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体系!针灸有哪些流派?一起了解!

文摘   2024-12-18 10:45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针灸专刊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莹莹 杨金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东贵荣


    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06年5月,“中医针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的核心内容为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子午流注理论,以及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气功等技术;2010年11月,“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中医针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目前,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有460多种,针灸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广受追捧。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是当今全球应用最广泛、接受程度最高的传统医学。

个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体系


    中医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激身体特定部位,用以解除疼痛、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中国古代文献中多处提到针刺的早期工具石针,考古过程也多次发掘出这种石针实物。《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的针灸实践;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成为一直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准绳。晋代《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代相承的医家著作,传承、积淀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使针灸学得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到了现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在针刺镇痛、经穴特异性、艾灸和热敏灸,以及经络研究、穴位敏化、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疗体系,针灸包括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其中,针刺法的主要工具是针灸针。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不同材质的针灸针,如石针、骨针、陶针等。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金属针具,之后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的毫针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时,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或不同组合的复式手法,用以疏通经络、防治疾病。

灸法主要使用艾炷或艾条,在穴位或病痛处直接灸灼或间接熏灼,用以调节阴阳、恢复平衡。灸法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艾叶,将艾叶捣碎即为艾绒,再制成艾炷与艾卷。在艾绒中掺入中药制成艾卷的做法,始于明代,至今仍广泛流传的有“雷火神针”“太乙神针”。在古代,较早使用的灸器为瓦甑、苇管,灸盏则是清代出现的专门的灸具,它对后世灸具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现代,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引入针灸领域,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电针仪和灸疗仪,用来代替人工操作,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历代针灸针






《针灸甲乙经》

代表性传承人不断涌现


    现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王雪苔和贺普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1年,“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石学敏、田从豁、张缙、李鼎、郭诚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程莘农(1921-2015)

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程莘农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确立了“缘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针灸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选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等。他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主编的《中国针灸学》,多次修订再版并翻译为多种文字。

继承人代表:程红锋、杨金生、王宏才、程凯、王莹莹等。


贺普仁(1926-2015)

河北省涞水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其中,用火针治疗疑难病为其针法的一大特色,他依照古籍中的记载自制针具,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使火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继承人代表:周德安、曲延华、王麟鹏、王桂玲、陈海英等。

郭诚杰(1920-2017)

陕西省富平县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擅长运用针刺或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周围性面瘫等疾病,开创了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先河,主持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研制的乳腺增生治疗仪获国家专利,主持研发的乳乐口服液在临床上应用20多年。

继承人代表:郭英民、殷克敬、张卫华、刘娟、张豪斌等。


张缙(1930-2021)

辽宁省黑山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第一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较早提出了提高循经感传阳性率的激发方法,还提出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隐性)、可激性、可控性等。张缙总结了投针、推针、弹针、按针等4种速刺进针法,对24式单式手法予以定性、定序,对通经接气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是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基本刺法和毫针针刺手法两部分的主要制定者。

继承人代表:张庆滨、王顺、吴滨江、张忆翎、张忆虹等。


王雪苔(1925-2008)

辽宁省义县人。1951年,协助朱琏建立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任学术秘书兼教研组组长。1955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后,历任针灸、中医文献、医史等研究室负责人,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其研究涉及针灸学、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等学科。曾主持腧穴名称国际标准化工作,担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顾问,主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后期编纂工作。

继承人代表:黄龙祥、吴富东、刘炜宏、梁繁荣、贾春生等。


石学敏(1938-)

天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针灸学会名誉会长。他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结合“醒脑开窍” 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思路。

继承人代表:卞金玲、戴晓矞、罗笑琳、石涛、石海娜等。


田从豁(1930-2023)

河北省滦南县人,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第二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会顾问,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1979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自20世纪80年代始,他先后参与组建中国针灸学会、北京针灸学会,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及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1975年参与筹建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继承人代表:刘保延、刘志顺、王寅、赵宏、杨涛等。

李鼎(1929-2022)

浙江省永康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和针灸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他是《中国针灸学概要》(1964)、《中国针灸学》(1987)、《新编中国针灸学》(1992)的统稿人及主要审定者,是国家规划教材《经络学》第五版、第六版主编。他最早参与经穴解剖研究,是我国经穴解剖研究的先行者。1990年,第一部国家经穴标准——经穴部位国家标准制定,李鼎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继承人代表:徐平、李恒、胡军、沈卫东、张潮等。


丰富多彩的流派


    针灸流派也称针灸学派,是针灸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特定时代或地域的针灸学者基于共同的学术观点、知识范式或技术经验形成的,有明确学术创立者及传承谱系的学术派别。



国家级非遗针灸分支



目前,全国有7个针灸流派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氏刺熨疗法

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迄今约350年,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

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


陆氏针灸疗法

产生于清末民初,以上海陆瘦燕为代表,提倡温针、伏针伏灸,以及冬病夏治。主张双手协同操作,重视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是陆氏针灸的特色之一。

代表性传承人:陆焱垚


杨继洲针灸

是以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为代表,流行于浙江省衢州市的传统医药,代表作为《针灸大成》,集针灸学之大成。

代表性传承人:金瑛


蕲春艾灸疗法

是以产自蕲春的艾草为主要灸材,以流传于鄂东地区四百余年的民间灸法为独特技法,以李时珍等医家为代表,主张“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代表性传承人:韩善明


赵氏雷火灸

是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传承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同治年间,是将艾绒同配方药物粉碎后搅拌在一起,以面罩位带穴的疗法。

代表性传承人:赵时碧


岭南陈氏针法

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包括陈氏飞针法、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陈氏导气手法等。

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


程氏针灸

以程莘农为代表性传承人,主张理法方穴术的统一,独创“三才针法”,包括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催气法和飞旋补泻法等。

代表性传承人:程红锋、杨金生



针灸相关流派工作室



201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第一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其中有10个针灸相关流派工作室,列举如下:

澄江针灸学派

郑氏(郑魁山)针法学术流派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

靳三针疗法流派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

河南邵氏针灸流派

四川李氏杵针流派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杨志云

审核|陆静 陆烨鑫 白晓芸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