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栏 天天学习
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
很多人总觉得骨质疏松离自己很远,直到发现搬重物、打喷嚏甚至轻轻一转身就引发骨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要警惕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头松了,会使骨头更容易断裂,有时候正常人摔一下没事,而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样摔一下,骨头就很可能出现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骨密度检查(BMD)能准确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也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有3种:
1.超声波骨密度测定。
2.定量CT立体骨密度测定(QCT)。
3.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DXA)。
其中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技术。最佳的诊断部位是腰椎和髋关节,可用于骨质疏松诊断、骨折风险预测和药物疗效监测。
骨密度检查报告是通过骨密度检查得出的一份报告,用于评估个体骨骼的健康状况。骨密度报告通常包括骨密度数值、T值和Z值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骨骼健康问题。
所谓T值,就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的健康青年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高于(用+号表示)或低于(用-号表示)年轻人的标准差数,即T值=(受检者BMD值-青年人BMD平均值)/青年人BMD标准差。
T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反映的是受检者与青年人之间的骨密度(BMD)差异,临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BMD)是否正常,也是目前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指标。
所谓Z值,就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平均值相比较,即 Z值=(受检者BMD值-同龄人BMD平均值)/同龄人BMD标准差。
Z值反映的是被检者与正常同龄人之间骨密度(BMD)的差异。比如说,被检者的年龄是 30 岁,Z值就是与 30 岁年龄段的正常人骨密度平均值相比较。Z值的正与负分别表示高于或低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骨密度。Z值与T值一样,也是一个用标准差(SD)来表示的相对数值。
骨密度数据所在的颜色区域分为绿色部分、黄色部分、红色部分。绿色部分相对来说比较正常,黄色部分表示出现了一些骨量的减少,红色部分就可以基本诊断骨质疏松了。如果诊断“骨质疏松”,就需要前往专科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DXA)是无创性检查,一般不会引起痛苦和不适,一次检查接受的剂量是非常低的。骨密度检测时间一般是一年检测一次,特殊情况也可以半年检测一次。
1.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者,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2.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绝经后、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
3.女性在45岁以前绝经或50岁前切除卵巢,且没有服用性激素补充剂;男性出现过阳痿、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相关症状。
4.有脆性骨折病史的成年人及父母曾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5.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6.X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7.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8.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甲状旁腺亢进等)或服用可能影响骨矿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肝素等)者。
本期作者丨医学影像科 尹晓翔
版面编辑丨谢沛倚
校 对丨刘家麟 赵雪域 贾 梦
责任编辑丨刘一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