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度在太阳底下站半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百科   社会   2024-09-04 19:12   北京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据上海中心气象台消息,当天除奉贤站以外,全市国家站最高温都达到或超过35度,徐家汇站最高气温为36.0度。今年高温日数已达49个,为徐家汇站历史第三高位。


而正是在最高气温达到36度的徐家汇中心地段的某中学,在当天出现了一名学生在体锻课上晕倒的热点事件(以下简称:事件),拍摄视频的人说,看到孩子们在暴日下站了足足有半个小时。


事件发生后,评论区里几乎都是在谴责事件中不负责的老师、冷漠的同学和对教育的深思。的确,这令人不忿。但回看整个事件的视频和学校发布的情况通报,只字未提孩子晕倒的原因,只是说,“因身体不适晕倒”。


当事人晕倒后,周围的其他学生显得手足无措


而被忽视的一个也很重要的重点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和加剧,极端天气比如极端高温不再是偶发事件,而将成为常态,更加频繁和强烈。在这个时代剧变下,我们怎么来保护自己,在危机到来之时自救或救助他人,也是一门也许很快会成为必修课的命题。


36度在太阳底下站半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说回到本文的主标题。每天的体育课、课间操以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中小学生的常规配置,少则20分钟多则一个小时,除了下雨天外,这些活动学生们基本都是站在户外操场进行的。(p.s.一到下雨天主课老师就会告诉我们体育老师有事出去了……这节课改为……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懂的都懂。)


2024年教育部要求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长。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试点,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课后锻炼1小时,试点推广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课后体育服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间。


遗憾的是,上述文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不适宜锻炼的情形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或什么条件下应适当调整锻炼计划或是户外运动时长的内容。


体育锻炼是必要的,户外活动也是我们向往的。但如果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会增加体力消耗性热应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致命的热射病。



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显示,2022年,大多数城市的舒适天数只有70到140天。每人每天因高温导致的户外安全运动时长损失达2.30小时,相比历史基准(1.3小时)增长了68%,相比2021年增长了0.3小时。


所以气候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要改变,从思考方式到落实行动。


气候变化加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以前的生活“经验”、“老话儿说”会逐渐被推翻,因为有太多的事实(或悲剧)在发生,早已不得不令我们相信。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它在“逼”我们改变。


暑假已经过去,但是一些城市的熬暑还在继续 

图源:中国天气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时代结束,全球沸腾(Global Boiling)时代来临,我们必须立刻采取应对行动”。而如何参与行动,能从哪些方面行动?


先来看看近期的“热”闻!


NEWS 

因持续高温影响,9月1日的开学日期失效了?川渝多地宣布延迟开学,各地根据天气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央视财经


10年前热射病还不被熟知,如今不是了,现在夏天再碰到类似的重度中暑患者,医生会立刻考虑到热射病。——知识分子


哈啰启动“夏日清风”高温防暑专项行动。以上海为例,从5月起,哈啰在上海累计安装了14万个共享单车清凉坐垫。此外,新坐垫还具有防水功能,即使在炎热多雨的季节,也能保持干爽舒适。——文汇报


自然界亦是如此。极端高温下,蜻蜓的稚虫会停止羽化,墙角的蜘蛛网空空荡荡,高温让蛛丝失了光泽,失了弹性,剥夺了蜘蛛捕食猎物的资本。——果壳


 “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5月23日,布谷鸟初鸣。”这是气象学泰斗竺可桢观察记录的60年代的北京。今年,北京的山桃花3月中旬就开了,4月7日就飞杨柳絮了,5月13日就有人听到布谷鸟叫了。布谷鸟富有节奏感的“gue-gue-gue-guo”叫声一直被当成夏天到来的标志,提前鸣叫意味着夏天提前来了。——果壳


我们看到这些因气候变化做出的调整或改变,有的是被动接受,有的是主动寻求改变或是说我们在想方设法地、更好地去适应改变。


气候适应主要是基于气候变化已经发生,短期内无法避免,人们不得不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去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从而降低气候变化给生命、财产以及健康带来的各种损失和影响。


从《公众气候行动手册2.0》中,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到,气候适应行动包括:


1

国家层面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加大适应性基础设施投入。

2

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制定运营计划、转向灵活和适应性的供应链。

3

公众层面

公众层面在高温热浪天在室内开空调避暑,暴雨台风天减少外出、准备灾难应急物资等。


点击图片查看《公众气候行动手册 2.0》完整版


可怕的不是“热”,而是对气候风险的无感知、无认知和应对不力。

自2020年以来,卫健部门主导的预警服务覆盖的地区和人口数量都有所增加,从2020年的2省2市增加到2022年的8省27市;从2020年的2235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8亿人。虽然预警体系和响应能力建设日趋完善,但是相比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健康方面的预警还远远不足,不仅触达率低更缺乏分人群的精细预警信息。


中小学课本上都有科普介绍气候变化的知识章节,但内容略显陈旧,没有赶上时下的气候变化速度和强度,这就容易让老师和同学在教学时对气候影响的感知和认知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中国的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包括部分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普遍成长于物质高度丰富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安全,例如空调和私家车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气候变化对个体层面的负面影响的感知。


从本次事件,让我们看到气候议题和教育的重要相关性。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科学和社会议题,也是关乎教育的重要议题。一方面,建设“双碳”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双碳”相关学科专业正是我国全面实现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回到气候与健康危机频发的现在,除了必要的书本学习和当下教育系统做到的应对极端天气紧急停课机制外,教育系统也应重视和加强对气候与健康相关风险、危机的防范意识和知识。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以及开学之初多起学生中暑事件,气候变化的知识已经破圈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icon不再仅仅是北极熊,而是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家长们、同学们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只有全社会对气候风险的认识提高了,或许这样的“热”闻事件就能少一些了。


想要了解更多群体应对极端高温的自救和互助措施,可以点击下方图片,查看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指导、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共同制作的《气候变化下社区健康风险防范手册》


点击图片 查看高温应对措施



Tips:如何预防、处理儿童中暑事件?


Q

如何预防儿童中暑

A

1.合理安排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在阴凉处活动。

2.正午前后两小时不要带孩子在户外长时间活动。

3.为孩子及时增减衣物,选择吸汗、轻薄、浅色且透气速干的衣物,并让孩子戴上防晒帽出门。

4.高温、高湿天气时,减少孩子热暴露时间、降低活动强度,加强对孩子的观察和监护。

5.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6.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油腻辛辣的食物。

注意调整室内温度,定期开窗通风。


Q

儿童中暑有哪些表现

A

1.先兆中暑:表现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口渴、多汗、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

2.轻型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恶心呕吐,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体温多超过38℃。

3.重型中暑:大多数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常见症状为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惊厥等,体温超过40℃。


Q

儿童出现中暑怎么办?

A

如果发现孩子有中暑症状,应采取“一搬、二降、三补、四转”的原则进行处理

1.一搬:将孩子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迅速让孩子脱离高温、高湿、封闭及阳光列晒的环境。

2.二降:中暑患者建议核心温度(肛温)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可脱掉衣物、温水擦浴全身、用风扇或空调加速散热,在大血管走行区(腋下、腹股沟)进行冰敷等治疗方法,进行降温治疗。

3.三补:儿童中暑应少量、多次给孩子喝一些常温水或电解质饮品。

4.四转:重型中暑患者症状为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降温治疗,并立即拨打120,及时送至就近医院。







参考资料:

1.明日降温,或为近40天来最“凉”!今夜局部仍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可达大雨  https://mp.weixin.qq.com/s/j-TFgrqbaz0GsnwqfgGngA

2.动起来 操场见——2024年学校体育这样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3.2023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去年平均每位劳动者因热暴露潜在损失3千余元 (baidu.com)

4.高温下骑单车,最怕车座烫屁股?他们在上海安装14万个清凉坐垫 (baidu.com)

5.川渝多地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为何持续高温?专家解析→ (baidu.com)

6.北京熬暑 https://mp.weixin.qq.com/s/CgLEeZGl0BeFCqqXABWvpg

7.全球首个热死地图出炉,中国印度俄罗斯死亡负担最大https://mp.weixin.qq.com/s/LVPBNntv6_Dt7hrtJTfuqg

8.提升教育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 神州学人网 (chisa.edu.cn)




🔍 往期回顾:


关于气候变化,你的感知和认知同步吗?



气候变化偷走了你的......



关注「野生救援WildAid」视频号
见证自然美好

野生救援WildAid
野生救援(WildAid)是非营利国际环境保护机构,通过“借传播来保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加强海洋保护区执法和能力建设,减少海洋塑料污染,以及通过激励气候行动、促进消费端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