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纤维化在心血管疾病的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病理学基石,也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准确识别心肌纤维化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基于此,康迅网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就“影像病理与中国声音:基于磁共振组织学特征识别心肌纤维化”话题进行分享。
心肌纤维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以来,包括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尸检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心肌纤维化的唯一“金标准”,但有创、伦理及取样误差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心脏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在体评估心肌组织学特征的优势,不仅能动态跟踪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组织学变化,还可以与“金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相媲美,有潜力成为实现心血管疾病“病理影像化”的最佳方法。
心肌纤维化通常包括替代性和间质性纤维化两种类型。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是替代性心肌纤维化的无创性标志物,在临床实践中已代替了部分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LGE及其位置、范围等影像特征已广泛应用于鉴别缺血性及非缺血性病因。LGE在不同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将呈现各异的LGE特征,因此其也有助于识别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具体类型。
由于LGE的技术原理依赖于病变组织与正常心肌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在检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时常受限。T1 mapping及ECV能定量测量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组织学特征而不依赖两种组织间的对比,从而克服了LGE的局限性,尤其在评估弥漫性间质纤维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此外,其他如心肌应变、T1p和DTI等表征心肌微观结构异常的新技术已经在临床前期病变中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团队在相关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直至部分领跑的全面突破。他们在三个面上项目的基础上连续四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且在科技部14.5重点研发项目的基础上,完成了心肌纤维化在体无创影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北京医学科技特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多尺度肥厚型心肌病风险预测模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 和Science Bulletin等。
撰稿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赵世华教授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