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的广泛应用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早期发现。肺结节尤其是直径≤2 cm的结节,由于其存在进展为肺部肿瘤性病变的可能,已成为临床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胡坚教授
《直径≤2 cm肺结节胸外科合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的制定基于肺癌三级预防体系的大背景,本着“不过度”“不错过”的两“不”原则,以规范肺结节的临床诊疗为目标,主要基于大型临床研究数据,参考国内外指南及共识,经过多轮修改和专家咨询,112家临床中心、170余位临床一线专家审稿确认,最终共形成29条共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筛查、随访、诊断准则,以及个体化治疗、手术方案及术后快速康复的推荐。
本共识有四大重点特色内容。
第一,肺结节的处理原则,需遵循“不过度”“不错过”的两“不”原则。
“不过度”强调应综合考量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结节的密度特征、形态学表现、血管分布状况、空泡征象、动态变化以及解剖位置等。尤为重要的是,解剖位置在多学科讨论中应占据核心地位,它直接影响了外科医生手术策略的制定。具体而言,在某些解剖部位,手术干预可能因代价较小、恢复迅速(如日间手术或周末手术模式)而显得更为适宜;反之,在如肺门等复杂区域,手术可能导致较大的康复障碍,故宜采取更为保守的治疗策略,以观察为主。治疗决策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适应证,即是否手术、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此亦是规避过度治疗的重要策略。“不错过”原则尤为针对实性结节的处理,应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的恶性肿瘤。实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至关重要,良性者可通过辅助诊断手段排除手术指征,而恶性者则需通过无创或有创检查手段确诊,以便及时干预。对于恶性度较高、生物学活性强的结节,应警惕其快速进展及转移的风险。PET-CT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第二,外科手术适应证的关键临界点,即肺结节大小在术前的判定阈值,2 cm应当被视为一个尤为关键的分层标准。
在TNM分期体系中,直径1 cm作为T1a期患者的预后分界标准,T1b期则界定为直径2 cm,这两个临界点对应预后的明确界限,成为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胸外科的临床研究中,诸如JCOG0802、JCOG0804及CALGB140503等多项研究,均将2 cm作为判定外科手术适应证的一个重要分界点。换言之,在外科手术适应证中,对直径2 cm以下的结节实施切除,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针对多发结节,应采取个体化策略进行应对,其核心目标在于保护肺功能并确立准确的病理诊断。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用的策略涵盖手术治疗、持续观察以及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措施。在此背景下,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肺结节的微创手术涵盖了全程的微创管理理念,其中包括日间手术、周末手术、无管化手术以及数字诊疗等多种模式。
而4S标准化手术治疗模式则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了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自然腔道手术,以及最终的快速康复等多个方面。
本共识是国内首部以手术适应证为切入点,从胸外科学视角形成的肺结节合理诊疗专家共识。从经典到更新,到优化,到创新,汇聚全国各大临床中心及临床一线专家智慧,最终形成2024版共识。本共识的优化策略是“不过度,不错过,求同存异”,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及临床大数据整合,为肺结节规范化诊疗指南的发布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