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社牛”越长寿!复旦最新研究:频繁的社交或可降低患心脏病等疾病风险!

学术   2025-01-12 20:01   浙江  

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在某底捞突然听到隔壁桌一群服务员正围着唱生日歌“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你会怎么做?

A、加入唱歌队伍,向寿星祝贺并蹭口蛋糕吃,仿佛是多年好友

B、同情被唱生日歌的寿星,如果不幸经过那一桌还会绕道走
依照对问题的回答,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诊断”。如果毫不犹豫地选B,再明显不过了,你就是“社恐本恐”;而如果你的选择是A, 那你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社恐”没跑了——“社交恐怖分子”,堪称“社牛”的进化版。
社牛和社恐之间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仿佛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每当“社牛”在前面大放光彩的时候,“社恐”人那真是又羡慕(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就是别人的”?)又害怕(担心一些社牛人会闯进自己的小世界而被他们创亖)


如果非要给“社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总结为一种“乐于社交”的态度。社牛大多性格外向,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能很快地与陌生人打成一片,拥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他们往往可以在各种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甚至有时会“放飞自我”。
更意想不到的是,近日多项研究显示,这些热爱参加社交活动的“社牛”们往往更长寿且脑子更大!
越社牛,越长寿!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何森研究团队在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队列中的近3万参与者后发现,更频繁地参加社交活动,老年人的寿命也将越长,尤其是几乎每天都社交的!

https://dx-doi-org.webvpn.cams.cn/10.1136/jech-2022-219791
人口老龄化早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健康老龄化”的概念逐渐成为诸多研究关注的对象。先前研究发现,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能有效降低痴呆症、冠状动脉疾病、心理健康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而另有些反方向的研究表明,社会隔离与更高的心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有关。
为探明中国人群中老年人“社牛”与否与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从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收集到28,563名研究对象,中位年龄在89岁。并根据社会活动频率分为5类,包括几乎每天、不是每天但每周≥1次、不是每周但每个月≥1次、不是每月但有时、从不。
在132,558.6人·年的随访之后,累计记录到21,161名死亡。
结果显示,随着社交频率从“几乎每天”至“从不社交”的上升,各组的全因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分别为7.4%、9.0%、9.1%、9.3%和17.2%。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之后的结果更为明显,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社恐”相比,更频繁地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的总体生存时间更长。

具体来说,以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为基线,不是每月但有时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总生存期将延长71%,不是每周但每个月≥1次的延长85%,不是每天但每周≥1次的延长158%,而几乎每天的显著延长248%。

社交活动频率与总生存率的调整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先前随访的5年中,社会活动越频繁,生存时间也确实会更长。但随访5年后,社交活动频率与总生存时间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只有几乎每天都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才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时间,其中死亡时间约延长了204%。
看来,那些天天出去social的“社交悍匪”才最长寿。社恐羡慕社牛的理由+1!
研究者认为,经常出去参加社交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健康行为,比如更多的体育活动和更少的久坐时间,对某些类型的慢性病有潜在的好处。此外,多多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往往会受到同伴或社会的影响,可能会鼓励更多的健康饮食行为和摒弃一些不健康的习惯,这都会与健康寿命产生正向联系。

Kaplan-Meier总体生存基线社会活动频率的生存曲线
综上所述,越社牛,越长寿。随着参加社交的频率增加,老年人的总体生存时间也会更长。因此,要鼓励老年人多多走出家门,保证充足的社交活动!

频繁的社交或可降低降低患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2025年1月3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联合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Plasma proteomic signature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频繁的社交或可降低患病和死亡风险,增强免疫系统,并降低患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 UK Biobank 中42062名参与者的2920种血浆蛋白数据,通过蛋白组关联研究和蛋白质共表达网络分析,表征了社会孤立和孤独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了哪些蛋白质在社交孤立或孤独的人群中含量较高,以及这些蛋白质如何影响社会孤立、孤独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蛋白组学分析发现,175种蛋白质与社会孤立有关,26种蛋白质与孤独有关,多数蛋白质是在炎症、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中产生的,并且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早逝有关。

其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作为炎症标志物,与社会孤立表现出最强的关联,而调节胆固醇代谢的关键蛋白质PCSK9,与孤独感表现出最强的关联,免疫和炎症调节剂CXCL14是与社交孤立相关的第二大重要蛋白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14年的随访中,超过一半的这些蛋白质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死亡率有前瞻性联系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索了社交孤立和孤独与蛋白质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发现,孤独感与5种蛋白质存在因果关系,包括GFRA1、ADM、FABP4、TNFRSF10A和ASGR1。这些蛋白质与生化、血液学和代谢标志物,以及参与内感受、情绪和社会过程的大脑区域的体积表现出广泛的关联。


社会孤立、孤独和蛋白质之间的孟德尔分析

此外,这些蛋白质还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有90.2%蛋白质与死亡率相关,超过50%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相关,有6.6%与痴呆症相关

中介分析表明,这些蛋白质部分介导了孤独与心血管疾病、中风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总之,研究表明,频繁的社交通过外周生理途径,间接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强调了社交关系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关系对健康影响的生物学原理,有助于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有效干预孤独相关的疾病。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多多走出家门,更多地参加社交活动吧~社恐羡慕社牛的理由再+1!希望有好心的社牛能闯入本社恐的世界,带我们共同进步和长寿。
参考资料:

[1] Wang Z, Zheng Y, Ruan H,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23;77:277-284.

[2]Hirabayashi N, Honda T, Hata J, Furuta Y, Shibata M, Ohara T, Tatewaki Y, Taki Y, Nakaji S, Maeda T, Ono K, Mimura M, Nakashima K, Iga JI, Takebayashi M, Ninomiya T; as the Japan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for Aging and Dementia (JPSC-AD) Study.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and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Dementia: The JPSC-AD Study. Neurology. 2023 Sep 12;101(11):e1108-e1117.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7602. Epub 2023 Jul 12. PMID: 37438128.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心血管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心血管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