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Funct. Mater.》双螺旋碳纳米管包裹弹性芯轴的一体多功能纤维

文摘   科学   2024-05-24 15:24   新加坡  
文章标Double-Helical Carbon Nanotube-Wrapped Elastomeric Mandrel for Electrical Shortage-Free, One-Body Multifunctional Fiber Systems 

中文标题:双螺旋碳纳米管包裹弹性芯轴的一体多功能纤维

第一作Wonkyeong Son 
通讯作者Changsoon Choi  

通讯单位韩国首尔汉阳大学电子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系
撰稿:JeverXin



背景介绍

基于光纤的电子器件采用一维架构,直径从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因其差异化的柔软度、出色的形状适应性和人性化的界面,是开发可穿戴电子产品最有前途的自由曲面因素之一。与传统的笨重或平面同类产品相比,这些显着优势引发了对开发各种纤维器件的巨大研究兴趣,这些器件可以提供电互连、能量存储、变形传感和驱动等功能。在早期阶段,由于制造工艺简单易行,阳极和阴极光纤之间具有特定间距的并联配置主要受到青睐。然而,其巨大的体积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组件尺寸问题,这是可穿戴设备的基本特征。虽然扭曲的配置可以提供相对较短的组装距离和紧凑的设计,但在器件过度变形的情况下,两个电极容易受到缺电电路的影响。或者,同轴配置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核壳结构包括内芯光纤和外壳。一个可能的挑战是,在多步涂覆过程中,由于杨氏模量不匹配导致界面接触松动,电极接触层容易从芯材基板上开裂和剥落。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亟需研制一种具有高机电稳定性、组装紧凑、界面接触紧密的替代光纤器件

最近,来自韩国首尔汉阳大学电子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的Changsoon Choi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单体纤维系统,该系统包括集成双螺旋扣 (DHB) 电极,通过 CNT 和橡胶之间的扭转和应变失配。对具有本质弹性的介电芯轴芯纤维进行预捻和预拉伸,然后分别在纤维的顶面和底面缠绕两条单轴取向的CNT带。在纵向和旋转方向上依次松弛后,完全释放的纤维被微观弯曲的双CNT带螺旋条纹,这确保了对动态或极端机械应变的极高结构、电气和机械稳定性。相关成果以“Double-Helical Carbon Nanotube-Wrapped Elastomeric Mandrel for Electrical Shortage-Free, One-Body Multifunctional Fiber Systems”为题发表在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研究进展

1:DHB纤维的制备和形态。a) DHB纤维的制造工艺。柔软而有弹性的 Ecoflex 芯纤维被扭曲(逆时针方向为2520 rad m −1 ),直到线圈形成之前。双端拴留的 Ecoflex 双绞线光纤在纤维方向上被拉伸高达300%。然后,两条碳纳米管带平行加载到扭曲、拉伸纤维的顶面和底面上,以实现扭转和应变失配。负载碳纳米管的错配纤维首先纵向释放以形成微扣,然后展开以产生大螺旋图案,从而产生DHB纤维。b) 预捻、预拉伸的 Ecoflex 纤维、c) 两根 CNT 带状负载的Ecoflex 纤维、d) 应变释放的带扣CNT-Ecoflex 纤维和 e) 具有均匀双螺旋图案的未加捻扣扣CNT-Ecoflex 纤维的光学图像(比例尺:(b-e) = 2 mm)。在这里和其他地方,绿色和红色阴影用于表示单个 CNT 带状电极。SEM图像显示f)对角线排列的Ecoflex,g)Ecoflex纤维与纵向CNT带状电极之间的扭转和应变不匹配,h)应变释放过程后形成微扣,i)解捻后形成大螺旋,j)螺旋排列的微扣CNT电极,k)螺旋状CNT扣电极之间恒定的间隙,表明不存在可能的电短路, l)致密堆积的微观CNT扣的低倍率和m)高倍率(比例尺:(f-i)=100μm,(j,k)=150μm,(l)=30μm和(m)=10μm)。

图1a说明了DHB光纤的制造过程,包括四个关键步骤。使用点胶针尖模板将市售硅橡胶(Ecoflex 00–30)模塑成纤维形状。在第一步中,通过施加扭转逆时针扭转成型的 Ecoflex 芯芯纤维,然后通过施加 300% 应变沿拉伸方向拉伸(图 1b,f)。由于这种预捻和预拉伸的应用,两端系留心轴芯纤维代表了对角线排列的表面,比偏置角为 18°(图 1f)。在第二步中,将两个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成的多壁CNT带分别加载到心轴芯纤维的顶面和底面上(图1c,g)。然后,在乙醇蒸发过程中,将乙醇反复滴在纤维表面,使带致密化。加载的CNT带平行于心轴-芯纤维轴向排列,这导致了CNT电极和橡胶芯棒之间的大扭转和应变失配(图1g)。在第三步中,负载CNT的Ecoflex纤维优先从预拉伸中释放出来,在芯纤芯纤维的两侧形成微扣CNT电极(图1d,h)。由于乙醇致密化导致CNT带与芯芯纤维之间的粘附力很强,因此在微扣形成的拉伸应变松弛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剥离(图1h)。在最后一步中,将带扣的CNT-Ecoflex纤维从预捻处松弛,形成宏观尺度均匀的CNT带扣电极双螺旋图案(图1e)。

2:无电气短缺的单体DHB光纤的示意图和结构表征。a由一个 Ecoflex 芯轴芯和两个对称屈曲 CNT 电极组成的单体DHB 纤维示意图,以及产生扭转和应变失配的主要实验参数。b 两种电极连接的DHB纤维的电流-电压曲线:单电极(CNT1)或(2))和双电极(CNT1)和(2))。未观察到两个CNT电极之间发生电气短路。c高级 DHB 光纤的三种功能:(i扭矩平衡引起的紧密接触界面,(ii 逆时针和顺时针扭转之间的区别,以及iii 线性负载密度的增加。d 通过应用不同的预拉伸(比例尺= 20 μm)制备的微扣的 SEM 图像。e每次预拉伸 50–300% 时微扣 CNT 的平均扣宽度和线性扣密度。f 通过应用不同的预捻(比例尺= 1 mm)制造的宏观螺旋的光学图像。在这里,预拉伸固定为300%g 630–2520 rad m −1 的每个预捻处的螺旋角和螺旋循环/厘米。h一根独立的、10 厘米长的 DHB 纤维,i 具有结构稳定性的费马螺旋结构(比例尺= 5 毫米)和 j 四根4 厘米长的 DHB 纤维编织成商业纺织品(比例尺 = 10 毫米)

图2a示意性地说明了电短路的一体DHB光纤。产生的DHB纤维让人想起其几何图案螺旋商品“圣诞糖果手杖”,它由白色和红色交替的条纹组成。受糖果手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的启发,根据电极配置系统地进行了电气连接测试,以确认DHB纤维的两个CNT电极之间没有电气短路。如图2b(i)、(ii)所示,通过典型的电流-电压(I-V)曲线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极连接:单电极连接(i)和双电极连接(ii)。正如预期的那样,单个CNT电极(表示为(1)和(2))的I-V曲线(绿线和红线)中的电流响应随电压线性变化,表明电极的导电性良好。由此产生的先进DHB纤维在保持其柔软性和弹性的同时,表现出出色的机电稳定性、扭转传感能力和令人满意的线性性能值。

3:DHB光纤作为高级电容式传感器的扭转和应变传感能力。a 螺旋角为49°58° 63° 的扭曲DHB 光纤传感器的光学图像,分别通过插入09402520 rad m −1 的扭曲(比例尺 = 400 μm)产生。b 螺旋角变化和电容与插入扭转水平的关系(以每根纤维长度的弧度为单位)。插图:加捻DHB纤维的结构图(S捻的外部CNT带)。c –2520 rad m −1 (逆时针方向)到 2520 rad m −1 (顺时针方向)的六个宽扭转水平周期内的电容变化。d 200 个周期(从–2520 rad m −1 2520 rad m −1 )电容变化响应的稳定性测试。插图显示了选定范围内的第 1 个(黑色)、第 10 个(红色)、第100 个(蓝色)和第 200 个(绿色)循环。e纤维直径d 随拉伸应变的变化和电容。插图:图示显示了DHB 光纤传感器在拉伸过程中的横截面图。f DHB光纤传感器在典型的压力加载-卸载周期中的电容变化。插图显示了光纤对垂直施加到 DHB 光纤传感器的各种压力(1530 38 kPa)的瞬态电容响应

DHB光纤器件的稳定电阻即使在极端变形下也几乎保持不变,使其能够在可穿戴电容式传感器中得到应用。图3c显示了连续六个扭转周期(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电容变化的时间依赖性,表明光纤传感器具有稳定的连续响应和高双向扭转的可重复性。图 3d 显示了200 次重复扭转循环的耐久性测试结果。在这些周期中,DHB光纤传感器表现出高度稳定和可逆的电容响应。图3f还显示了垂直方向施加的应力对DHB光纤传感器电容的影响。光纤传感器显示出高达 38 kPa 的宽压力感应范围,并且在正向(按压)和反向(向后按压)方向上的滞后可以忽略不计。

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DHB电极的单体纤维体系,同时展示了基于DHB光纤系统的三种潜在应用:(1)基于介电的拉伸、扭转和压缩应变电容传感器,(2)具有电化学引入的含氧基团的伪电容效应的可变形超级电容器,以及(3)在负载张力下通过电热驱动的心轴芯膨胀的拉伸致动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12033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分享科研信息和传递科研资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与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请联系本公众号或下方邮箱。

转载/合作/课题组投稿

联系邮箱:xianweishuo2021@163.com

纤维说
大纤世界,一维相连。“纤维说”持续关注纤维领域全球最新科研进展,专业解读纤维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为纤维及交叉学科科研人提供便捷而全面的科研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