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底层逻辑

文摘   2024-12-27 07:20   上海  


最近,老板会议上频频提到“做事情要讲章法、讲底层逻辑”。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底层逻辑”好像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词。可它真的是空泛的概念吗?我们又如何在工作和人生中真正落实“底层逻辑”?

今天,我想从四个层面来谈一谈,为什么“底层逻辑”如此重要,它是如何在你的思考方式、洞察能力、执行效率以及自我驱动力上,发挥深层影响的。

01

思考力:思考决定认知高度

思考力,听起来是“老生常谈”,却是许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能力。我们每天机械化地处理任务、沟通汇报,往往在接到指令后直接进入执行,鲜少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你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取决于你思考的方式。
有思考力的人,擅长从表象挖掘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核心逻辑。

真正的思考力,就是能把问题“拆解—分类—抽象”,再透过关联与因果,把信息汇聚到一个能落地的系统里。举个例子:

例如,你负责一个新产品开发,却发现进度迟缓,部分成员效率明显偏低。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大家不努力”或“时间管理不行”,并用加班或频繁进度汇报来“外部施压”。

然而,如果你具备底层思维,会先探究更深层的问题:团队沟通是否顺畅?流程设计有无障碍?目标拆解是否精准,成员是否真正理解?只有从这些根源处着手,才能切实提升效率。

当你跳脱出对个人执行力的简单指责,去观察“影响产出效率”的真正底层逻辑时,问题的关键往往会呈现在你面前。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画工卓绝,更在于他对“人类情感和面部肌肉结构”做了大量研究,“那一抹微笑”才得以如此传神。

02

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洞察力经常被人误解为“灵感”或“直觉”。其实,灵感和直觉可能是火花式的,但真正的洞察力一定建立在对底层逻辑的持续探寻上。
当你有了牢固的“认知框架”,就能快速识别信息中的关键变量和真实驱动因素。换言之,“洞察力”就是在你已经搭建好的逻辑框架内,发现新的趋势、新的可能性的能力。
没有底层逻辑的人,看到市场变化可能只停留在“数据在涨”“行业很热”这样的表象;拥有底层逻辑的人,则会追问:“这个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是什么?”“这股趋势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的?”“这与其他领域会不会产生联动效应?
举个例子:当直播电商刚刚兴起时,大多数人只是看到卖货直播带来的“爆单”。但有底层逻辑的人会思考:它的兴起是否受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推动?用户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政策与平台流量倾斜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些底层问题搞懂了,你就能提前预判行业的未来走向,而不是跟风做“被动执行”的追随者。

02

执行力:在正确的方向上投入行动


“执行力很重要”这句话几乎是职场金句。可很多人虽然高喊执行力,却常常方向不明,甚至一股脑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不该优先解决的事务上。“努力是好事,可你努力的方向对吗?” 这是一个比单纯做事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多时候,能力强的人也未必能高效完成任务,问题往往出在执行力的方向性上。缺乏底层逻辑的人,执行力很可能沦为低效的体力劳动。

你可能日夜加班,做了无数个文档、PPT,也参与了无数个项目,但如果没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目标,哪些是优先要义,你的执行只会在枝节问题中消耗殆尽。

反之,拥有底层逻辑的人会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对整体目标的贡献是什么?我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唯有如此,你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出,而不是原地踏步的消耗。

换句话说,方向正确的执行力才真正有价值。那种“盲目努力”往往会面临高投入、低产出,而且还容易在反复试错中不断打击团队士气。

04

自驱力:底层逻辑塑造内在动力

最后,我们必须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自我驱动力,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外部激励消失后,内心的动力开始减弱,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然而,真正具备底层逻辑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认知和内在驱动力,持续保持行动力。
具备底层逻辑的人,意味着你对前进的方向更加明晰——“我为何做这件事?目标是什么?路径如何选择?” 在这样的框架下,动力更加可持续,因为你清楚自己为何而努力。
当你感到迷茫时,不妨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是否足以支持我克服短期困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能从内而外地生出一种强大的自驱力。即使面对挑战,也会坚持前行,甚至能在困难中创造新的转机。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底层逻辑,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用更高效的方式去行动、去创造、去成就。

好文推荐

改变一生的强者定律:尖毛草定律、马尾松定律、荷花定律

《富爸爸穷爸爸》:不改变这些穷人思维,多努力都是穷人

老申TALK
点击关注,与数万读者一起探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心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