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药物作用机制与治疗应用全解析!

健康   2024-12-17 17:50   北京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体重减轻等症状,且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导致肠道狭窄、穿孔、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甚至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药物治疗是控制炎症性肠病病情、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手段。本文将深入剖析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常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作用机制与应用。


KANG XUN WANG

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一)柳氮磺吡啶

作用机制:柳氮磺吡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5-ASA是主要的活性成分,它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干扰肠黏膜局部免疫反应,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减轻肠道炎症。磺胺吡啶则主要起载体作用,帮助5-ASA到达肠道病变部位。

治疗应用:适用于轻中度UC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尤其是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患者。对于活动期UC,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4~6 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每日2 g。但部分患者可能对磺胺吡啶成分过敏,使用时需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皮疹、发热、粒细胞减少等。

(二)美沙拉嗪

作用机制:美沙拉嗪直接作用于肠道炎症黏膜,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合成。它还能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和活化,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等的表达,从而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

治疗应用:可用于UC和CD的治疗。在UC治疗中,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口服剂量一般为每日2~4 g,分3~4次服用;对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还可采用栓剂或灌肠剂局部用药,如美沙拉嗪栓剂每晚1 g纳肛,灌肠剂每次4 g保留灌肠,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并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在CD治疗中,常用于轻度回结肠型或结肠型病变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

(一)泼尼松

作用机制:泼尼松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它能够扩散进入细胞内,与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进入细胞核,影响多种基因的转录,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如减少细胞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的合成,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募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同时,它还可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降低免疫反应强度,减轻肠道炎症和免疫损伤。

治疗应用:主要用于中重度UC和CD的诱导缓解治疗。在UC中,对于中度活动期患者,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30~40 mg,晨起顿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10 mg,至每日10~15 mg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缓慢停药,总疗程一般为8~12周。在CD治疗中,常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患者,尤其是伴有全身症状或肠道狭窄、穿孔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时,初始剂量及减量方案与UC相似,但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

(二)布地奈德

作用机制:布地奈德是一种新型糖皮质激素,具有高亲脂性和高局部活性、低全身生物利用度的特点。它在肠道局部发挥抗炎作用,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炎症细胞的活化,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对全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减少了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应用:主要适用于轻中度回结肠型CD的诱导缓解治疗,特别是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和升结肠的患者。其剂型有口服制剂和灌肠剂。口服布地奈德肠溶胶囊,一般剂量为每日9 mg,一次顿服,疗程通常为8~12周;灌肠剂可用于病变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患者,每晚2 mg保留灌肠。

三、免疫抑制剂

(一)硫唑嘌呤

作用机制:硫唑嘌呤在体内被代谢为6-巯基嘌呤,可抑制嘌呤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干扰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受阻,特别是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它还能降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诱导和维持炎症性肠病的缓解。

治疗应用:常用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UC和CD患者的维持治疗,以及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的治疗。在UC治疗中,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50 mg,可逐渐增加至每日2~2.5 mg/kg,分2次口服,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警惕骨髓抑制、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在CD治疗中的应用与UC类似,通常在使用3~6个月后才逐渐显现疗效,需长期维持治疗。

(二)甲氨蝶呤

作用机制:甲氨蝶呤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叶酸向四氢叶酸转化,从而干扰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在免疫调节方面,它可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的产生,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同时,甲氨蝶呤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

治疗应用:适用于对硫唑嘌呤不耐受或治疗无效的CD患者,尤其是伴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肠外表现的患者。一般采用每周一次给药方案,初始剂量为7.5~15 mg,皮下注射或口服,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至每周25 mg,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注意观察口腔溃疡、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四、生物制剂

(一)英夫利西单抗

作用机制: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与TNF-α结合,阻止TNF-α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它能够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肠道黏膜愈合,改善肠道通透性,并且对肠外表现如关节疼痛、皮肤病变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应用:用于中重度UC和C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尤其是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在UC治疗中,首次剂量为5 mg/kg,静脉输注,在第2周和第6周时分别给予相同剂量再次输注作为诱导治疗,之后每8周给予1次维持剂量。在CD治疗中,剂量和输注时间间隔与UC相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病情严重或伴有瘘管形成时,剂量可适当增加或输注间隔缩短。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感染风险,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用药前需进行结核筛查,治疗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阿达木单抗

作用机制: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同样靶向TNF-α,通过高亲和力地结合TNF-α,阻断其生物学活性,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它可降低肠道黏膜炎症细胞的数量,减轻肠道炎症损伤,促进肠道组织的修复和愈合,并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治疗应用:适用于对传统治疗药物反应不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UC和CD患者。在UC治疗中,初始剂量为160 mg,皮下注射,第2周给予80 mg皮下注射作为诱导治疗,之后每2周给予40 mg皮下注射维持治疗。在CD治疗中,用法用量类似,可有效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减少复发。使用时需监测患者是否有注射部位反应、感染等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总结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个体化的过程,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既往治疗史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以及内镜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教育与管理也至关重要,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

参考文献

(下滑查看更多内容)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5):292-311.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规范[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12):803-808.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的监测与管理[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3):145-153.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


往期回顾


#

5分钟速学!胰岛素剂量计算+控糖不佳时方案调整攻略

#

【大总结】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与术后管理全攻略

#

13个急危重症患者评分系统大集合,值班神器超实用!

康迅网
面向全国医务人员,传递实用医学信息及临床诊疗知识,为中国医生成长赋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