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2-17 11:48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物象-意象-意境

三重叙事结构

傅才武1,李高峰2

(1.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中国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为本底的文明共同体,不同于一神教民族国家的宗教审美结构,在审美范式上体现为“象”“意”“境”的三重叙事结构。遵循这一人文传统,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公园或者遗产廊道,中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内含了民族文化标识、系列重大文化遗产以及公共文化空间三层结构。其中,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和长征作为中国历史的超级意象,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生发出的万千意境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题眼,通过广泛地进行文化资源整合与重塑,来实现国家层面的文化凝聚,以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通过规划丰富的文化场景消费与体验,来实现国民层面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西方的宗教符号和场景不同,意象与意境为中国文化共同体所独有,展示了极具超越性的历史哲学。以这些超级历史意象与意境来解析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一种“以中释中”的本土话语体系构建,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为世界的多样性提供一份生动的中国样本。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历史物象;意象;意境;跨文化;中华元典

作者简介:傅才武,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学基础理论、文化史、文旅产业发展政策等研究;李高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历史演进、

国际经验与未来建构

马   丽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指国家引进和管理外国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建设富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共性实践。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历经从严密管控到放宽管理、从宏观规划到制度构建、从政策导向到法规落实、从国家设计到地方先行先试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国家主导、需求导向的“本土探索”经验;新时代以来,国际化、法制化、服务化趋向更加明显,制度趋于成熟。然而,在实践中,我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面临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身份管理流程复杂、社会融入机制薄弱、多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多样化和灵活的签证方式,严格的资格审查和配额限制,快速通道和优先处理机制,全面的社会融入支持,长期居留和家庭团聚政策,是成功吸引高技术人才移民的关键所在。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需求,建立从主观评估到客观评估转向的高技术人才移民积分制度,完善高技术人才移民永居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外国人才市场测试”制度,优化央地协同管理、弹性管理的高技术人才移民管理制度,强化技术移民体系以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保荐制度,是未来建构中国特色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关键。

关键词: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移民政策;国际经验;积分制度;永居制度

作者简介:马丽,政治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技术人才等问题研究。


新质生产力的文化之维

赵   耀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将文化纳入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范畴是实现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经济发展的能动反映,文化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生长点与基础性动力支撑。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机理,可以发现:在内在关系上,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创新性间存在多维赋能的紧密联系;在价值根基上,立足当代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首要目的与主要手段,内蕴着丰富的人本属性与人文价值;在发展向度上,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彰显文化新使命的本质要求;在叙事逻辑上,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追求凸显文明新形态的升维跃迁。迈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应从主体培育、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构建文化人才聚集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以业态升级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以制度设计为支撑,搭建文化生产治理新体系,充分释放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中的创新潜能、科技势能与精神内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文化;文化生产力;文化意蕴;文化机理;文化进路

作者简介:赵耀,法学博士,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文化区隔的后现代转向:

平等意义上的差异化

闻   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分化与群体聚合的过程中。当消费不再仅仅只是增进消费者效用的经济行为,而是作为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构成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进行内在区分的重要基础时,社会分化便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建构,形成“文化区隔”。不同于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炫耀性消费或修养品味来维系社会等级秩序,后现代社会的主体人群渴望活出自我。他们将消费选择所代表的不同的生活风格和生活方式作为展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强调的是反等级制度的文化多样性。在自我区分的同时,人们亦相互类同,由此构建起各种以消费为指向的社团群落。他们广泛分布并游走其间,以获得在不同的场景中塑造形象、构建自我的机会。随着这些扁平化的社团群落逐渐走向社会的前台,长期居于现代社会中心位置的社会纵向层级结构便退为背景,社会格局也由阶层分明、相对稳定趋向扁平化且充满变数。然而,身份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随即带来新的挑战。

关键词:文化区隔;消费;后现代;社会分化;群体聚合;社会格局

作者简介:闻媛,经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经济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结构基础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人类的产业体系生成并建构起产业文化体系。其中,工业是制作的产业,其所形成的工业文化连接起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商业是推销的产业,其所形成的商业文化贯通了人与生活、人与社会的关系;服务业是生活的产业,其所形成的服务文化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及等序体系。文化产业是创造的产业,其所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能激发人之心灵、情感、意愿,连接人之过去、现在、将来尤其是经验、知识、思想的会通表达,由此使它成为众产业中最具文化内涵并体现更高“新质生产力”特质的产业文化形态。文化产业的创文化诉求认知、美学和伦理的综合化,志意于通过文化产品而开辟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激发人们走出“旧世界”探索“新社会”,培育美学个人主义和建设“美学共同体”。文化产业要稳健、有序、持续地发展,必须使主导文化产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伦理结构全面释放激励功能,这需要对支撑文化产业的社会结构基础进行重塑,核心任务是重塑其伦理依据、社会规程和市场基础。这既是文化产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前提,也是文化产业创文化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社会结构基础;市场基础;社会规程;伦理准则;美学共同体

作者简介: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二级教授、荣誉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理性哲学-伦理学、先秦哲学和文化研究。


元宇宙世界智能设计的未来进阶之路

夏燕靖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240)

摘 要:近年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设计迅速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大量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践,推动着设计在元宇宙这个“新兴的”数字环境或虚拟空间中寻找新业态和新风格。智能设计已经成为人类寻求当下以至未来设计的重要路径。如今,人工智能设计与未来认知智能设计更多探讨的是智能在设计过程与设计作品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核心作用,以及二者如何改变设计方式与设计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更加灵活、自由、多样化的设计模式。未来,元宇宙世界推进人工智能向认知智能设计的进阶之路应试图围绕元宇宙世界艺术设计和数智知识来推理“跨界融合”,思考折叠时空与身体延伸特性下的设计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艺术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共融、未来人的知识和认知参与的设计模式;具有再生潜力的新兴的技术、产业同“设计+科技”不断连接与跨越耦合,智能知识信息系统的新业态将成就出元宇宙世界的新兴热点;进而,人类在自主话语语境中建构元宇宙的未来设计之路。

关键词:元宇宙;智能设计;认知智能;设计未来;“知识方程”;自主话语语境

作者简介:夏燕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史学、设计史论等研究。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的

内在逻辑、关键问题与制度进路

刘朝晖

(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 要:产融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重要特征,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推进产融结合过程中,需要遵循风险治理逻辑、规范运作逻辑、协同发展逻辑、价值创造逻辑,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发展设置相关限制性和禁止性措施,以此建立健全“防火墙” 体系,进而防范市场主体潜在的财务杠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内部关联交易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目标诉求、风险偏好、经营规律、运作模式、决策机制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 “防火墙” 的设置在监管协调、利益平衡、风险评估和制度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为进一步优化产融结合生态,加强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规范管理,引导金融资本合理服务实体经济,促使产业资本高效运作、创新发展,应在法人治理、信息传输、业务运营、人事安排、资金流动等关键环节合理设置“防火墙”,构建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相衔接的全链条资本治理体系,促进资本更好地发挥组织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资料、推动生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防火墙”;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金融风险

作者简介:刘朝晖,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确权、估值与入表:我国企业数据

资产化及其实践成效

汪小龙1,2

(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2.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摘 要:我国企业数据资产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地位,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的关键动力。基于数字经济理论,依据2024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库与我国大数据资产交易所数据库,构建企业数据资产权属界定、估值体系与会计入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企业数据资产化体系构建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数据资产“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框架,明确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划分了不同主体在企业数据资产生命周期中的权利和责任;企业数据资产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与应用场景,适应性地选择定量化估值方法或者评价性估值方法;我国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具有现实基础,“第四张表”的框架体系设置为“投入价值栏”“业务价值栏”“外部价值栏”三部分;运用Tobit回归分析、双重差分以及稳健性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企业数据资产化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该研究结论可为企业数据资产的管理和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数据资产化;权属界定;估值体系;“第四张表”;大数据资产交易所

作者简介:汪小龙,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教育经济研究。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数据知识

产权登记的制度重构

邓社民,王志文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基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内在张力,各地颁布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暂行办法虽然对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集合初步构建了统一登记的制度架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交易安全保障与开放秩序监管目标相割裂、自愿登记与授权运营强制公示相冲突、注重权利登记而弱化公共管制性登记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立法机构过于强调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的交易功能,而忽视了其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中所应承担的管制性作用。为实现“归属明确、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公共数据流通目的,需要以强化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制功能为导向,恪守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自主高效”与“合规管控”的双线逻辑。在秉持数据知识产权统一登记立法架构的前提下,应以内容公开换取权利独占的强制性登记替代自愿登记,同时增加旨在补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规制信息的管制性事项登记,从而推进数据要素可信流通一体化的法治体系的重构。

关键词:数据知识产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统一登记;管制性事项

作者简介:邓社民,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学和数字法学研究;王志文,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学和数字法学研究。


平台经济下零工劳动者保护的

规范危机与劳动关系认定

王鹏飞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摘 要:数字时代,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平台零工劳动者这一新型就业模式,赋予了劳动者更多选择空间,但是也导致劳动关系认定陷入困境,零工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缺失。如何应对平台零工经济下劳动关系的非典型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选取裁判文书网2023年度涉外卖骑手劳动关系确认纠纷的18份有效案例,对其中的肯定性裁判与否定性裁判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平台零工经济背景下,用工单位通过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引入第三方评价以转移矛盾,滥用算法技术以增强劳动控制,重构劳动者联结方式以弱化劳动关系、规避企业社会责任,进而引发一系列规范适用危机。对此,应当以数字时代的算法控制重新解读零工劳动者选择自由的判断内核,从身份属性、算法支配属性以及劳动内容属性三方面重构人格从属性的判断标准,从算法支配下的劳动价值获得与劳动收入来源层面完善经济从属性的认定要求,从经济价值创造、数据价值创造以及品牌价值创造3个维度构建劳动关系判断的价值归属标准。

关键词:零工;劳动关系;劳动者保护从属性;算法;平台经济

作者简介:王鹏飞,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法学教育研究。


女性更追求婚姻幸福:青年群体的

婚姻缔结追求及其性别差异

吴   炜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近年我国单身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离婚率上升、生育水平下降,探究青年群体的婚姻缔结追求状况,分析男女青年婚姻缔结追求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促进婚姻家庭幸福、提升生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青年在缔结婚姻时主要追求的是个人幸福,以生育子女、赡养老人等传统婚姻功能作为首要追求的比例很低,整体呈现出从“为家族延续而结婚”到“为个人幸福而结婚”的变化趋势,且越年轻的世代追求个人幸福的比例越高。第二,青年群体的婚姻缔结追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男青年相比,女青年更倾向于把个人幸福而非生育子女和赡养老人作为首要结婚目的。第三,社会经济地位遮蔽了性别对青年群体婚姻缔结追求的影响,当控制了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后,男女青年在婚姻缔结追求上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第四,青年群体婚姻缔结追求的性别差异受到婚姻状态的调节,未婚青年群体中婚姻缔结追求的性别差异大于已婚青年群体,这意味着未婚女青年通过婚姻追求个人幸福的动机最强。

关键词:婚姻缔结追求;青年群体;个人幸福;性别差异;遮蔽效应

作者简介:吴炜,社会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民国时期深港两地西部通连的

构划与实践

吴   青,罗文捷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区域联系的纽带和区域关系发展的基础,交通社会史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民国初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广东省宝安县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生产力落后,现代化水平低下。交通条件欠佳是阻碍宝安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1930年前后,香港宝安商会筹资成立岩口车路公司,修筑宝安县岩口公路、蛇口码头,开通了乌石岩至蛇口的公路与蛇口至中国香港的小轮航线,形成了北起宝安乌石岩、南连香港元朗,公路与海路联运,贯通宝安县、香港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丰富了两地间的交通路径和出行方式。民国前期,这条线路便利了宝安县与香港两地的生产生活往来;抗战时期,岩口公司运营的水上线路不畏日军武力威胁,最大限度地维系着两地日常的人员往来与物资供应,为华南抗战作出了贡献。岩口水陆交通线的初建和运营,开启了深港两地西部通连的最初实践,促进了两地社会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成为后续深圳蛇口工业区和深港西部通道建设的滥觞,也为新时代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的宏大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深港两地;岩口水陆交通线;香港宝安商会;西部通连;绅商群体

作者简介:吴青,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粤港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罗文捷,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香港史、深港关系史研究。


宋代古器物诗的艺术新质与情感取向

朱新亮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古器物诗是以兼具历史年代感和实用价值的诸种用具为书写对象的诗歌类型。这种富于知识趣味的诗歌体类在唐宋时期日渐兴盛。在内容上,唐代古器物诗集中于“古刀剑”“古镜”两类主题,宋代古器物诗在接续原有主题情况下,呈现古器物书写题材扩大化、古器物分类精细化、古器物出土标记化、古器图题咏出现等文学现象。在体裁上,歌行体是唐代古器物诗的普遍体裁。倚仗最具表现力、最具抒情功能的七言歌行,唐代古器物诗充盈着浪漫恣肆、瑰奇恢弘的艺术色彩。宋代古器物诗选用歌行体比例下降,五古、七古、近体比例大幅上升,诗歌风格更为质实、典重、平淡。这主要缘于歌行体传奇志异、抒情色彩强烈而宋人见识古器颇多以致情绪平缓,歌词性标题对传情达意的困限也不利宋代诗人以诗为媒参与人际交往。唐代古器物诗并未承载太多私人情感,这种写作倾向在北宋中期刘敞、梅尧臣等士人群体那里被打破。后者以赏古、玩古为聚集机缘,创作了众多记录群体集会鉴赏古器的诗歌,于古器物诗寄寓独有的深厚情感,展现沉酣古器、回望历史的欣赏趣味与情感取向。

关键词:宋代诗歌;古器物诗;内容新变;体裁选择;艺术新质;情感取向

作者简介:朱新亮,文学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


数字文化作品的现代化:版权

困境与分类建构

王经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数字文化作品现代化发展呈现出新兴的模式。生产主体从厂商作为单一主体转为普通用户成为生产者,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日益兴盛;生产内容从单一行业内部的生产逐渐转为跨界融合的生产;文化作品的保护方式从封闭、独享的知识产权保护转向开源文化和共享许可模式;文化作品的交易市场从实体交换市场转向了虚拟交易生态系统。这些新模式的创新应用引发了版权困境。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引发了原作者权益、用户创意自由和版权法适用性等方面的法律和伦理挑战;多样化跨界融合带来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版权权益平衡和创作者合作的挑战;开源文化和共享许可的采用需要法律体系适应新型许可协议;虚拟文化作品的版权问题涉及技术、法律、继承规定等多个层面。应对上述困境,需要进行分类建构:强化平台作用,平衡创作者自由与社会责任;优化合并作品的版权归属,提高报酬公平性;再定义知识产权边界,降低文化作品侵权;改进验证方法,提高技术应用,完善虚拟作品法律体系。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要充分激励创新、保持文化多元性,实现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文化作品;现代化;新模式;版权困境;分类建构

作者简介:王经绫,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文化产业研究。


数字景观、算法欲望与数字声誉:

数字时代的消费主义及其主体困境

石立元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随着数字平台、智能算法、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与消费主义更深地嵌入资本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技术消费文化。数字景观、算法欲望、数字声誉即是资本和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为消费主义的蔓延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域、不竭的消费欲望与温驯的消费主体:“超真实”的数字景观拓展了消费空间、延续了消费时间,将主体的注意力纳入规训与管控的范围,重塑其感知,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费者的数字劳动;持续优化与升级的算法模型与24/7全天候数字监控有效地量化、预测并制造消费者的无限欲望,无视主体隐私权,将其抽象为动态数据;作为大他者的社交媒体对数字声誉的创建与传播,促使新自由主义的消费伦理范式合理化,深化消费与身份认同的虚假关联,驱动主体自我投资与自我剥削。资本权力依托数字平台进一步构建了消费主体与现实、商品、他者甚至自我的直接关联,进而巧妙地将主体整合进资本增殖系统。究其根本,数字时代的消费主义是资本革新积累范式的必然结果,它表明资本再次在危机下完成了生产方式的更新与价值重组。

关键词:消费主义;算法欲望;注意力经济;社交媒体;新自由主义

作者简介:石立元,法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消费文化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深大社科学报,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4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