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栏 天天学习
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的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发展养老产业,健全医养结合政策,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实施健康中国人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2月1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当我们大快朵颐享受美食的时候,
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
一颗小小的枣核
竟能在身体里掀起“惊涛骇浪”,
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咱们通过李阿姨
因为一个枣核引发的惊险事儿,
来聊聊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
消化道异物的“风险点”。
李阿姨像往常一样,晨起泡杯热茶,顺手拿起几颗枣就往嘴里塞,边吃边跟老伙计通电话商量着去公园晨练的事儿。一着急就囫囵吞枣地将枣核咽了下去。当时只觉喉咙稍微卡了一下,随后便没了异样,李阿姨也没当回事。可没过几个小时,她就感觉腹部突然一阵剧痛,像有无数根针扎一样,疼得她脸色煞白、冷汗直冒,家人见状急忙将她送到我院就诊。
消化病联合微创二病区副主任医师郭二涛接诊李阿姨并为其进行内镜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枣核卡在了十二指肠处,枣核尖锐的两端硬生生地刺穿了肠壁,造成了穿孔。原本有序蠕动、各司其职的消化道,此刻被这颗小小的异物搅得一团糟。消化液从穿孔处渗漏进腹腔,引发腹膜炎,腹腔内如同“战场”,炎症因子四处“开火”,攻击着周边的脏器组织,生命危在旦夕。郭二涛、曹振振团队考虑到十二指肠位置特殊,外科手术难度及创伤比较大,而且患者穿孔时间短,遂决定行内镜下异物取出及穿孔修补,后置入鼻空肠管充分引流,患者转危为安。
十二指肠为何如此脆弱,竟被一颗枣核轻易突破?这得从它的结构说起。十二指肠是小肠起始段,不仅管径较为狭窄,而且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承担着接纳胃液、胆汁、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关键枢纽作用,蠕动节奏紧凑,肠道内环境繁忙又复杂。
枣核进入消化道后,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十二指肠“搁浅”,在肠道强力蠕动波的推挤下,尖锐端顺势嵌入柔软肠壁,持续施压,最终肠壁不堪重负,穿孔悲剧上演。
枣核绝非消化道异物里的个例,生活中潜藏着形形色色的“危险分子”。像吃鱼时没挑干净的鱼刺,纤细尖锐,稍不留意就会扎进食管壁;嗑瓜子时,瓜子皮也常玩“偷袭”,尤其是边角锐利的西瓜子皮,极易卡在咽喉、食管;还有啃骨头时残留的碎骨渣,禽类骨头质脆易碎,吞咽后在消化道里横冲直撞。
除了食物残渣,一些小物件也是隐患。家中幼童好奇心爆棚,纽扣、电池、小珠子等小玩意儿常被当作“探索对象”含在嘴里,一个不留神就会开启一场“体内冒险”;老年人因牙齿松动、咀嚼力弱,进食大块或带核食物时也容易误吞异物,加上吞咽反射迟钝,异物一旦入喉,更难凭自身力量咳出或呕出。
要想避开这些消化道“陷阱”,细嚼慢咽是关键“法宝”。每口食物多咀嚼几次,把进食节奏放慢,让味蕾充分品味食物香气的同时,也给口腔和咽喉足够时间甄别异物。像吃枣,先去核再入口;吃鱼时,仔细挑净鱼刺,肉尽量嚼碎;坚果类食物,碾碎外壳再享用。
吃饭时还得专注,别被电视、手机“勾了魂”。分心状态下,即便异物混入食物,大脑也难以及时察觉,一不留神就吞了下去。家庭聚餐时,家长尤其要留意老人和孩子,帮老人把食材处理妥当,教导孩子不咬玩小物件,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万一不慎吞下异物,千万别慌乱。如果只是轻微异物感,暂无疼痛等不适,可尝试轻咳,看能否借助气流将异物咳出,但切勿大力吞咽饭团、馒头等食物强行下压,这极易让异物扎得更深。
当出现明显吞咽困难、咽喉或胸部疼痛、腹痛、呕吐甚至呕血、便血等症状时,别犹豫,立刻就医。医生会借助 X 光、CT 等影像学检查迅速锁定异物位置,判断损伤程度。若异物卡在食管等较浅位置,多数可通过内镜巧妙取出。
本期作者丨消化病联合微创二病区 曹振振 郭二涛
版面编辑丨贾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