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世界中,理解事务的本质对于做出有效决策至关重要。为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事物,今天我们分享《打开心智》一书中介绍的四个思维模型:个体-整体思维模型、输入-输出模型、供给-需求模型和动力-阻力模型,每个模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问题,还能为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01
—
个体-整体模型基于两个核心假设:① 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② 整体能够比个体提供更多信息。该模型强调不能孤立地分析事物,而应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
试想下,你花重金买了一件复古风格的沙发,与你家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格格格不入,这种失落感会让人崩溃。沙发本身很完美,但是如果如何融入整体环境,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现象正体现了“整体性”,即沙发在特定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频繁描绘维纳斯,表面看似对女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对人体美的描绘抱有保守态度,画家借用维纳斯的名义为这些作品正名。
如果你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百思不得其解。但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文艺复兴方兴未艾,传统的思想还非常保守,认为对人体形态之美的描绘是一种伤风败俗的事情。因此,画家只能给画作安上维纳斯的名头,假托女神之名来将其正当化。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去考虑问题和事物,而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它的背景和场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导致了什么?也就是把我们研究的对象本身,通过深入挖掘,将它与我们已知的系统、体系,联系起来,从整体去看待问题。
02
—
输入-输出模型
输入-输出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系统思维工具,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系统由元素和结构的组合构成,其核心在于实现“转换”:将无序的输入状态转变为有序的输出状态,这种转换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增加了总产出。
以企业为例,个体如果没有企业支持,将面临寻找合作伙伴、客户等繁琐过程,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而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技能整合,使得工作流程更为高效。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将个人的10单位产出合并为整体的30单位,显著提升生产力。
此外,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的流行也能通过输入-输出模型进行分析。玩家的输入状态可能是好奇、社交需求等,而他们期望的输出则是成功的体验和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服务质量和互动程度都是影响玩家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强调了整体体验的重要性。
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个餐饮店,一个班级,一个公众号,都可以看作一个完备的、小小的系统。
它的本质,就是帮助你,从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视角,摒弃掉纷繁复杂的干扰,去专注于它的“输入”和“输出”。这就是系统的本质,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存在、持续发展的本质。
03
—
供给-需求模型
04
—
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能持续,反之,事情就会停滞。
比如,自律和意志力对我们很多人意义不大,难以坚持习惯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这些习惯通常来自外部强加,而非发自内心。因此,我的主张很简单:不要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理解,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危害?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步骤,逐步靠近目标。
比如,改变晚睡的习惯时,可以思考如何给自己一个理由安心结束一天?可以写日志、清空思绪,或者给明天安排些小挑战,让自己期待新的一天。学习也是如此,最好的坚持方法是应用。通过应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成为你持续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靠外部的“学习有用”等理念强迫自己。
宏观上,很多好的方案难以实施,也是动力-阻力博弈的结果。改变往往会影响既得利益者,阻力大,而未来的受益者还未得益,动力不足。
同理,面对公司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先分析为何它长期存在:是否解决成本过高,收益过低,或可能扰动其他利益。通过动力-阻力模型思考问题,能更清晰地找到症结所在,并做出更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