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吗?4个思维模型带你洞察事务本质

文摘   2024-11-01 21:17   上海  

在复杂的世界中,理解事务的本质对于做出有效决策至关重要。为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事物,今天我们分享《打开心智》一书中介绍的四个思维模型:个体-整体思维模型、输入-输出模型、供给-需求模型和动力-阻力模型,每个模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问题,还能为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01

个体-整体模型

个体-整体模型基于两个核心假设:① 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② 整体能够比个体提供更多信息。该模型强调不能孤立地分析事物,而应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

试想下,你花重金买了一件复古风格的沙发,与你家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格格格不入,这种失落感会让人崩溃。沙发本身很完美,但是如果如何融入整体环境,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现象正体现了“整体性”,即沙发在特定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频繁描绘维纳斯,表面看似对女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对人体美的描绘抱有保守态度,画家借用维纳斯的名义为这些作品正名。

如果你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百思不得其解。但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文艺复兴方兴未艾,传统的思想还非常保守,认为对人体形态之美的描绘是一种伤风败俗的事情。因此,画家只能给画作安上维纳斯的名头,假托女神之名来将其正当化。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去考虑问题和事物,而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它的背景和场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导致了什么?也就是把我们研究的对象本身,通过深入挖掘,将它与我们已知的系统、体系,联系起来,从整体去看待问题。

02

输入-输出模型

输入-输出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系统思维工具,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系统由元素和结构的组合构成,其核心在于实现“转换”:将无序的输入状态转变为有序的输出状态,这种转换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增加了总产出。

以企业为例,个体如果没有企业支持,将面临寻找合作伙伴、客户等繁琐过程,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而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技能整合,使得工作流程更为高效。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将个人的10单位产出合并为整体的30单位,显著提升生产力。


此外,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的流行也能通过输入-输出模型进行分析。玩家的输入状态可能是好奇、社交需求等,而他们期望的输出则是成功的体验和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服务质量和互动程度都是影响玩家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强调了整体体验的重要性。


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个餐饮店,一个班级,一个公众号,都可以看作一个完备的、小小的系统。

它的本质,就是帮助你,从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视角,摒弃掉纷繁复杂的干扰,去专注于它的“输入”和“输出”。这就是系统的本质,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存在、持续发展的本质。

03

供给-需求模型


供给和需求是商业社会的核心概念,通过供给-需求模型分析问题,可以提升商业敏锐度。考虑个人职业发展时,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有什么?谁需要这些?如何将我的技能转变为他人所需?这可以帮助厘清方向。
例如,在内容创作中,许多人追求简短易读,但是部分人选择写深度长文,满足市场对深入分析的需求。这种差异化的供给,可以是使其找准自己的定位。又如,许多读者在面对情感和人际问题时感到孤独。部分人意识到可以聚集这些人,提供一个共同体,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孤单,这本身也是一种需求满足。
进一步,我们可以将供给-需求模型扩展为“供给-需求-约束”模型。约束指的是行为受到的条件限制。作为部门领导,推行新方针前,需要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思维模式,以及他们的约束条件。例如,若团队成员偏好迅速行动,而新方针需要大量文档记录,方针的实施可能会受阻。因此,需要调整策略以降低抵触情绪,提升新方针的接受度。
总的来说,通过供给、需求和约束的视角分析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况,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连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系统思维的运用,在任何领域都能带来启示。

04

动力-阻力模型

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能持续,反之,事情就会停滞。

比如,自律和意志力对我们很多人意义不大,难以坚持习惯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这些习惯通常来自外部强加,而非发自内心。因此,我的主张很简单:不要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理解,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危害?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步骤,逐步靠近目标。

比如,改变晚睡的习惯时,可以思考如何给自己一个理由安心结束一天?可以写日志、清空思绪,或者给明天安排些小挑战,让自己期待新的一天。学习也是如此,最好的坚持方法是应用。通过应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成为你持续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靠外部的“学习有用”等理念强迫自己。

宏观上,很多好的方案难以实施,也是动力-阻力博弈的结果。改变往往会影响既得利益者,阻力大,而未来的受益者还未得益,动力不足。

同理,面对公司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先分析为何它长期存在:是否解决成本过高,收益过低,或可能扰动其他利益。通过动力-阻力模型思考问题,能更清晰地找到症结所在,并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好文推荐
矩阵思维:让你的思考与决策更加有效!
五大高效学习模型,全面提升学习力
养成不被时代淘汰的 5 大思考力

老申TALK
点击关注,与数万读者一起探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心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