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方法学为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方法学发布后,预期社会反响较好。为此,围绕一系列关键问题,记者采访了红树林营造方法学的牵头编写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
红树林湿地具有高固碳能力,还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净化水体等功能
中国环境报:红树林营造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陈光程: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的报告指出,全球55%以上生物碳封存在海洋中,在诸多海洋生态系统中,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滨海湿地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它们每年埋藏到沉积物中并长久保存的有机碳数量约占海洋沉积物碳埋藏量的50%以上,在固碳和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滨海湿地的关注,这些滨海湿地固定并储存的有机碳也被称为“蓝碳”。
除了固碳储碳的作用外,红树林湿地还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净化水体等功能,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产卵场和食物来源,维系着近岸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沿岸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红树林湿地发挥着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际上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将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中,发挥红树林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并积极利用各种市场机制推动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当前,我国的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把红树林保护好。在“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红树林保护修复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也得到明确。2021年,我国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报告中,将“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作为“持续巩固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措施。同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因此,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红树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环境报:当前,世界不少地区的红树林正以较快速度消失,而我国红树林面积却不断增加。这是如何做到的?
陈光程:红树林广泛地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120多个国家或地区。但是受沿海地区开发活动的影响,全球红树林总体上面临着持续退化的问题。我国红树林面积则是由本世纪初的2.2万公顷增长至2.92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树立了榜样。
我国红树林面积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红树林的有效保护。自本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红树林的生态保护,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沿海各地也出台了红树林生态保护的法规,对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规定,并通过设立保护地、围填海管控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工作,使红树林受到最严格的保护。
另一方面,沿海各地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力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十四五以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陆续印发,进一步部署了红树林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任务,提出到2025年将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对扩大我国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社会公益资金也积极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的意见,进一步为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红树林被纳入CCER机制,体现我国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重视,使碳交易成为实现红树林碳汇产品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优化蓝碳资源的管理,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宜林则林,宜滩则滩,且严禁以生态修复之名实施围填海活动
中国环境报:什么类型的项目可以申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什么类型的不可以申请?
陈光程:红树林营造方法学适用于在无植被滩涂和清退养殖塘等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开展人工种植红树林的项目。这两种类型的红树林种植是我国近10年来红树林营造的主要方式,因此方法学针对这两类营造活动进行开发。
方法学也体现了当前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理念上的转变,提高碳汇项目的质量。当前,我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提倡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等原则,强调修复项目要与区域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吻合,避免因红树林生态修复破坏其他重要的滨海湿地,不得擅自引进、种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等外来红树植物,对已生长上述外来物种的区域,应因地制宜用乡土红树植物予以逐步替代。
同时,也严禁以生态修复之名实施围填海活动,要求开展滩涂地形地貌修复的红树林项目不得改变修复区域的潮间带属性。因此,方法学中规定红树林项目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政策的同时,也明确提出项目不得改变项目边界内地块的潮间带属性,在审定核查过程中要分析项目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环境报:红树林营造方法学规定项目不进行施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光程:红树林营造主要通过增加红树林生物质和土壤碳储量实现二氧化碳的清除。但另一个方面,红树林湿地受潮汐的间接性浸没,它们的土壤环境为微生物的呼吸和氮的代谢过程提供适宜条件,引起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气体的排放。如果添加外源性的营养(如施肥),将加剧土壤中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尽管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排放量低,但这两种气体具有很强的全球增温潜势,在施肥的情况产生的温室气体增排一定程度上会抵消湿地的增汇效应。
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可免予额外性论证
中国环境报:红树林营造项目申请CCER时,为什么免予论证额外性?
陈光程:红树林的营造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另一方面,红树林处于海陆交接地带,受到复杂海洋环境和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潮滩的高程、海洋动力条件、生境条件限制着红树林种植后能否成活,极端气候事件(如极端低温和台风风暴潮)和人为活动干扰也会影响红树林幼林。因此,红树林营造项目的难度大,种植后也需要开展长期的管护工作保障红树林植被的构建,植被种植和后期管护等活动成本高。因此,方法学对于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以鼓励红树林碳汇项目的开发。
通过红树林碳汇项目的开发,可实现碳汇这一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激励社会公益资金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发挥项目收益在支持红树林管护中的作用。因此,将红树林项目纳入CCER机制并免予额外性论证,对于通过CCER这样的市场机制助力生态保护与修复,发挥红树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红树植物生物质含碳率等关键参数提供缺省值,提高可操作性,降低项目开发成本
中国环境报:项目减排量是如何计算的?有哪些关键模型、参数?模型、参数获得的方法是什么?
陈光程:在实施植被种植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来源于红树植物生长过程的生物质碳以及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红树林湿地土壤缺氧/厌氧的状态限制了有机碳的好氧分解,使得有机碳得以长期保存;相比陆地森林,红树林土壤对生态系统碳汇的贡献更高。方法学在计算项目减排量时,同时纳入植被生物质和土壤碳库来计算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清除量。
前面提到红树林土壤也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源。考虑到红树林种植后,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累积,可提高甲烷和氧化亚氮气体的排放速率,方法学在计算清除量时也采用保守性的原则,将这两种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在清除量中扣减。
方法学在编制过程中,基于可核查、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虑,对红树植物生物质含碳率、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变化率、甲烷和氧化亚氮年排放率等关键参数,采用方法学提供缺省值的方式处理。这些缺省值来源于公开报道的我国红树林的文献,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现存的红树林面积仍较小,红树林营造项目的规模也较小,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减少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现场监测、核查等工作成本。
方法学侧重于红树林的营造活动,简化计算过程,降低复杂性
中国环境报:方法学与原有方法学、国际相关机制相比有何不同?有何考虑?
陈光程: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都已开发了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塞内加尔、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开发了多个退化红树林植被恢复、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碳汇项目。CDM的方法学侧重于红树林的营造,减排量的核算较简化。VCS的方法学则包括阻止红树林退化、生境条件恢复和红树林种植等活动,并且考虑了湿地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等过程,减排量计算过程考虑的因素较多。总体上,这些方法学对于项目的基准线情景的分析和额外性论证的过程复杂。
当前,我国的红树林被严格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中红树林项目减排量主要来源于加强湿地的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确定红树林方法学的适用条件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实情,侧重于红树林的营造活动,并且结合红树林营造活动前项目区域海域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规定了基准线情景,此外也采取免于额外性的论证、提供缺省值等方式,提高方法学的易用性,降低项目开发成本。
加强碳汇监测,明确项目业主、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职责
中国环境报:监测时有哪些要求?数据质量如何保障?
陈光程:在简化方法学的同时,红树林的方法学也加强了对碳汇监测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边界、碳层的划分、样地的布设和参数的现场监测等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方法学要求项目业主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建立可信且透明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分工,加强数据监测、收集、记录和交叉核对等,确保监测参数和数据的质量。
项目业主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所红树林种植、管护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项目活动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记录,并根据这些活动对项目碳层边界和碳层内生物质碳储量异质性的影响,相应地做出碳层划分、样地布设的调整等。为提高监测过程中样地设置的随机性和客观性,方法学规定了采用随机起点、系统分布布设的方法设置监测样地。方法学对项目业主的监测精度也做出了要求,对于对未达到数据精度要求情况,要求增加监测样地数量进行补测或者使用一定比例扣减项目的清除量。
方法学对于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的核查要点也进行了规定。第三方机构要通过现场测量、走访、项目资料分析和遥感影像分析等方式,对项目的边界、减排量核算的准确性、相关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等进行确认。第三方机构也需对红树植物的生长监测进行现场核查,确保项目业主的监测结果及基于监测结果计算清除量的过程符合准确性的要求。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刘良伟
延展阅读:
关于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CCER-14-001-V01)》等4项方法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