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走向战争?

文摘   2024-10-18 21:18   北京  

有些人认为,猛扇中国耳光,扇醒中国,有助于世界和平。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1


昨天文章被人投诉了。删掉一段再试试。


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国如果崛起成功,马斯克真是有大功,一次次扇醒我们。 


持类似观点的朋友,我身边不少。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恨国”,基本立场没什么问题。但他们外国出点正面的事情,中国出点负面的事情,就很兴奋,认为这是“一次次扇醒我们”。我每次看到听到这些言论,老实说很有不适感。


这些朋友其实立场没问题,也希望中国强大富强。但为啥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此特别呢?


对中国未来的期望,这些朋友和我其实没什么区别,都希望中国能走得稳一点,尽可能和平崛起,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这些朋友,大都年纪不小了是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多少有点儿经济家底儿和社会地位。大家都希望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兵凶战危,战争确实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风险很大。然而,怎样才能避免战争呢?这是我和这些朋友分歧最大的一点。


他们认为,中国越自信,战争风险越大。我认为,中国越自信,越不会有战争。这一点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有表达,西方的很多国际关系学者,也都有类似阐述。一个国家快速崛起时,反而不太愿意主动挑起战端,如果崛起过程被打断,丧失了崛起的希望,反而战争的概率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非常担心国家(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国家(民族)主义情绪会裹挟中国走向战争。我认为他们是杞人忧天。


过去那种父死子继那种基于血缘的权力继承体制已经基本消失。无论是通过民主选举,还是通过攀登官僚机制的一级级阶梯,从古到今,能在权力阶梯上爬到最顶端的人,没有一个是傻子。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在决定开战时,都是经过反复的理性的权衡。国内的民众情绪并不是决策者决策的依据。


二战前的日本,常常被很多人拿出来,做为民族主义裹挟国家政策,最终走向战争的一个论据。其实正好相反。今天就再聊聊那段历史。



2


二战前的日本,有非常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下克上”传统,出了“五一五”、“二二六”这样的极端事件。但二战日本最终向美开战的决策,却并不是民族主义情绪的结果。


二战前,日美之间的实力有巨大差距,这一点日本当时的决策者不是傻瓜,非常清楚。开战前,弥漫在日本最高决策群体中的气氛,不是兴奋而是绝望。


1941年8月,日本驻美国武官岩畔就向日本最高决策层讲述了日美差距,钢铁,20比1;石油,超过100比1;煤炭,10比1;飞机,5比1;海运能力,2比1;劳动力,5比1;综合潜力,10比1。岩畔认为强弱差距如此,纵有“大和魂”,也绝无取胜之可能。日本决策层都知道差距巨大,但最终还是发配了畔,选择了战争。


1941年9月3日的一次日本最高层的决策会议的发言记录,给我们展示的不是信心,而是绝望:

“美国处于难以撼动的地位,工业强大,资源丰富”,“眼下我国日益疲弱,终将无以为继,”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说,“倘若此时作战,本人相信存在胜算,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机会恐怕也将烟消云散。”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说:“当然,臣等也认为战争乃是下策,应当尽最大努力推进谈判,只有濒临绝境之时,才选择付诸武力。”永野在旁顺势帮腔:“依臣之见,如今之情况,恰似一名危笃病人正在等待手术。必须迅速决定手术方案:做手术虽属极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不做手术,就只能坐以待毙。必须当机立断。”

铃木则谈到国内资源的严峻状况:即使实施严格的战时管制,液体燃料储备也最多只能坚持十个月。”

1941年夏天,美国冻结日本海外资产,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之后,弥漫在日本最高决策层的气氛,就是“绝望”。日本并不想与美国开战,但不打仗,石油禁运的绞索之下,日本只有死路一条。要么找死,要么等死。


二战前的日美谈判的最终破裂,是1941年11月27日,日本大本营收到赫尔对“野村来栖方案”的最终答复。在收到答复时,日本联合舰队已经驶离千岛群岛单冠湾,在前往夏威夷,袭击珍珠港的航路上。11月29日的御前会议,最终决定对美开战。



3


1941年的日本有没有避免战争的希望?其实是有的。日美谈判破裂,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佑中国的大奇迹。


1941年11月24日,日美谈判破裂三天前,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接阅美国所拟对倭放松妥协之条件,痛愤之至,何美国愚懦至此!从此可知,帝国资本主义者惟有损人利己,毫无信义可言。昔以为美国当不至此,故对美始终信仰,其非英可比,今而后知世界道德之堕废,求己以外,再无可信之所谓与国友邦也。然而本来如此,乃余自痴,信人太过,何怪他人。”


蒋介石为什么在日记中写下如此愤懑的文字。因为在1941年11月,日美谈判几乎在美国出卖中国利益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1941年11月20日左右,罗斯福亲笔手书一份《备忘录》给赫尔,内容有4条:(1) 美国恢复对日本的经济关系,(向日本供应)一定数量的石油和大米,以后再增加。(2)日本不再向印度支那、满洲边境,或南方的任何地方增兵(荷属、英属殖民地或暹罗)。(3)日本同意,即使美国卷入欧战,日本也不援引(德、意、日)三国条约(加入战争)。(4)美国介绍日本与中国会谈,但美国不参加双方对话。该《备忘录》标明有效期为“六个月”,说明“太平洋的协议以后再议”。


罗斯福的备忘录,完全没有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是一个赤裸裸的出卖中国利益,对日本妥协的方案。


赫尔根据罗斯福提出的备忘录,拟就以3个月为期的“临时过渡办法”,其内容有:日本不对东北亚、北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从印度支那南部撤军,驻扎于印度支那北部地区的日军不超过2.5万人;美国同意修改冻结在美日本资产的命令,每月向日本供应不超过60万美元的原棉和一定数量的民用石油,从日本进口生丝等。11月22日、24日,赫尔先后两次向中、英、澳、荷四国驻美使节通报了他所草拟的“临时过渡办法”,征求意见。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后,完全无法接受美国的背信弃义,11月24日,在日记中写下了上面那段文字。


按赫尔的这个临时过渡办法,日本不需要承诺从中国大陆撤军,不需要放弃满洲国,只需要从印度支那南部撤军,美国就愿意和日本达成妥协。


美国这个妥协方案,是赤裸裸的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的愤怒也是正常的。从11月24日到26日,蒋介石让宋子文在美国紧急沟通,设法说服美国不要和日本妥协。宋子文在11月26日与罗斯福会面,并通过罗斯福派到中国的私人代表拉铁摩尔设法影响罗斯福。


11月26日,罗斯福突然改变了想法,180度大转弯,给了赫尔新的指示。罗斯福改变想法的原因并没有权威解释。罗斯福给了赫尔新的指示。最终11月26日下午,赫尔给日本的最终答复中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中国和印度支那。最终,日美谈判破裂。


日美谈判破裂,是中国的国运。坦率的说,如果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美国的石油禁运无法绞杀日本,日本大概率就不会与美国开战了。


强国欺负弱国,有一千种开战的理由,看你不顺眼,就去揍你,戴帽子揍你,不戴帽子还揍你。然而,导致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挑战强者,走向战争的,并不是自信,而是绝望,是除了战争之外,无法挣脱绞索的绝望。


一战,论综合实力,同盟国比协约国弱。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的强硬立场导致了战争,奥匈为什么开战?因为一战前,奥匈帝国内部矛盾非常深,再不开战就完蛋了。德国为什么支持奥匈,也是德国认为,未来实力对比的趋势不利于己,早打比晚打好。


二战,纳粹德国,用虚张声势和恐吓,拿下了奥地利,苏台德区,捷克。但最后企图不战获得但泽走廊时,希特勒的bluff 失败了,无路可退,只能打仗。在9月3日前,希特勒还抱有英国不会宣战的幻想。从已有的史料看,9月3日英国宣战后,希特勒的状态也不是兴奋,而是沮丧。


此外,如果了解纳粹德国走出大萧条的经济政策的朋友,也能看出来,当时的德国,不开打,经济就撑不住了,沙赫特发的那些各种变相的国债,得还呀。


一个崛起中的挑战霸权的国家,最终选择战争的原因,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彻底的绝望。



4


当年的日本,给中国的教训是什么?并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国家政策,也不是什么不能盲目自信。


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陷入日本那种“开战是找死,不开战是等死。”的境地。


1941年夏天,美国冻结日本资产,全面石油禁运,液体燃料只能撑10个月,不开战,日本就只能等死。


中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新能源,为什么不和俄罗斯撕破脸,为什么搞一带一路,重视中东、非洲国家?主要是为了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次要才是工业品的市场。


当年石油资源基本都在英美联盟国家的手里,ABCD一禁运,日本就买不到油。现在美国想让中国买不到油,就没那么容易了,得出动海军截断中国的远洋航路,把中国和中立国的油轮都拦截住。今天美国封锁制裁俄罗斯,也没做到这个地步。


芯片封锁就容易多了。中国之外,全球半导体的主要产能,都在美国和美国小弟的手中。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半导体,就是半导体领域的全面禁运确实能极大影响中国。


半导体突围,是中美和平竞争的胜负手,是重中之重。半导体问题解决了,和平竞争,中国就赢了一半。


其他对外依赖度高产业,比如医药产业。还是能找到质量差点的替代品,就算被全面封锁,也能支撑下来。


中国要自信,要有对中国一定可以和平崛起的自信。没有这个自信,就准备打仗吧。


至于马斯克的星舰,确实是航天上的巨大成就。然而,这个算不算和核武器一个级别的大杀器呢?是否星舰成功了,就有巨大的军事意义,中国军事上就完蛋了呢?我觉得不算。


如果真的算,星舰成功了,美国就拥有了无以伦比的军事优势。那中国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呢?


我相信这个选择,肯定不是那些朋友希望看到的。



5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中国被扇耳光有助于和平?


最根本上,是因为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实力非常弱。今天的中美差距,比当年的日美差距更大。中国,不管多绝望,多走投无路,都不敢和美国掀桌子。都只能忍气吞声。只有这样,让中国更加没信心,更加绝望,才有助于和平。


然而,当年的日本在几十倍国力差距下,都铤而走险。中国会甘愿被美国慢慢绞死?毕竟,今天的中国,从工业产能上,已经远超美国,从产量上,几乎接近了西方阵营的总和。今天的中国会束手待毙吗?显然不会。以中国今天的国力,如果绝望了,会掀桌子而不会等死。


有些朋友,完全不理解今日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中国大概率仍然不如美国,但并不是没有一搏之力。中美现在的实力差,远小于1941年的日美实力差。他们认为,猛扇中国耳光,让中国沮丧绝望,有助于世界和平。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耳光被扇多了,中国反而可能就豁出去了,奋力一搏。



 

西西弗评论
时事和宏观经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