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身心的双重枷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养这样做

文摘   2024-12-18 11:35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河北省中医院毕晓涛 王广建   河北中医药大学王杰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指本该位于子宫里、有着生长功能的内膜组织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安营扎寨”,并因此引发一系列麻烦。患者常表现为下腹痛、痛经、不孕、性交不适、月经异常等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

疼痛——身心的双重枷锁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警报信号”。与普通经期疼痛不同,本病带来的疼痛在月经来潮前1~2天就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患者下腹部、腰骶部仿佛被重锤敲击,坠痛、胀痛不断。有的患者还表现为性交痛,使夫妻生活蒙上阴影。甚至有患者日常活动时,小腹也时不时抽痛,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节奏,工作、出行都变得艰难。长此以往,焦虑、抑郁情绪也乘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

不孕——家庭梦想的“拦路虎”

对于渴望新生命降临的家庭而言,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块难搬的“绊脚石”。异位的内膜可能在卵巢上“捣乱”,形成卵巢囊肿,破坏卵泡发育与排卵进程;也可能造成盆腔内炎症粘连,让输卵管扭曲变形,使精子与卵子难以相遇结合。即便幸运受精,紊乱的子宫环境也难以提供安稳的着床点,造成受孕率大幅降低。

中医治养结合

补肾温阳化瘀破解难题

中医典籍里无“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名,依据病症表现可将其归到“痛经”“月经过多”“不孕”“癥瘕”等范畴。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药、针灸等中医药手段对这一病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回溯经典医籍,《济阴纲目》指出:“妇人疝瘕,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多挟于血气所成也。其脉弦急者生……其发腹痛,逆气上行,此为胞中有恶血,久则结成血瘕也。”《景岳全书》也讲:“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综合来看,肾阳虚血瘀是此病的关键病机,补肾温阳化瘀法就成了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

补肾温阳,恰似为胞宫燃起“暖炉”。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精,取肉桂、附子大振肾阳,再添鹿角胶、淫羊藿强化温肾助阳之力,阳气足则寒邪无处遁形,为后续化瘀打下根基。

化瘀乃是直击“病灶”的利刃。可用水蛭破血逐瘀,三棱、莪术行气破血,配合当归、川芎行血又养血,祛瘀不伤正,确保气血顺畅流动,再加延胡索止痛理气,缓解当下疼痛症状。

内外兼修巧调养

食养有方

平日里要多给餐桌上添些温补肾阳的药食两用物质。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每天吃3~5颗能益肾固精;桂圆肉软糯香甜,煮粥、炖汤时放一些,养血安神又暖身;羊肉更是冬季“御寒神器”,配以当归、生姜煮汤,1周吃上1~2次,暖身驱寒、补气养血。炒菜、蒸鱼时还可撒上一点小茴香等调料,能暖胃散寒。应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否则可能加重胞宫虚寒。

中药足浴

泡脚时可抓一把艾叶,通经活络;放十几颗花椒,祛湿散寒;再切上三五片生姜,驱寒解表。三物一同煮水,每晚睡前泡脚20分钟,水温维持在40℃~45℃。泡脚可以加速周身血液循环,使寒气被逼出体外,泡完浑身暖烘烘,助眠又养生。

穴位按摩

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人体前正中线上,双手搓热,顺时针轻柔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睡前按一按,可补肾培元、温阳散寒。气海穴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同样手法按摩,可补气行气。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手指点按,每次3~5分钟,酸胀为度,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适度运动

八段锦、太极拳动作舒缓优雅,一招一式间可拉伸经络、调和气血。清晨或是傍晚,寻一处静谧空地,练上一套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时,感受身体舒展、气机条达;打一遍太极拳,“白鹤亮翅”“云手”间,身心放松、气血通畅。每次练习30~6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勿过度劳累。

作息规律

建议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使阳气得以涵养、蓄积;清晨6~7点起身,伸懒腰、晒晒太阳,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规律作息可以让身体生物钟有条不紊,脏腑机能稳步回升。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徐婧
审核|厉秀昀 黄蓓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