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内耗,正是吞噬内心力量的隐形敌人,它让人犹豫不决、纠结反复,甚至裹足不前。
要想真正强大,不仅需要外在的硬实力,更需要一种内在的宁静与果敢——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学会拒绝内耗。
01
—
为什么内耗更可怕
内耗,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消耗,它看似无形,却时时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与精力。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指出:“内心的冲突,会投射到外部,变成我们看似无法解决的外部问题。” 这些冲突,大多来源于内耗。
近些年有个名词叫做内卷,与内卷不一样,内卷是人与人的竞争,内卷本质是思维上的“囚徒困境”。
而内耗,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你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耗尽了。
内耗往往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02
—
如何拒绝内耗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很多问题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当我们学会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现内耗的根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内耗也是一样,与其说“拒绝内耗”是某种技巧,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智慧,那么,该如何开始这场改变呢?
1. 建立清晰的目标感
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一边埋头忙碌,却总觉得收获甚微,甚至越做越迷茫?这种疲惫的根源,往往在于缺乏方向感。就像在无边的海面上航行,没有明确的灯塔,再努力划桨也只是原地打转。
作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以终为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原则。简单来说,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就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指南针,可以帮助你判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值得耗费时间。
与此相对的,是对“完美”的执着让我们在目标制定中耗费过多心力。其实,有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必事事追求做到极致,先迈出第一步,再逐步调整方向,这才是高效且减负的生活方式。
2. 学会接纳不完美
曾有人问一位登山家:“当你面临高山的险峻和未知时,是如何保持镇定的?”他回答:“登山不是战胜山,而是接纳自己会疲惫、害怕,甚至可能失败。”
我们总是害怕失败,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害怕别人评价的眼光。于是,我们一再拖延,不敢尝试,反复纠结。这种对完美的执念,常常是内耗的最大来源。
3. 学会管理情绪
情绪,是内耗的“燃料”,如果不加以管理,它就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小困惑变成大问题。比如,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小错误,你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能力,甚至影响了接下来几天的状态。
管理情绪,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让它以健康的方式流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倾诉和释放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焦虑。试着找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聊聊,或者通过写日记、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此外,冥想和深呼吸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重新掌控内在的节奏。
4. 刻意练习“放下”
你是否经常执着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这些执念,不仅无法改变现实,还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放下,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用更理性、更成熟的态度面对现实。佛家有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能掌控的,只有当下。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可行之事上,这是内心强大的重要一步。
比如,遇到一次失败,与其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会失败”,不如问自己:“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接下来,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类似的问题?”刻意练习这样的思维转变,会让内耗逐渐减少。
结尾:内心强大,人生无畏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