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能成事的人,都做到了这三点

文摘   2025-01-14 07:20   上海  

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平凡,却总能把事情做成?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有人一步一脚印就能走得很稳,而有人却屡屡陷入困局?

其实,在《毛选》中早已给出了答案——能成事的人,都离不开“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三个关键要素。

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今天让我我们一起回到教员的思考现场,看看教员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这三点,如何一步步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01

情况明:摸清实际,才有发言权

要想把一件事办成,第一步就得把它摸清楚。这在《毛选》中可以找到诸多呼应,比如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教员就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是他对“情况明”的极度重视。

所谓“情况明”,并不仅仅是搜集数据、罗列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实际、抓住本质,甚至在条件允许时要到最基层去看一看、问一问,带着问题扎进具体环境中进行调查研究。

例如,你想在新领域创业,激情不足以支撑成功。你需要深入调研市场,走访用户,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并评估行业的天花板和发展趋势。只有吃透这些关键点,你才会发现,许多假设并不成立,而被忽略的小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教员带领红军转战各地期间,他不只是坐在大本营里发号施令,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士兵、土匪面对面交流,充分掌握各地的山势、水情和民情,这才使他在战略部署上游刃有余。

所谓“情况明”,是让我们更好地识别盲区、看清机遇,只有对情况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02

决心大:面对压力,敢于破釜沉舟

在《毛选》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蕴含着教员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能够成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往往拥有巨大的决心和勇气,能在关键时刻把犹豫变为果断,把徘徊化为行动。

所谓“决心大”,说白了,就是在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后,不再轻易动摇,能够克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从而把潜力挖掘到极致。

现实中常见的困惑是:我们常在未开始前就担忧“万一失败怎么办”,觉得自己准备不足。这样的犹豫不仅浪费时间,也会消磨意志。心态一旦摇摆,遇到挑战就更容易退缩或放弃。

长征时期,教员面对艰险困境,始终坚定前行,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并把握一切扩大小块根据地的机会。正是这份“破釜沉舟”的决心,才点燃了日后星火燎原的壮阔。

决心的背后,是对目标的热爱和执着,也是对过程的勇敢担当,没有决心,就很难启动和坚持到底。

03

方法对:精确打击,事半功倍

在《毛选》中,教员多次强调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策略,这背后凸显的正是“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的关键思路。

许多人在做事时往往陷入“大力出奇迹”的误区,认为只要足够拼命,就能扭转局面。可真正的成功者深谙:没有对的方法,努力再多也只是徒劳。

所谓“方法对”,既包括对目标和现状的准确研判,也离不开对执行路径的持续优化。

教员在《论持久战》中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后,提出分阶段、分步骤的持久战战略设想,实施过程中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结合每个战役的具体条件“各个击破”,从而逐步扭转全局。

更为重要的是,对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员在指挥实战时,并非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在每一场战争之前,先摸清地方环境、敌我差距,再动态改进作战方案。

“对的方法”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口号,而是在多次实践和反思中自然沉淀出来的行事逻辑,它让我们把宝贵的时间、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在琐碎的细节中迷失。

正如教员所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而又经过实践检验”,当你找准真正适合的路径,就会发现,很多看似棘手的事情,都能在事半功倍的境地里迎刃而解。

结语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三点看似简单,却凝结了教员的经验与智慧。它们分别涉及到“信息掌握”“信念坚定”“有效执行”这三个成事关键环节。

正如教员所言,“知识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我们透过《毛选》这面镜子,去审视自身的所思所行,就会发现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往往不是靠运气,而是用“情况明”来打好基础,用“决心大”来克服畏惧,用“方法对”来把一切想法变为实际行动。

好文推荐
《毛选》: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性的弱点》浓缩成这5句话,读懂了,你就通透了

老申TALK
点击关注,与数万读者一起探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心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