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视频|义乌市中医医院
编者按:今天,是今年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北半球迎来了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我国多地已是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全年最冷的时段到来。此时大自然已进入休眠状态,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适当的调养和修护。如何抵御寒邪、健康过冬?本号特邀专家为您讲解冬至民俗和中医养生方法。
冬至民俗与养生妙招
广东省中医院 郑丹文
冬至时节,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阳气逐渐内收,五脏六腑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在这种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气血流通速度减缓,易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现象。同时,寒邪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四肢冰冷的症状。此外,由于冬季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减弱,容易引发情绪抑郁。
冬至民俗 北娇耳 南汤圆
在北方,每年冬至,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民谣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传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制作“祛寒娇耳汤”而流传下来的。南方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这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养生原则 数九天寒 散寒扶阳
冬至养生应注重御寒保暖,通过温补食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情志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方面,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若一味进食温燥之品,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等药性较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5克,陈皮5克,枸杞子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瘦肉与鸡分别在沸水中焯后备用。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龙眼肉、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代茶饮,此为1人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晒背散寒又补阳
操作方法: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若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有窗的室内空间,确保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可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功效: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晒背能起到散寒补阳的效果。
“艾灸”温经除寒湿
选穴: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天寒地冻要保暖 阳气初生宜进补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邓沂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一年之中阴气最为旺盛的一天。此后,一阳初生,阳气产生并逐渐旺盛。因此,冬至养生要注意以下方面。
防寒保暖护心脑
冬至时自然界天寒地冻,养生需驱寒就温,护卫人体的阳气,预防各种疾病。保暖尤其要注意暖双足和双手。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不露踝,多活动下肢、双脚。睡前坚持用热水或中药煎水泡脚,并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可温肾助阳,以散寒邪。经常互搓双手,能刺激手部的诸多穴位,促进手部经络的气血流通,增强人体抗寒能力。
此外,冬季尤其要重点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寒冷天气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血管收缩、血液变黏稠、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同时还可能使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加重。预防心脑血管病一定要注意保暖,白天穿衣和夜间盖被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避免寒邪伤阳。还应注意保存体力,早睡晚起,让睡眠时间稍长一点,以促进体力恢复,增强抗病能力。
清晨可饮用一杯温水,以稀释血液,促进新陈代谢。由于清晨气温较低,易损伤阳气,晨练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如果遇到特别寒冷的天气或雾霾较重的天气应取消晨练。
少吃生冷养胃肠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等胃肠病患者冬季往往因脾胃阳气受损,频发胃痛、胃脘饱胀、泛酸、嗳气、腹痛、肠鸣、泄泻等症状。预防胃肠病一定要管住嘴、穿好衣,不吃生冷、油炸食物,不喝碳酸饮料,不空腹喝牛奶或者酸奶,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温热、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三餐定时。调整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运动能兴奋肌肉,调动、强盛脾胃消化功能,帮助预防脾胃疾病的发生或症状的加重。
辨证进补藏能量
由于气候寒冷,此时节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同时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而且从冬至起,人体阳气开始生发,乘此机会进补,补品的有效成分容易积蓄在体内以发挥最佳效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食用辛温补阳类食物
冬季进补宜温热,应以“藏热量”为主,选用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辛温补阳作用的食物来御寒,如鸡肉、牛肉、羊肉、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桂圆、红枣等。
多吃坚果和黑色食物
坚果类食物多性质温热,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黑色入肾经,能够益肾强肾、强健生命之基。因此,冬至可适当多吃一些黑豆、黑米、黑芝麻、乌鸡等黑色食物,以及核桃、栗子、杏仁等坚果,对身体大有裨益。
适度养阴,辨证进补
冬至气候寒冷,人们活动量减少,阳气潜伏于体内,加之许多人长时间待在暖气房或空调房中,过度取暖,又多食肥甘厚味食物,或一味通过食物、药物补阳,致使阳热偏盛、阴液亏虚。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在医生指导下适度养阴,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应遵循“辨证进补”和“不虚不补”的原则。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