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弓部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复杂病症,其传统治疗方式面临诸多困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腔内介入修复技术应运而生,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此,康迅网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详细阐述腔内介入修复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现状,包括其技术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让临床全面了解该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曾和松教授
主动脉弓部疾病包括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溃疡性病变以及壁间血肿等,是一类复杂且高风险的病理状态。由于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位置及其涉及重要分支血管,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风险极高,尤其在术中需要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时,伴随的并发症更为显著。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腔内修复逐渐成为主动脉弓部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那些不耐受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中展现了显著的临床优势。
腔内介入修复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微创性,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大创伤以及术中广泛的体外循环需求,显著减少了围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策略可分为全腔内修复和杂交手术。全腔内修复技术包括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及体内开窗技术,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风险可控,适用于解剖结构相对单一的病例。然而,支架移位、内漏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中,腔内修复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相较之下,杂交手术结合了腔内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适用于复杂病变或无法单纯通过腔内修复完成的病例。杂交手术可通过分期或一期方式完成,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的使用,并能有效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尽管腔内介入修复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应用仍面临挑战。首先,主动脉弓的复杂解剖和大血管分支的存在对支架放置的精准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或上肢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支架的设计和材料仍需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应对主动脉弯曲段时,支架的贴合度和耐久性存在较大考验。术中及术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需要全程监控脑血流和栓塞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脑保护措施,确保脑灌注的稳定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集中在腔内支架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和术中影像引导技术的提升。针对主动脉弓部复杂解剖结构的分支支架和开窗技术仍是研发的重点,其目的在于提高支架在复杂解剖区域的适应性和长期安全性。同时,术前的多学科评估和术中高分辨率影像引导将显著提升腔内修复手术的精确性,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腔内介入修复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重大进展,并逐渐成为高危患者的重要选择。然而,针对复杂解剖结构的挑战仍然存在,术中脑保护措施及长期随访对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未来的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腔内介入技术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优化其临床效果。
供稿专家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曾和松教授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