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立煌在众人忽悠下接下东北烂摊子
一九四八年一月,卫立煌继陈诚以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接掌东北。
杜聿明原系卫立煌的第十四军旧属,当时正闲居长沙,经屡电相邀去东北,于八月到达沈阳。
随即明令发表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参谋长、第一兵团副司令官,暂留总部工作。
杜聿明在东北虽为时不及两个月,但经常与他接触,关于他到东北的情况,见闻较多,特就杜聿明回忆所及略述于后。
最初的企图自一九四七年秋季以来,人民解放军曾几次在东北发动攻势,国民党部队连遭失败。
国民党政权内部及东北朝野,大肆攻讦,“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声不绝于耳。蒋介石不得不另外派人接替。
当时一般高级将领诚惶诚恐,谈虎色变,对去东北人人视为畏途,卫立煌也不例外。
当蒋介石将他从上海召到南京征求意见时,他就表示不愿受命。
但是经张群、顾祝同等人力加劝说,陈诚老婆谭祥又登门恳求。
特别是蒋介石允将东北党、政、军大权全交给他,并许恢复陈诚丧失的四个军,还同意由关内增派部队充实兵员和补充装备,威逼利诱,终于使他走马上了任。
卫立煌到东北之后,陈诚失败的前车之鉴,使他采取一种稳重态度。他最初的企图,曾在一次私谈中对杜聿明说过:
“共军目前采用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杜聿明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
本此,他不管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各地守军如何告急,就是蒋介石一再令他打通沈锦线,他都一概不为所动。他把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进行网罗旧属,收揽人心,补充兵员装备,加紧整训等一系列活动。
他首先把原第十四军旧属陈铁找去,委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复邀杜聿明到东北,一见面就极表欢迎。
他说:“杰如,你来了很好!志坚(陈铁)早就来了,要我打电报催你。杜聿明们十四军的老同事,你看还有哪些人,可以多找几个来。”
当时,凡他认为与己有旧关系的,来者不拒,都予以安插,并极力邀一些曾有过旧关系的现职将领,如保举沈向奎为新八军军长,对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另眼相看,予以各方面的便利。
他与各将领谈话,总离不了这一句:
“大家都是老朋友,我们共同努力!”
杜聿明曾问过陈铁,他说:
“你的事卫先生跟我谈过,暂时不要性急,叫你跟他搞些校阅和检查部队及有关训练方面的工作,等你把部队情况摸熟以后,再打算你杜聿明各搞一个兵团。”
他还跟杜聿明介绍了各部队情况,嘱杜聿明注意充分利用各种私人关系,为卫多做些拉拢工作。
2
卫立煌认为可以固守东北的理由
卫立煌约陈铁和杜聿明私谈。当时,杜聿明们对东北局势深怀忧虑,担心沈阳是否能长期固守。万一不守,向何处撤退?
在一次谈话中,杜聿明们曾向他提出这些问题。他内心未尝不是忧心忡忡,不过希望仍极强烈。对杜聿明说:
“沈阳非长期固守不可!美国人是坚决反苏反共的,沈阳系东北重镇,有战略价值,绝不会坐视不理。现在东北问题,苏、美等国利之所在,势在必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只要杜聿明们保存实力,占据地盘,事情即有可为。”
接着他又谈到可以长期固守沈阳的理由:
第一,各部队将领一致赞同杜聿明的主张,均认为沈阳系东北战略要地,大家有固守的决心。
第二,我军有足够的守备力量,可以凭借坚固工事,采取纵深配备,以逸待劳,稳扎稳打,有把握守住沈阳。
第三,共军前来攻坚,死伤必大,容易挫伤士气。孙子兵法云,“攻坚则瑕者坚”,有利于我。
四平街围攻战,共军吃过大亏,即其一例。
杜聿明认为言之有理,频频点首。
最后他很有感慨地说:“陈辞修在东北的失败,系指挥失策,却把责任推到各将领不服从命令上,这样固然不对,但是,军心团结,将士用命,我们指挥官应该特别注意!”
谈到这里,他顿了一顿,注视着大家说:“希望你们二位代我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3
卫立煌安排杜聿明下点什么功夫呢?
拉拢各级将领
因为沈阳主力都掌握在廖耀湘一人手中,他不愿当光杆总司令,不仅要拉拢廖耀湘,使其服从他的指挥,而且想要直接抓各军甚至各师,便于调度。
所以叫杜聿明和陈铁利用故旧、同乡、黄埔同学等关系,代他去做拉拢工作。
极力争取美军顾问团援助,卫立煌长期固守沈阳,面临的严重问题为装备补充和运输补给。蒋介石为迫使他接受打通沈锦线之意图,又复多方掣肘。他遂把希望寄托于美军顾问团。
认为只要和他们打好交道,要装备有装备,要运输补给有飞机空运。
先是邀请刘耀汉任补给司令。因刘系留美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外事局任翻译官,经常与美军顾问团接触,深得美方信任,可以用其争取美军顾问团之援助。
接着即派人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交涉装备补充和运输补给问题。巴大维表示全力支持,并允空运十个师的美械装备给他。
从四月开始,兵员装备粮秣械弹源源运到沈阳。
大量补充兵员。当时,各部队战斗及非战斗减员很多,对实力影响很大。卫立煌指示各部队就近在驻地附近设法补充齐全。驻沈阳及锦州部队曾在当地抓捕大批青壮年当兵。
他亲自主持沈阳各军师挑选射手进行比赛。他还派杜聿明代他检阅各炮兵部队的射击演习。
构筑和加固沈阳及外围防御工事
听说卫立煌到沈阳后,即令工兵指挥官李贤负责构筑和加固沈阳、锦州等地城防工事,一律建成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工事。
并规定阵地外围要挖二米宽、二米深的外壕,架设铁丝网。杜聿明八月到沈阳,工事尚未完成。由于缺乏钢筋、钢板、水泥等材料,加之从卫立煌以下,都要从中捞一把。
所以,工程进展很慢,而且按原计划打了很大的折扣,只是在要点构筑了一些独立的水泥碉堡。
然而卫立煌率领大批人员到锦州、本溪、抚顺等处视察时,却感到很满意。记得他在视察完毕回沈阳的途中自鸣得意地说:
“在江西和共军作战的时候,哪里有这样坚固的水泥工事呢?那时都能打胜仗,现在有这样好的工事,更没有问题了。”
抢购粮食。粮食问题对卫立煌固守沈阳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那时补给确实困难,全靠空运。
蒋介石曾有指示:“各部队主食应尽量就地征购,并极力扩大占领区,抢购粮食,以减轻空运的负担。”
卫立煌也曾对蒋介石夸下海口:“只要不将主力撤出沈阳,补给由自己负责。”
只不过沈阳附近各县遭到严重的虫灾,秋季收成不好。
卫立煌命令东北政务委员会及辽宁省政府宣传重价购粮,但毫无效果。粮食歉收,民食尚感困难,征购不易。开始各部队向民间强迫收购,后来发展到抢夺,不顾人民死活,造成鸡犬不宁,人民大批向外逃难,十室九空,厥状甚惨。
尽管如此,所获粮食仍极有限,卫立煌不得不向关内乞援。由于局势紧张,每天几架运输机担任庞大部队的补给,已感到缓不济急了,何况还要兼顾长春方面给养的转运,更感到捉襟见肘了。
4
最后还是留了一手三十六计?
卫立煌坚持固守沈阳,可是事态的发展非其所愿,因此他不得不慎重考虑后路问题。
蒋介石一直没有改变他的主张,要沈阳主力出辽西向锦州撤退。而廖耀湘等则主张趁解放军辽南空虚之时,撤守营口。
卫立煌也曾问计于杜聿明和陈铁。杜聿明认为强敌当前,久困沈阳绝非长久之计,既要撤退就要乘机迅速安全撤退,避免决战,当然以出辽南退营口,利用海上这条退路为宜。
并要他早作决策。卫立煌内心是同意撤营口这个方案的,但慑于蒋介石的淫威,顾虑重重。
他说:“主力一撤,长春、沈阳都会一齐陷落,我个人的声誉影响事小,丢失东北的责任哪个来负呢?”
就这样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卫立煌的一世英名就败在东北一战。谁说是不是呢?
推荐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征》
王树增的《解放战争》📕
内容全面且精彩:这是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详细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役的进程,如孟良崮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经典战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宏观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以及双方的战略博弈和战术运用。读者仿佛能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感受战争的惊心动魄。
主题深刻:作品不仅仅是对战争的记录,更深入探讨了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以及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让读者深刻理解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
文学价值高:王树增以其扎实的写作功底和生动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无论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还是普通的士兵和百姓,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