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安第斯Andes山脉的云雾之间,这座神秘而壮观的印加古城,像一颗镶嵌在苍翠群山中的璀璨明珠。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南美乃至全球最美的旅游胜地之一。每一位目睹这奇观的人无不被它深深打动,异口同声称赞这个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交织而成的古代奇迹。
为了保护这座重要的世界遗产,每天访问的人数受到限制,只有几千名游客能够进入马丘比丘。预定门票需要在一年以前,需要乘坐飞机、火车和小巴。所以,去拜访这个名胜古迹不是很容易的。
我在山区出生长大,对高山情有独钟。在马丘比丘看到满目的高山峻岭,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拍、拍,记录下这令人难忘的壮丽景色。
马丘比丘坐落于一片连绵起伏、神秘壮丽的群山之中。这些山峰巍峨高耸,轮廓如巨人的剪影,耸立在高原的云雾之间。
远远望去,每座山峰被层层叠叠的云雾笼罩,宛若置身仙境,给人梦幻般的感觉。我浮想联翩,想起诗篇所说的:“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判断如同深渊。大山小山都要因公义使民得享平安。”
马丘比丘遗址背后那座标志性山峰是华纳比丘山(Huayna Picchu),经常出现在经典的全景照片中。它好像一只躺卧的美洲狮,把马丘比丘古城护卫在怀中,如同沉默的守护者俯视着这座古城。
华纳比丘山势陡峭险峻,仿佛天梯般直通天际,也是游客攀登的热门景点之一。据说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遗址和周围的安第斯山脉。
我没有时间也没有门票(每天仅限400张门票)攀登华纳比丘山,只能在山下用长焦镜头拍下山顶的照片,羡慕地仰望山峰上的游客和月亮神殿。
位于马丘比丘另一侧更高更大的山峰,才是马丘比丘山(海拔3082米)。但它不像北面的华纳比丘山(2720米)那样出现在遗址的背景中。
印加语的马丘比丘意思是“古老的山”,而华纳比丘山则是“年轻的山”。这两座山峰不仅为马丘比丘遗址增添了壮观的背景,也赋予了遗址一种天然的庇护之感。
周围的其他山峰则以壮阔的姿态相互环绕,山脊蜿蜒,植被浓密,郁郁葱葱,展示出安第斯山脉的生机与磅礴气势。
阳光透过山峰间的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片天地增添一丝灵动之美。
山间小溪在石缝中流淌,汇成了乌鲁班巴河(Urubamba River),河流在山脚下蜿蜒而过,为这片壮丽的景致增添了灵气与活力。
马丘比丘古城是印加人在几百年前修建的,看着那些石墙和梯田,我们不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沧桑。
而那些壮丽的高山和峡谷,是造物主在亘古的时候就为人类创造的。
纵然无尽岁月,群山峻岭的雄姿没有改变。郁郁葱葱的树林,给它们披上万古长青的时装。正如诗篇所说:“祂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诸山升上,诸谷沉下,归祢为它所安定之地。”
在下图的山腰之间,那之字形的车道就是我们乘坐小巴从山底的热水镇(Aguas Calientes),花半个小时一边观景一边上山,缓缓而行来到海拔2400米的马丘比丘遗址。
身体健壮的也可以用1.5至2个小时自己徒步上山。还有徒步达人们,沿着著名的印加小道,徒步加野营花四天三夜的时间,来到马丘比丘。
群山既是天然的屏障,保护着马丘比丘免遭侵袭,又为古城提供了壮美的背景,展现出一种天地共生的和谐美。这些山峰连绵不断,彼此簇拥,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画卷,仿佛在讲述着数百年来这片土地的辉煌与神秘。
马丘比丘是印加帝国(Inca Empire)的巅峰之作。印加帝国是南美洲历史上最强大的文明之一,其在15世纪中期达到鼎盛,曾控制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部分地区。印加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先进的农业技术、杰出的建筑艺术和严密的社会组织而闻名。
印加帝国大约始于公元1200年,其大势扩张始于1438年,由第九任皇帝帕查库特克(Pachacuti)领导,被誉为“印加之父”。他通过战争和联盟,将印加小部落发展为庞大的帝国,扩展至大半个南美洲。马丘比丘由帕查库特克在约1450年建造,可能作为皇族的避暑地或宗教圣地使用,面积约9万平方米。
1532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率领军队入侵秘鲁。西班牙征服秘鲁后,帝国许多城市和基礎设施遭受了災难性的破坏和掠夺。马丘比丘由于地处偏僻,藏在深山之中,被人间遗忘数百年。直到1911年,由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重新发现,这座“失落之城”才重见天日,成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遗址之一。
马丘比丘的建筑包括祭坛、神庙、宫殿、民宅、街道、梯田和水渠等,一应俱全。其建筑特色反映了印加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以及高超的工程技术。
马丘比丘坐落在高山之巅,建筑完全遵循山脉的自然地势进行布局,使之与周围的山谷、河流和山峰完美融合。印加人利用山地的陡坡设计出梯田和不同高度的建筑群,创造了既实用又美观的空间。山体周围的梯田用于农业,同时也帮助防止水土流失。
为了应对高山地区的降水,马丘比丘配备了巧妙的排水系统,包括地下排水沟和表面排水道。水通过梯田层层排出,避免积水损害建筑结构,同时将雨水引导到用于灌溉的区域。这种水利设计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水资源管理技术。
印加人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因此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避免对山体的过度改造。许多建筑直接利用了天然岩石,避免了过多的人工干预。建筑的朝向、窗户位置、神庙的布局都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让人感觉整个遗址像是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
下图的秃鹰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利用自然的山石,雕刻和垒砌成一只巨大的神鹰。图的下部是雕刻的鹰头,图的上部是展开的双翅。
在印加文化中,秃鹰(Cóndor)被视为神圣的鸟,象征着天空和连接人类与神灵的桥梁。秘鲁有一首享誉世界的著名歌曲《老鹰之歌》(El Cóndor Pasa),是一首被国际广泛熟知的经典旋律。这首歌诞生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深深植根于印加文化和安第斯山脉的音乐传统。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丘比丘的建筑以砌石结构著称,不用任何粘合剂或灰浆,将巨大石块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印加工匠们将石块切割、打磨,使它们严密贴合,既美观又稳定。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也使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即使经过数百年,许多墙体依然坚固。
马丘比丘的建筑工艺至今仍让人感到惊叹,许多关于其建造方式的猜想和传说增添了这座古城的神秘色彩。有人猜想印加人可能得到了外星文明的协助。
上图的三窗神殿是马丘比丘最具象征意义和建筑奇迹的结构之一。它以其三扇大型石窗而闻名,这些窗户面向马丘比丘的圣谷,设计精巧且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神殿正面有三扇大窗,这些窗户面向东方,以便迎接清晨的阳光。这些窗户不仅让自然光进入神殿,还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印加宇宙观中的三个世界:上界、此界与下界。
三窗神殿是由精心打磨的巨大花岗岩石块建造而成,体现了印加人杰出的石工技艺。这些石块被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展现了建筑的坚固性和精确性。
上图的太阳神殿,是马丘比丘的又一建筑杰作。太阳神殿是遗址中最著名和最神圣的建筑之一,展示了印加文明高度的建筑技巧与天文学知识。在冬至和夏至清晨,太阳会从特定的窗口照射进来,光线直射到圣坛上。
该建筑呈现罕见的半圆形设计,这在印加建筑中极为独特。石墙弯曲而流畅,由巨大而精确切割的石块构成。石墙采用无缝衔接的拼接方法,石块之间的缝隙非常细小,即使是一张纸也难以插入。
太阳神殿的外墙⽯块是整个遗址里最公整的,显示这个地⽅是最神圣的地⽅。相对而言,太阳神殿旁边的皇宫建筑,就显得比较粗躁和简陋。见下面二图。
马丘比丘这座自然与文化双重世界遗产,不仅承载了印加帝国的辉煌,更以其鬼斧神工的建筑技术彰显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奇迹。
高山环抱中我们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流动,感受到印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的结晶。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记录这难忘的经历,欢笑中释放出我们旅游的喜悦。
手按华纳比丘山,感受“一览众山小”气概。这张照片既是对巍峨山峰的调侃,也是对自然与历史的致敬。
印加人用超凡的匠心向世界证明,即便在遥远的高山之巅,也可以创造出超越时代的伟大杰作。马丘比丘,是历史的丰碑,也是自然的馈赠,它的神秘与壮丽将永远铭刻于我的记忆深处。
从拿撒勒到耶路撒冷:行走在历史之中,探寻书中的历史遗迹
漫游冰岛雷克雅未克,地球上最北的首都(上)
游土耳其西部海岸线,惊异于希腊文化在土耳其的诞生与传承
土耳其别迦摩/帕加马的希腊卫城,辉煌与堕落之间
编辑排版:流水长
活水北编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