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果是如何被吹捧成“超天才”的?

职场   2024-11-06 00:01   广西  




出于强烈的野心和胃口,林立果还在广州建立了另一支听命于他的别动队———“战斗小分队”。

与上海的“教导队”不同,“战斗小分队”侧重于宣传林彪、林立果,为他们的政变造舆论。

1971年9月17日,已经是林彪、叶群和林立果乘机外逃葬身蒙古温都尔汗之后四天,“战斗小分队”还用了这样的誓词:

“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林副主席,永远紧跟林副部长,海枯石烂不变心,天崩地裂志不移。

风声紧,雨意浓,路线斗争的激流,就像开冻的冰一样,互相撞击着。放心吧,战友们,不管发生什么问题,我们绝不做贪生怕死的懦夫,而要做挺拔在暴风雨中的青松;

绝不做卑鄙可耻的叛徒,而要做路线斗争中过得硬的刀尖子,小分队战士接受考验,永远不变!”




林立果要求“教导队”每个队员都要多学几手,以便随时可以派出去执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而他自己,则瞄上了学习驾驶直升机。

但由于叶群担心林立果的安全,最后两人商量决定让周宇驰去学。

林立果通过吴法宪、胡萍等人,安排周宇驰到西郊机场和沙河机场,开始了秘密学习。

胡萍原是空34师师长,提升为空军副参谋长后,主管运输航空兵部队及飞机、专机的调派,早就被叶群、林立果拉了过去。

叶群、吴法宪为了控制34师,打着“工作需要”的幌子,又任命胡萍为34师的党委书记。

这样,胡萍很快就在34师建立了绝对权威,在调动飞机、安排专机方面,慢慢形成了他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





胡萍的地位和作用,为他后来安排林彪出逃埋下了伏笔。林立果没有实现学开直升机的梦想,于是又提出进行坦克训练。

他和周宇驰密谋后,两个人跑到坦克某团,秘密地学习起来。很明显,林立果的这些举动,绝不是为了好玩和刺激,而是亲自为搞惊天动地的“大事”作准备。

1971年夏,酷暑难耐,林立果以同样热切的心情,发动了“小舰队”内部所说的“夏季攻势”。

所谓“夏季攻势”,是以策划、召开空某师飞行安全现场会为主要标志,包括了集中进行拉人、路线交底和特工器材研制攻关等活动在内的“小舰队”大规模的主动出击。这是林立果的得意之笔。

某师飞行安全现场会的策划始于1970年秋。当时,林立果在广州军区空军某师指示,布置建立安全班子,搞飞行预警装置。




林立果的所谓“指示”,并不是他的创造,而是他从外国、外军的报道和资料中,发现人家有这些装置的。

但当时,只要是林立果提出的东西,不管是改进、借鉴还是照搬、剽窃,统统由他的亲信们鼓噪而起,说成是他“天才的发明创造”。

飞行预警装置的提出就是如此。林立果一提出这个问题,某师就将他奉为神明。

1971年春,师党委的经验就出来了,上报了广州军区空军党委。广州军区空军党委于4月底给空军党委送了一个《关于保证飞行安全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特别强调,空某师的经验是林立果亲自抓的,对于空军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吴法宪一看即高度重视,除了照例进行吹捧之外,还决定在空某师召开全空军范围内的安全现场会。林立果对这个决定喜出望外。




7月15至19日,现场会召开。会议主持人宣布: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林副部长的会议。”

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和司令员都在大会上讲话,吹捧林立果抓的经验对飞行安全的重大意义,

“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没有解决”,“立果给点儿药就治好了”。

他们甚至编造出四句话:

“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为民多壮志,忘我生光辉”,

说这是毛泽东对林立果的评价。

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阶段,掀起了吹捧林立果的又一个高潮。先后有18人发言,吹捧的调子一个比一个高。




现场会结束时,以空某师的名义,给每人送了一本林立果的《讲用报告》。

又以林立果的名义,给每人送了一本《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一本《马列六本书辅导材料》以及一个笔记本。

现场会的成功令林立果忘乎所以,他对于新野等多次讲过:

“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林立果被称为 “超天才” 是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目的而进行的荒谬吹捧。

在 “文化大革命” 的特殊历史时期,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林立果在林彪等人的阴谋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小圈子内制造对林立果的盲目崇拜。

这种所谓的 “称号” 完全是为其反革命行径服务的虚假包装,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欺骗,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一部分。


 推荐《红墙图志》 


这本书生动讲述了毛泽东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他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比如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

伟人的故事与心路历程:生动讲述了毛泽东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他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比如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书中还提到了毛泽东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展现了他的领导智慧和政治远见。

珍贵历史照片:书中载入了多幅 1949 年到 1976 年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这些照片为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