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一)|你不知道的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史

职场   2022-06-26 14:14   河南  


“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给质量下了一个严密的定义“在ISO 9000:2016中质量的定义为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客体说明质量主要适用于客观事物上,而不适用于人或者主观意识范畴;要求是明示的、习惯上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求和期望。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要求企业围绕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实现的质量目标,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


从美国的“弃儿”到日本的“品质之神”— 戴明

      日本二战投降不久,国内经济、政治均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得到,20世界四五十年代的国际市场上,“Made in Japan”的标记当时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战后的日本积极进行重建工作,不乏有有识之士和企业家急切希望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洗刷日本产品得国际上的耻辱。正好遇到了在美国不受待见的戴明,在日本东京搞了一场为期8天的质量控制授课,将质量管理的知识完整的传授给了日本工业界,课程笔记的手抄本竞相传播,戴明讲稿的版税赠送给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JUSE),并设立了奖项,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的持续发展。

      戴明在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很快收到了成效。约在1955年,日本产品开始打入美国市场。20世纪60年代,日本产品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产品质量,还是经济总量,日本工业都对美国工业造成了巨大挑战。

      1980年6月,NBC电视公司播出《如果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的纪录片,节目叙述了戴明在日本的经济转变中扮演的角色。节目播出后,美国人的目光聚焦在戴明身上,包括福特、通用、摩托罗拉、宝洁等著名公司纷纷邀请他传授管理思想。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进步,美国保住了经济第一的地位。

质量管理发展经过的四个阶段

传统质量管理

公元前2500年-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厂取代分散经营家庭手工作坊,产品质量靠工人实际操作经验,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度量仪器测定。


质量检验管理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之后,机器工业生产阶段产生了企业管理和质量检验管理,通过检测设备和仪表。1940年大多数企业设置了检验部门和检验员。


统计质量管理

二战后很多国家陆续开展了统计质量控制活动,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出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我国80年代初贯彻计数抽样检查标准,进入统计质量管理。


现代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

质量首先是满足客户需求和需求的问题,质量管理的焦点必须放在为客户服务并使之满意上。质量管理的主要活动主要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其中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质量标准执行难

 🔵  质量标准管理不规范、不完备

 🔵  质量标准未严格执行


质量管理过程管控薄弱

 🔵  存在大量纸质记录,人工录入,易出错,难追溯,导致工作效率低

 🔵  质量控制主要发生在事后,缺乏对过程中质量的管控

 🔵  有系统的只在系统记录最终结果,缺乏过程数据的查验与管理


质量数据分析不足

 🔵  大多仅有检验台账、日周月报等,缺乏质量控制相关分析,如工艺、设备与质量数据相关性多维分析


质量管理缺乏新技术应用

 🔵  如图像识别技术

 🔵  质检数据过程化自动采集、实时监控

一本正经的瞎闲侃

闲聊财务边界
混迹信息领域的财务人,不定期、凭心情更新所思、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