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拥有“反内耗”体质

文摘   2024-11-26 20:31   上海  
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不仅是对外界的包容和驾驭,更是对内在力量的平衡和调节。

而内耗,正是吞噬内心力量的隐形敌人,它让人犹豫不决、纠结反复,甚至裹足不前。

要想真正强大,不仅需要外在的硬实力,更需要一种内在的宁静与果敢——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学会拒绝内耗。


01

为什么内耗更可怕


内耗,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消耗,它看似无形,却时时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与精力。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指出:“内心的冲突,会投射到外部,变成我们看似无法解决的外部问题。”  这些冲突,大多来源于内耗。

近些年有个名词叫做内卷,与内卷不一样,内卷是人与人的竞争,内卷本质是思维上的“囚徒困境”

而内耗,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你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耗尽了。

内耗往往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表现为心理上的自责、悔恨或焦虑,比如反复回想过去的失误,或者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内耗往往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尤为突出,它表现为对他人态度、行为的过度解读,以及对关系的过分担忧。
例如,你在团队中总觉得领导对自己不满,每次开会领导一皱眉,你就忍不住反复回想自己的发言是否有问题。这种对领导态度的过度解读让经常自责和不安,却从未主动去沟通求证,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了你的职业信心。
这种内耗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焦虑”,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或行为,甚至因此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最终让内耗侵蚀了人际关系的质量。
2.行为内耗
行为内耗表现为行为上的犹豫、拖延或过度纠结,比如在选择中徘徊不定,或在一件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无效精力常表现为拖延、反复纠结、选择恐惧症或对某些细节的过分关注。这种内耗让人难以专注于目标,总是在“想做”与“无法行动”之间拉扯。
例如,你准备出国留学,纠结于选择哪个国家。面对众多选择,反复对比每个国家的学校排名、学费、环境,甚至担忧自己是否能适应新的文化。几个星期过去了,仍未作出决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出国的初衷。结果,时间被浪费,焦虑感却与日俱增。
这种内耗多源于对结果的过度执着,以及对失败的恐惧它让人陷入思维“死循环”,反而远离了高效的解决方式。
上述两种内耗,虽然表现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将精力耗费在情绪或思维的漩涡中,而不是采取有效行动,有个共同点即:过度关注不可控的因素(如他人的态度或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犯错或被评价,因而陷入焦虑和反复思考。

02

如何拒绝内耗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很多问题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当我们学会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现内耗的根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内耗也是一样,与其说“拒绝内耗”是某种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智慧,那么,该如何开始这场改变呢?

1. 建立清晰的目标感

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一边埋头忙碌,却总觉得收获甚微,甚至越做越迷茫?这种疲惫的根源,往往在于缺乏方向感。就像在无边的海面上航行,没有明确的灯塔,再努力划桨也只是原地打转。

作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以终为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原则。简单来说,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就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指南针,可以帮助你判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值得耗费时间。

与此相对的,是对“完美”的执着让我们在目标制定中耗费过多心力。其实,有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必事事追求做到极致,先迈出第一步,再逐步调整方向,这才是高效且减负的生活方式。

2. 学会接纳不完美

曾有人问一位登山家:“当你面临高山的险峻和未知时,是如何保持镇定的?”他回答:“登山不是战胜山,而是接纳自己会疲惫、害怕,甚至可能失败。”

我们总是害怕失败,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害怕别人评价的眼光。于是,我们一再拖延,不敢尝试,反复纠结。这种对完美的执念,常常是内耗的最大来源。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过一个概念——成长型心态。她指出,一个人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接纳不完美,意味着允许自己在人生的试验场中摸索,也意味着直面自己的局限,聚焦于当下可以改变的事,而非纠结于无法控制的结果。
3. 学会管理情绪

情绪,是内耗的“燃料”,如果不加以管理,它就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小困惑变成大问题。比如,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小错误,你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能力,甚至影响了接下来几天的状态。

管理情绪,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让它以健康的方式流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倾诉和释放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焦虑。试着找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聊聊,或者通过写日记、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此外,冥想和深呼吸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重新掌控内在的节奏。

4. 刻意练习“放下”

你是否经常执着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这些执念,不仅无法改变现实,还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放下,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用更理性、更成熟的态度面对现实。佛家有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能掌控的,只有当下。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可行之事上,这是内心强大的重要一步。

比如,遇到一次失败,与其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会失败”,不如问自己:“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接下来,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类似的问题?”刻意练习这样的思维转变,会让内耗逐渐减少。

结尾:内心强大,人生无畏

余秋雨曾说:“强者的标志,是不纠结。”  拒绝内耗,不是让我们变得冷漠或麻木,而是学会与自己的情绪、过去和解,学会智慧地分配精力,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相信当你拒绝了内耗,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强大、更加从容的自己,正在缓缓走来。

好文推荐

5大思维模型,彻底提升你的决策能力

《刻意练习》:为什么“10000小时定律”站不住脚?

老申TALK
点击关注,与数万读者一起探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心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