗杀的事例,整理了126页,交给了林立果,林立果看后又交给了林彪和叶群。

这份材料的正本,林彪、叶群后来出逃时带走了。

草稿本则保留在于新野手里,后来从周宇驰、于新野外逃时乘坐的直升机上缴获了。其中政变事例的部分标题有:


拿破仑的两次成功的政变“雾月十八日政变”

戊戌变法与八月政变

奥国皇储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

罗马古国的英雄恺撒被刺死

林肯被一演员暗杀

纳赛尔由住室上车时遭卫士枪击

本·贝拉险遭“舞蹈演员”暗杀

哈桑在外出途中被人用冲锋枪袭击?





林立果得到毛泽东南巡谈话的情报后决心提前行动,其思路虽然没有超出《“571工程”纪要》中提到的模式,但武装政变的实施步骤、出击方向和动手时机,却更加具体和明确了。

他总的指导思想是:

毛泽东已决心和林彪摊牌,场合和时机就在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上,因此,“舰队”必须立即实施“571”,趁毛泽东南巡未归动手,在国庆前解决问题。

为此,林立果和周宇驰周密地设想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在外地杀害毛泽东。


此时,毛泽东正在杭州,下一步还要去上海。杭州和上海均是“舰队”的根据地,毛泽东等于是自投罗网。


从肉体上消灭毛泽东后,由林彪出面收拾局面。凭林彪接班人的地位以及现有的权势和威望,他上台是顺理成章的事,稳定局势也不成问题。


第二种,南下广州,另立中央。


广州军区是四野的老底子,黄永胜又在那里苦心经营多年,他们都对林彪有很深的感情。


广空那边“舰队”的力量也不小。尤其是毛泽东在南巡谈话中表现出对广州军区的不满,军区方面心里并不服气,这也有利于林彪的阴谋。


第三种,出走海外,伺机而动。


若前两种方案全部落空,则南下香港,或北上苏联,步张国焘或王明的后尘。


当时,中苏两国矛盾尖锐,苏方正需要一个在中国的代理人,林彪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有重要影响,到时候在苏联的支持下打回来,也不是没有希望。






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以上三种方案,得到了叶群的支持。

林立果牢牢记住了周宇驰的提醒:三种方案要同时着手准备,绝对不可以单独寄希望于哪一种。

他也记住了叶群的两句忠告:一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句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此前,他是看不起叶群的,这回,他对叶群有了好的评价,主要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叶群听了他的意见,决定留下来“决斗”,并且,勇气和信心都出乎他的意料。

9月6日下午,叶群就在悄悄为将要采取的重大行动作准备了。她通知在北京的林立衡和张宁,当晚到北戴河去。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改在次日上午起飞。




7日下午,林立果和林立衡在北戴河有一次密谈。林立果谈了他谋杀毛泽东的设想,林立衡激烈反对,姐弟俩谁也没有说服谁。林立果依旧按照自己的设想在行事。

7日,他下达了“小舰队”进入“一等战备”的命令。命令是通过陈伦和用电话传达的,根据林立果的指示,“小舰队”骨干成员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在外地的立即回京,在京的不许外出,要保证随叫随到,随时准备执行重大任务。

在飞机上,林立果又问刘沛丰:

“我们到京后的行动,安排好了没有?”

刘沛丰答道:“都安排好了。”

林立果紧盯着刘沛丰和陈伦和说:

“从现在起,战斗就打响了。你们要全力以赴!”

这时,飞机开始降落。远处地面的灯火,已经依稀可见。北京,就要到了。林立果慢慢平静下来。箭已在弦,只等开弓了。

张树德《红墙大事》

顾保孜《红墙图志》

 推荐《红墙图志》 


《红墙图志》是一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书籍。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推荐理由:

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对1949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呈现。书中详细描述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以及政治风云的演变,如“三面红旗”的由来、彭总的庐山会议事件、江青政治的崛起、“文革”的发展、林彪为何会外逃?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破裂等,使读者能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对于这类历史题材的书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在阅读时,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历史。

就凭那些珍贵的照片,就值得阅读!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