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Article | 夏琳·泰伯格海因:从日常物件到象征符码

文摘   其他   2023-09-13 19:00   上海  

从日常物件到象征符码

作者/ Ian Mundell


夏琳·泰伯格海因(Charline Tyberghein,1993年出生于安特卫普)的图符绘画充满了神秘气息,它们就像超现实主义游戏中的卡牌,遵循着晦涩难懂的游戏规则。画作中的错视画(trompe l’oeil)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带来些许不安。

泰伯格海因自己曾说,她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度过了艰难的求学生涯。她在入学时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绘画倾向,前两年的技法训练也让她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当被要求画静物或模特时,她因缺乏对光影的把握而无法给作品注入情感,而这种技巧并不是通过练习就可以掌握的。

夏琳·泰伯格海因 ©Joost Joossen

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促使她转而寻求其他表达自我的方式。画直线让她平静下来,于是她开始探索砖砌、木材纹理等图案。她不再追求逼真的或印象派的表现形式,而是将描绘对象提炼为它们最基本的形状:一把标准叉子,一种常见手型,一件永恒的挂衣架。

泰伯格海因的作品深受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特别是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影响,后者擅长将苹果和圆顶礼帽转化为符号。不同的是,超现实主义者倾向于将他们的物件放置在三维空间中——如房间、室外、或梦境中——而泰伯格海因所构建的世界则更为扁平。这是一个由平面和折角、层次和纵深构成的地方。这里有足够的空间来投射阴影,却没有暗示光源位置。

虚实诡计,2020  ©图片致谢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Double bluff, 2020  ©Courtesy of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欧普艺术(Optical Art)先驱维克托·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是泰伯格海因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灵感来源;前者从网格和图案中创造出抽象几何,后者则借用了前者的变形手法来再现物体。这些轮廓似是从画作的材料中浮现出来,例如,扭曲的砖砌体线条或桌布上的格子图案。

在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后,泰伯格海因在学院将教学模式从强调技法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时,终于做好了准备。自那时起,她就再没回头。2008年毕业后不久,她就在安特卫普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并被皇家艺术促进协会(KoMASK)授予了欧洲青年画家奖,这让她从14所欧洲艺术学院的参赛硕士生中脱颖而出。

2019年,泰伯格海因在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举办了更多的个展,她的代表作被佛兰德社区和著名的贝尔菲乌斯收藏(Belfius collection)所收购。2020年,她的作品被收录于阿姆斯特丹和纽约的群展中。最近,她的首次国际个展在伦敦卡斯特画廊(Castor Gallery)举办。

轻笑,2020  ©图片致谢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Faint chuckle, 2020  ©Courtesy of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起初,这些令人兴奋的学院派突破,让她开始“贪婪”地探索各种不同的符号。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了限制范围的重要性,于是她发展出一套符号表,它们以单独或组合的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泰伯格海因的创作过程开始于一个由从杂志上剪下、从书上复制或从互联网上保存的图片组成的图像库。艺术家将这些图像按照主题分组,例如,她会把所有的手整理在一起,无论它们是出自艺术史、纹章、路标,还是广告。

然后,泰伯格海因开始对每个类别加以提炼,直到找到她最理想的手、刀、盐味饼干、叉子、蜡烛、天鹅等。每个符号都被画在一块小木板上,作为随后的大型绘画的参照。

这些画作中的图案是用胶带纸、喷涂或喷枪喷绘的丙烯颜料绘制而成。虽然这项工作对精确度有所要求,但泰伯格海因却很乐于留下瑕疵——如颜料斑点,或胶带纸在颜料未干时被撕下来的痕迹。这些艺术家之手留下的痕迹提醒着人们,它们都是个人化而非程序化的图像。

最好别,2018  ©图片致谢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Better Not, 2018  ©Courtesy of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符号表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泰伯格海因处理符号的方式。她在早期的一段访谈中描述了这些符号何以具备了特定的个人意义:砌砖象征了平和,香烟表达了她的工作间隙。当它们被置于同一幅画,如《最好别》(2018)这样的作品中时,它们便成为一种类似自画像的存在。

直到最近,泰伯格海因才开始避免解释这些符号的个人意义,而认为它们愈加明显地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们给观众带来的体验亦是如此:它们如此令人着迷,因为艺术家施予其强有力的笔触,使它们反复出现和重新组合。然而,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未知还有待观众自己去诠释。

此外,这些画作凝聚了震撼人心的情感张力。有时,这体现在艺术家对形式的选择上:或强调了一种自然形态——如天鹅的脖颈——或对僵硬的物体进行了柔化,将其阴影投射到其他形态上,或索性让它们蔫萎或相互缠绕。它们让人想起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软雕塑,而不是达利的融化的手表;有时,泰伯格海因也会将波普艺术作为另一个灵感来源。

我好苦哇!, 2019  ©图片致谢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Woe is Me!, 2019  ©Courtesy of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泰伯格海因作品中的主导性情绪通常为悲悯或忧郁,这是艺术家对日常物件及其在几何空间中的孤立状态投以强烈关注的产物。艺术家选择了将情绪推往反方向的色彩,或赋予作品颠覆这些情绪的标题,以实现重新平衡。例如,作品《我好苦哇!》(2019)就提示观众不要把一张由小刀、泪滴和滑稽的软骨组成的悲伤的脸太当回事,它们都是从白色前景中被切割下来,露出了下方的木纹。
人脸或许是唯一一个让泰伯格海因没有找到相应象征符号的事物。她经常通过组合不同的元素——而不是创造一个统一符号——来回到这个形态:如《热切的伊迪丝》(2019)中用铅笔和铅笔芯摆出来的人脸;或《躲藏》(2019)中,用弯折的白色百叶帘横线勾勒的眼睛和嘴。
躲藏 / 热切的伊迪丝,2019  ©图片致谢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Hide Away / Eager Edith, 2019  ©Courtesy of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泰伯格海因陈列作品的方式上。在2019年布鲁塞尔(Beursschouwburg)艺术中心的个展“软新闻”Soft News 中,艺术家将四幅画作围绕着一张桌子陈列,从而使符号-角色置于对话之中。盐瓶、盐味饼干、红酒杯、香肠和叉子,从桌布图案中浮现出来,展厅中央的桌子被漆涂了木纹肌理,上面散落着彩绘的香烟。泰伯格海因解释说,这可能是一场晚宴,也可能是一次分手,取决于你想要如何看待它。

早起干活啦, 2020  ©图片由Sofie Van de Velde画廊惠允
Rise and grind, 2020 © Courtesy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这种相互作用也以另一种方式在艺术家名为“滴水成潭”Many Drops Make A Puddle 的伦敦个展中呈现出来。展出画作描绘了家用容器——壶、罐和啤酒杯——从密集的格子或菱形图案中浮现出来。很多物件都包含了正在滴落或溢出的水珠,因此,水滴也伴随其他物件一起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它们是普通的水珠还是眼泪?这些画作再次流露出一种潜在的忧伤,但蜜糖棕色和午夜蓝色却又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与此同时,在画作边框上作为装饰的小图标,它们既是符号,也暗示了电脑界面。其中一些令人熟悉的图标来源于艺术家的大型图像的符号库——手、刀、盐味饼干、天鹅——另一些则是新产生或大胆借用的符号,如IE浏览器的图标。

如果把这些符号当作是开启画作意义的钥匙,那将是一个错误。恰恰相反,它们是泰伯格海因作品中的游戏性的又一转折,是一个笑声与泪水并存的视觉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意义与神秘争夺着我们注意力的地方。


滴水成潭

Many Drops Make A Puddle

Castor Gallery, 伦敦,英国

3.12.2020 - 13.02.2021


译者/钟若含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版。Click “Read More” for the orignial article. 



即将展出

Upcoming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夏琳·泰伯格海因,1993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现生活和工作于安特卫普。泰伯格海因2018年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泰伯格海因的艺术实践吸收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错视画的技法加以呈现。她的绘画将趣味性和不可预知的视觉信息隐藏在秩序明晰的几何结构中,以此激活观者与作品之间一种富有游戏意味的视觉关系。泰伯格海因的个展包括:“家居风暴”,Gallery Vacancy,上海,2023;“Worrier Princess”,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安特卫普,2021;“Many drops make a puddle”,Castor Gallery,伦敦,2020;和“Soft News”,Beursschouwburg,比利时,2019。她的作品曾群展于:Gallery Vacancy,上海;De Warande,蒂伦豪特;L21 Gallery,马德里;Future Gallery,柏林;The Hole,纽约;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安特卫普。

Charline Tyberghein, born in 1993 in Antwerp, Belgium, now lives and works in Antwerp. Tyberghein graduated from the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 in 2018. Tyberghein’s artistic practice absorbs the spirit of Belgian Surrealism,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trompe l'oeil technique. Her paintings conceal playfulness and unexpectancy within the orderly structured geometric clarity, meanwhile activating the dynamic vie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works and the viewer. Tyberghein’s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Domestic Blitz, Gallery Vacancy, Shanghai, 2023; Worrier Princess, Gallery Sofie Van de Velde, Antwerp, 2021; Many drops make a puddle, Castor Gallery, London, 2020; and Soft News, Beursschouwburg, Brussels, 2019. Her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at: Gallery Vacancy, Shanghai; De Warande, Turnhout; L21 Gallery, Madrid; Future Gallery, Berlin; The Hole, New York; and M HKA, Antwerp. 


V  A  C  A  N  C  Y


周二周六

Tuesday to Saturday | 10:0018:00

200021 上海市黄浦区云南南路261号6楼

6F, No.261 S. Yunnan Rd., Shanghai 200021

+86-(0)21-62411239

info@galleryvacancy.com

www.galleryvacancy.com


GalleryVacancy
Gallery Vacancy的最新展览资讯及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