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15日午后时分,北京站沿京广线驶出一趟专列。78岁高龄的毛泽东,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十一次南巡。
这次南巡非同寻常。庐山会议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年了,但是那场风波,至今还未平息。
这一年来,尽管毛泽东采取了多种措施,领导全党、全军批陈(伯达)整风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这位在上层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最高领导人,冥冥之中感觉到一种危机正在逼近。
毛泽东把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的汪东兴找来,吩咐说:
“中央决定9月召开九届三中全会,10月召开四届人大,有些事情需要向各省市领导同志打打招呼,吹吹风。你报告总理,我要到南方几个地方转一转。”
他还破例对一路上的警卫工作作了交代。毛泽东出行,历来都是雷厉风行,不但轻车简从,而且行动保密,从不明示动身时间、外出多久和所到地点。
但只对一个人例外,就是周恩来。这次南巡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一点,不仅毛泽东极为清楚,就连跟随他出行的汪东兴、中办副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以及随行担负警卫任务的中央警卫团中队长陈长江,都隐隐感觉到,这次南巡与庐山会议有关,是毛泽东采取重大行动的前奏。
这次南巡,毛泽东决定要讲林彪的问题。林彪当然也会知道毛泽东的去向。
党中央主席离京的大致去向,对于党中央副主席来说,不应当是秘密。
1971年的林彪,去向有点儿反常。他开春就去了北戴河,按说那里是避暑度夏的地方。
林彪说他病了,“出汗”。叶群也说她身体不好,“低烧”。
由于党中央的重大活动和工作安排,毛泽东都让主持政治局工作的周恩来向林彪请示汇报,因此,周恩来就需要不辞劳苦,往来于北戴河和北京之间了。
毛泽东离京第二天,周恩来就带人乘火车来到北戴河。他告诉林彪,毛泽东提议,中央决定:
在国庆节前后召开三中全会,然后召开四届人大,各项准备工作正逐步就绪。
林彪表示:“完全同意主席提议”。
至此,林彪对毛泽东的南巡和中央召开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部署,都是清楚的。
他唯一不清楚的是,毛泽东在南巡途中讲些什么,毛泽东对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尤其是对他的接班人地位,有些什么具体考虑。
9月3日,汪东兴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把经毛泽东亲自审阅过的沿途谈话内容稿,专门送给在北京的周恩来。
仅隔两天,9月6日,在北戴河的叶群和林立果就知道了毛泽东的谈话内容。
这些内容的要点包括:
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快要上天了,他们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现在我要抓军队的事。我就不相信我们军队会造反。不要把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秘书。
林彪那里,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在庐山搞突然袭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他们名为反对张春桥,实际是反我。我说大有炸平庐山之势是有用意的,空军才能炸平。我要管军队了。我光能缔造不能指挥吗?
掌握情报,叶群和林立果自有渠道。最先告密的是两个人:
广州军区司令部参谋长顾同舟和武汉军区政委刘丰。而告密所通过的渠道,是“大舰队”的李作鹏、黄永胜和“小舰队”的于新野、周宇驰。
叶群和林立果看完情报后,与周宇驰商定:形势逼人,已经没有退路了,要立即实施“571工程”!
当晚,叶群带着这些情报来到林彪住的96号楼。林彪看了之后,忧虑了很久才说:
“把老虎叫来,我要听听他的意见。”
北戴河林彪住地的知情人,包括内勤、秘书和警卫参谋,听到并记下了那几天林彪、叶群、林立果以及其他人支离破碎的谈话。
通过这些谈话,人们可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9月2日下午,林彪卧室。内勤进去倒水时听见林立果说:
“……飞机。”
林彪问:“行吗?”
林立果说:“他们会盲目执行的。”
几个小时后,林彪卧室。林彪吩咐:
“找李文普(林彪的卫士长)。”
“北戴河的房子不要盖了。反正我活不了几天了。”
林彪有气无力地说:“把这个门改到东边就可以了。”
9月7日上午,林彪客厅。林彪、叶群、林立果、周宇驰密谈。
周宇驰飞离北戴河后,对“小舰队”人员说:
“首长一见我,抱着我的肩膀哭了,说:‘你要救救我们全家啊!我们全家的性命,都交给你了!’林副主席让人逼得好惨啊!”
9月8日上午10时30分,林彪卧室。卫士和内勤均听到叶群哭着说:
“说我是特务,叫我到农村,没有安眠药怎么办。我要跑,你说走不走……”
他们密谈了3个小时。
下午,林立果也来了,三人密谈。9月9日上午7时,林彪卧室。林彪对办公室的人讲,等林立果来后调一架很强的飞机去大连。吩咐飞机要备飞3个小时以上,并急找叶群谈到中午11时,其间,内勤进来,看到叶群眼睛红红的。
9月10日下午4时左右,林彪客厅。内勤在门外听到叶群说:
......杨成武倒台;三十八军;林是炮筒子,自己没主张,光知道放;各大军区都不会跟你走的,许世友是跟毛主席的,也不会跟你一条心。
9月11日12时30分,林彪找叶群。内勤听到叶群说:
“没想到小小的立果活动面那么大!”
林彪说:“反正活不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
此后,两人又进行了密谈。
9月6日至12日,这是林彪最难作决断的6天。
尤其是前3天,更是日夜折磨着林彪的灵魂。事后根据各方面的材料分析,林彪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气恼、惊恐、万念俱灰、犹豫不决和反复追悔的痛苦过程。
林彪、叶群、林立果三个人,最初的想法各不相同,或许只是到最后危急关头才达成一致。
据事后林立衡揭发:林彪虽然内心郁闷、气恼、不服,但自知和毛泽东摊牌凶多吉少,于是最初萌生了听天由命的念头,不想再争什么,这才有了“死也死在这里”的话。
叶群在知道毛泽东南巡点了她的名后,失魂落魄,唯恐毛泽东拿她开刀,整日哭求林彪带着全家躲到国外去安度余生。林彪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办法,一度默许了她的建议。
但是,林立果坚决反对,他既不同意林彪坐以待毙的消极态度,也不同意叶群的临阵脱逃。他主张率领“舰队”,同毛泽东拼个鱼死网破。
张树德《红墙大事》
顾保孜《红墙图志》
推荐《红墙图志》
《红墙图志》是一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书籍。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推荐理由: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对1949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呈现。书中详细描述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以及政治风云的演变,如“三面红旗”的由来、彭总的庐山会议事件、江青政治的崛起、“文革”的发展、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破裂等,使读者能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该书对毛泽东等重要人物的刻画较为生动,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还涉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呈现出了伟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立体地认识历史人物。书中含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是首次公开发表或首次还原色彩。照片为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历史感。不过,对于这类历史题材的书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在阅读时,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